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模式下的分组教学
2014-05-23张弘王学锋
张弘 王学锋
新课程改革中导学案模式的推广,对教学目标的达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本文试就导学案模式下的分组教学的实施谈一下认识。
一、实施前的准备
1.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
常见的分组方式主要有两种:搭配分组与同类分组。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更加推崇同类分组,因为这种分组方法更加科学、合理和有效,能营造出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氛围。其原因就在于,对于成绩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不仅在思维习惯、学习方法方面,而且在学习适应、情绪适应、人际适应以及挫折耐受力、抱负水平、独立性、自制力、创造性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差距,这些问题不解决,势必严重影响学生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而差距的消除不是一蹴而就的。同类分组在某种程度上就克服了这种差距,它把同一层次、同一类型的学生聚在一起,这样在讨论时会有同感,产生齐心,形成合力,出现共鸣。由于暴露相对集中的问题,便于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点面结合,共同进步。而搭配分组这种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教师在分组时要慎重采用。
2.设计科学合理的学案
学案教学是分组学习的前奏,是学生表演的范本,所以在设计时突出以学生为中心。(1)学案要具备共同基础,尊重学生的差别,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设计,从而在课堂上制造出人人参与的机会,所以起点要低、起步要慢、坡度要缓。(2)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能力,达到人人都能体验成功的目标。(3)以学生的思维活动为主体,知识的设计应以问题解决为主线,引导学生完成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建构,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3.设计有效的讨论问题
这是分组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分组教学是预设性教学与生成性教学的统一体,教学计划必须预设,教学过程必须生成,即投入的是“计划”,达到的是“生成”。实践表明:分组教学需要教师更为精确的指导,更为艺术的调控,在无声中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分组教学实施中,教师可以把教学中的讨论分为预设性讨论和生成性讨论两种。预设性讨论的对象是学案中已设置的问题,通过此类讨论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的大概、学习的线索与方法,初步达成学习目标的要求,夯实双基。在此过程中,教师能洞悉到学生的学习能力、目标达成的难点和学案编制的不足,为调控做好准备。生成性讨论是预设性讨论的必然,是学生厚积薄发的表现,展现学生思索的深度、知识的厚度、思维的广度、表达的效度,通过这种讨论使学生的视野得到开拓、认知得到升华、心智得到提高、表述得到锻炼,体现出课堂的有效性。因此,时效的讨论应为:先“预设”后“生成”,“预设”为“生成”,“生成”回“预设”。
二、具体实施步骤
1.出示学案,自主探究(课下)
通过精心创设的认知情景,引导学生利用教材;通过精心编制的问题链,引导学生踏上知识、方法、思想的探究之路;通过低难度、窄角度、小坡度的练习,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2.预设讨论,夯实双基(课上10~15分钟)
上课伊始,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初步的合作学习,即分组讨论。此时,教师可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通过此处的讨论,一些简单的问题已被解决。
3.小组发言,求同存异(课上5~10分钟)
从学困组开始,以组为单位,阐述对知识的理解、问题的思考、练习的解答以及存在的疑惑、讨论的程度,其他组要附议、质疑。此处教师要完成三项工作:首先,对已经达成共性的知识、问题等进行归纳总结;其次,把学生的疑点、议点集中展示在黑板上,形成学习的难点;再次,为了理解的需要,教师要顺势或逆势提出几个问题,并对学生思考中过于发散的问题加以集中,保障讨论的针对性和重点性。
4.生成讨论,知识共享(课上10~15分钟)
在接下来的讨论中,学生可以临时成组。教师一方面要指导小组学习,另一方面要督促学生学习,使讨论真正落到实处。
5.归纳整理,明晰脉络(课上5~10分钟)
此阶段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知识进行强化整理,形成体系;对问题要给出明确的回答,明晰知识要点;对思想方法要加以提炼,形成理性认识;对学生的表现给予指导与评价,促进能力的再发展;对新的问题进行点评,使课堂得以完善与延续。
6.补充练习,巩固加深(课上或课下)
针对重难点的知识,以及在讨论中暴露出来的学生思考方法、学习习惯等处的薄弱点,教师要有所准备,做一些练习进行补充,以求获得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分组教学能使课堂组织有序,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不仅能够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更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其学习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同时,分组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对深化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有裨益,值得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做进一步的实践和探索。
(作者单位:吉林永吉县万昌镇中心学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