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破学生消极的思维定式
2014-05-24陈星
陈星
思维定式,是指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带着某种即定的框架模式去认知新事物时,得出“应该怎样”的思维活动.思维定式对人的大脑思维活动存在两种作用,当它有利于对认识学习新材料时产生正向迁移时,它起的作用是积极的,当它对于认识学习新材料时产生干扰时,即产生负向迁移时,它的作用则是消积的.
如图2,长度为L,板面光滑的平板小车C放在光滑水平面上,车的右端有挡板,车的质量mc=4m:将小物块B放在平板车的中央,B的质量mB=m.今在静止的平板车的左端放一个质量mA=m的小物块A,使A以速度v0向右匀速运动,与B发生碰撞,碰撞过程中没有机械能损失.此后小物块B与C的档板相碰,碰后小车C速度的大小等于碰前物块B速度大小的八分之三.求:小物块B与C车碰撞后,经过多长时间,B与A再次碰撞.
解析:对A与B碰撞过程中,由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得:
mv0=mvA+mvB.
12mv02=12mv2A+12mvB2.
符合题意的解:vA=0,vB=v0.
B与C碰撞过程中mvB=mvB+4m×38vB.
解得vB=-12v0.
所以t=12L12v0=Lv0.
点评:在研究滑块模型时,学生总认为滑块在木板上运动就会发生位移,再加上对运动与相对运动本身就理解不深刻,很容易认为B与C碰撞后,A与C一起以38v0的速度向右运动,B以12v0的速度向左运动,得出时间t=12LvC+v′B=
12L12v0+38v0=4L7v0.此题的解析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力与运动的关系,从而更准确地分析物体的运动.
以上两个例题看似都是学生熟悉的情境,却容易受“消极”思维定式的影响,走入误区.经过以上例题的分析,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学生“消极”的思维定式.因此,教师应注意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消极”的思维定式,之后将其总结归类,并找出相关的反例,对学生讲解,让强烈的思维反差打破学生“消极”的思维定式,使之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
思维定式,是指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带着某种即定的框架模式去认知新事物时,得出“应该怎样”的思维活动.思维定式对人的大脑思维活动存在两种作用,当它有利于对认识学习新材料时产生正向迁移时,它起的作用是积极的,当它对于认识学习新材料时产生干扰时,即产生负向迁移时,它的作用则是消积的.
如图2,长度为L,板面光滑的平板小车C放在光滑水平面上,车的右端有挡板,车的质量mc=4m:将小物块B放在平板车的中央,B的质量mB=m.今在静止的平板车的左端放一个质量mA=m的小物块A,使A以速度v0向右匀速运动,与B发生碰撞,碰撞过程中没有机械能损失.此后小物块B与C的档板相碰,碰后小车C速度的大小等于碰前物块B速度大小的八分之三.求:小物块B与C车碰撞后,经过多长时间,B与A再次碰撞.
解析:对A与B碰撞过程中,由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得:
mv0=mvA+mvB.
12mv02=12mv2A+12mvB2.
符合题意的解:vA=0,vB=v0.
B与C碰撞过程中mvB=mvB+4m×38vB.
解得vB=-12v0.
所以t=12L12v0=Lv0.
点评:在研究滑块模型时,学生总认为滑块在木板上运动就会发生位移,再加上对运动与相对运动本身就理解不深刻,很容易认为B与C碰撞后,A与C一起以38v0的速度向右运动,B以12v0的速度向左运动,得出时间t=12LvC+v′B=
12L12v0+38v0=4L7v0.此题的解析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力与运动的关系,从而更准确地分析物体的运动.
以上两个例题看似都是学生熟悉的情境,却容易受“消极”思维定式的影响,走入误区.经过以上例题的分析,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学生“消极”的思维定式.因此,教师应注意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消极”的思维定式,之后将其总结归类,并找出相关的反例,对学生讲解,让强烈的思维反差打破学生“消极”的思维定式,使之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
思维定式,是指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带着某种即定的框架模式去认知新事物时,得出“应该怎样”的思维活动.思维定式对人的大脑思维活动存在两种作用,当它有利于对认识学习新材料时产生正向迁移时,它起的作用是积极的,当它对于认识学习新材料时产生干扰时,即产生负向迁移时,它的作用则是消积的.
如图2,长度为L,板面光滑的平板小车C放在光滑水平面上,车的右端有挡板,车的质量mc=4m:将小物块B放在平板车的中央,B的质量mB=m.今在静止的平板车的左端放一个质量mA=m的小物块A,使A以速度v0向右匀速运动,与B发生碰撞,碰撞过程中没有机械能损失.此后小物块B与C的档板相碰,碰后小车C速度的大小等于碰前物块B速度大小的八分之三.求:小物块B与C车碰撞后,经过多长时间,B与A再次碰撞.
解析:对A与B碰撞过程中,由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得:
mv0=mvA+mvB.
12mv02=12mv2A+12mvB2.
符合题意的解:vA=0,vB=v0.
B与C碰撞过程中mvB=mvB+4m×38vB.
解得vB=-12v0.
所以t=12L12v0=Lv0.
点评:在研究滑块模型时,学生总认为滑块在木板上运动就会发生位移,再加上对运动与相对运动本身就理解不深刻,很容易认为B与C碰撞后,A与C一起以38v0的速度向右运动,B以12v0的速度向左运动,得出时间t=12LvC+v′B=
12L12v0+38v0=4L7v0.此题的解析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力与运动的关系,从而更准确地分析物体的运动.
以上两个例题看似都是学生熟悉的情境,却容易受“消极”思维定式的影响,走入误区.经过以上例题的分析,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学生“消极”的思维定式.因此,教师应注意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消极”的思维定式,之后将其总结归类,并找出相关的反例,对学生讲解,让强烈的思维反差打破学生“消极”的思维定式,使之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