APP下载

古代巡按制度的兴止

2014-05-24李连利

公务员文萃 2014年4期
关键词:议政御史朱元璋

李连利

巡按初次在历史上露面是在唐朝,唐天宝五年(公元746年),李隆基派官巡按天下风俗黜陟官吏,但具体案例和操作却鲜见历史档案。由此,巡按御史开始出现在历史舞台。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所派各路专司监察寻访御史中的谢恕,更是以“欺隐官租”的“贪污”罪名抓了190余名官吏。但这一时期,朱元璋并没有将巡按御史作为一项制度建设。到了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朱棣颁布“御史分巡天下,为定制”。规定:全国分十三省每省为一道,共设监察御史110人。巡按御史由监察御史中选出,每名巡按的产生都要经过甄选,都察院挑选出两名候选人到皇帝面前接受考核,由皇帝钦点后重点交谈。每年八月出巡,官制七品。因为是“代天子巡视”监察省州县各级官吏,巡按拥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的特权。

顺治对于朱元璋极为崇尚,因此,在其亲政后几乎全盘复制了朱元璋时期的反腐措施。顺治时期(公元1643—1661年)共四次派出巡按。第四次为顺治十七年十一月到十八年五月。顺治于正月初七突然病逝,五月巡按制度就宣告暂停。这一停就停了二百多年。

巡按制度夭折的背后,是清朝皇权与贵族之间的明争暗斗。

顺治十二年六月初一,顾仁、叶舟等17名巡按御史开始巡视四方,但问题突然出现:以顾仁为首的一些巡按御史屡屡贪赃枉法。特别是顾仁以帮助升官为名索贿不成的情况下,诬陷希望通过正常制度晋升的吏部书吏章冕行贿意图升官,并当即将其锁拿。本来事情发生在顺天,顾仁却为了保险将章冕押往正定,在途中章冕逃跑,于11月19日在皇门前自刎喊冤。顺治帝大怒,四天后判处顾仁等人死刑。其后,又发生了王秉衡索诈扰民案、牟云龙徇庇贪黩案、仵劭昕贪贿诬告案。以上四起案件三起死刑,一起死缓。

满族贵族借此发难,顺治十七年六月,都察院要求停止巡访。顺治交由议政王大臣会议议论,议政王大臣同意。顺治又要求议政王大臣会议再会同九卿大臣继续议论。由此,分成满汉两派。以和硕亲王岳乐为首要求停废;吏部侍郎石申等要求继续。顺治因为心中有意坚持巡按制度,对这一纷争结果很不满意,便要求再次议论。7月27日双方达成一致,巡按的职责交由同是都察院系统的巡抚承担。顺治帝很不情愿地接受了意见。

然而,事情并未了结,仅仅刚过去半个多月,8月12日陕西道试监察御史陆光旭上书揭发“满汉废巡按的背后秘密”。7月27日那一天,满族官员们坐在大堂内讨论,以吏部侍郎石申为首的汉族大臣们则像奴才一样站在二门以外。满族官员们商量好了,拿出结论要汉族官员附议,如果有人反对,就说当日反对者没有任何发言或当天请假没来等等。

顺治皇帝看罢大怒,命安亲王回奏。两个多月后,经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巡按制度予以恢复。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个多月后顺治驾崩。

顺治以后的康熙和雍正、乾隆时期,巡按制度无人再提。为什么三人都不想重新恢复巡按制度呢?其奥秘就在于地方督抚的反对。

总督、巡抚在明朝后期已经有了地方实权,而清朝在整体上使督抚的地方实权化更为完备。

显然,康雍乾三朝不可能为了恢复巡按来破坏这种大的趋势。由此,巡按制度就只能寿终正寝了。正是因为巡按制度被废除,才使得清朝的贪腐问题愈发严重,特别是督抚领导下的地方政权。因为地方督抚的权力已经没有了制衡的一方,无论是养廉银还是其他制度,都无法阻挡这种趋势。

(摘自《新民晚报》)

猜你喜欢

议政御史朱元璋
明朝御史不好当
最含蓄的画谏
画谏
丢御状救李靖
朱元璋为何放过了汤和
上虞区:推行街道议政会制度
草莽皇帝朱元璋
明朝御史日子不好过
明朝御史的权与责
龙湾区:建立温州首个街道议政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