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一道中考题参考答案磋商说起

2014-05-23宰华平

学子·教育新理念 2014年3期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材学生

宰华平

2011年扬州市思想品德中考试题的27题,第一问:结合材料一(食品安全问题),党和政府为什么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命题组给予的参考答案中有“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1分)”此答案无可争议,因为几乎是苏人版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129页下方“为什么要关注民生”的内容,与笔者分在一组阅卷的一位高中老师与我磋商——“这是确保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的重要措施,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和谐的大局”这样的答案能否给分?当时我斩钉截铁地说:“毋庸置疑,不能给分,因为此学生答案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答非所问。”但这位老师反问的一句话让我思索很久:难道说食品安全问题不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不关系到改革、发展和谐的大局吗?

当时的我只好用“踩点给分与踩意给分的区别”进行搪塞,事后进一步斟酌苏人版九年级教材,发现其中瑕疵不在一二,在此笔者斗胆妄言,求证于专家、同行:

一、可不可以质朴直露地完善知识体系

苏人版思想品德九年级教材与七八年级一样,是以“成长中的我”为主线,有机地整合了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等相关知识,以主题模块的方式呈现课程标准内容。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也知道整个七、八、九年级的教材,展示了很多心理、道德的枝枝叶叶。但学生到了九年级应该适应大德育的要求,将心理、道德、法律教育结合起来,使守法、爱国、道德意识成为学生一种稳定的心理素质,使其一辈子做有道德的人,这是我们这门课程的根本任务。然而尽管在教材的第一课有“遵守社会公德”,甚至在最近的版本中增加了“道德力量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一句论述;在第六课又强调了“德治与法制的关系”,但没有质朴直露地论述“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为什么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怎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等;不得已有的学校为了参与江苏省教研室主任鞠文灿主任“公民教育”课题研究,将过去使用的人教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搬出来,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

同样,我们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在内的四大建设,而教材的文化建设主体部分在前面的第二课,并且在2010年在教材的26页也新增了“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的论述,在第八课“三个代表”也对“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论述中也有所涉及,但随着党的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的召开,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要求更加紧迫,笔者认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不应躲躲藏藏,支离破碎,而应大张旗鼓、完完整整地论述。

二、可不可以与时俱进地更新一些论述

思想品德课程不同于自然科学课程,强烈的时代性是其突出特征,客观上要求教材选择鲜活的信息,让学生的思维随着时代的脉搏而跳动,最大限度地发挥本学科极富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德育功能,而苏人版教材部分内容滞后于现实,有违时代感和针对性。2010年12月,在南京举行的苏人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修订研讨会上,不少与会者也提出教材的内容方面应该更科学,语言上应该更精炼。笔者在与一些一线教师的教学交流中,大家对教材第三课第二框题“勤奋学习善于学习”的提法提出质疑,疑问一,“勤奋学习”纳入课题“笑对生活”之中有点牵强,疑问二,“善于学习”与本框题的“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考试过度焦虑”似乎联系也不太紧密。再如,教材第十课第一框虽然紧跟时代步伐,将框题的标题变为“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但教材对“非公有制的地位作用”的论述,只是短短的五行,而对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一重要论断及其相关内容却是只字未提。

再谈第十一课的教学,《教学建议》说:学习本课,需要根据九年级学生的年龄和所处学段特点,帮助他们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期引导学生增强忧患意识,为进一步认识祖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前景与国际环境,以及建树国际观念初步奠定基础。而教材的编排顺序的意图在于让学生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全球观念,维护世界和平。于是,有不少一线教师不顾教材的编排顺序,将第11课内容分为:当今世界主题,国际形势与格局,中国的应对与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学生要增强忧患意识和报国意识。当然需要增添关于国际格局、中国大国形象等新的论述。

三、可不可以不失时机地拓展教材深度

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已经将重点放在学生学习场景以及活动环节的设计上,时时处处体现探究学习的理念,大量使用了与中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景与案例,尤其是设疑性与冲突性的活动设计,具有较强的哲理性与感染力,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发学生积极进行探究活动。比如,第5课的“妈妈偷看女儿的日记”的问题、第7课的“刘某遗嘱的合法性”问题等,几乎每一单元都有设置,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三大主题。南京外国语学校党委书记夏莹老师在谈及教材修改时认为:教材的呈现要能直面生活,引用的事例必须是真实的,迎着学生的矛盾冲突上;语言生动优美,要让学生动心、动情;注重思维发散,让学生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注重正确的价值引导;重视实践运用,设计一些半开放性的问题,鼓励批判性思维,让社会各种力量感觉到思品课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有帮助的,将真善美贯彻到课程中。笔者为了深刻体味夏书记的精神,仔细阅读教材的材料,发现教材引用的材料和观点有四个方面需要更新、拓展:

第一,有些材料的可信度可以提升。比如,教材第9页在“不做‘看客”小标题下,说某市曾发生一件急病昏倒无人救助的案例,其实,这样的案例中国可能每年都发生,为什么不增加“某年某月某地某人”的字眼?再比如,教材第49页在论述“发展离不开合作”时,使用了张立同院士的材料,笔者认为,可以引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这样可能更贴近学生的已知信息。

第二,有些材料的新颖性可以提升。教材第56页下方材料中介绍中欧贸易额只到2006年,是不是可以向后几年延伸?教材第10课第三框“共享经济繁荣成果”在社会保障方面引用的数据是2007年的,地区GDP的数据还是2005年的。

第三,有些材料的地方性可以注重。因为是苏人版,江苏地方性特征可以显现,比如,教材第35页在论述“挫折的双重影响”时,采用了梁帅的事例,其实高邮的吕振亚也是一个很好的地方典型,江苏省首届百名美德少年的事迹更是学生身边的榜样。

第四,有些观点的思辨性可以增强。教材第27页在“直面外来文化”标题下,建议学生即兴演讲——我看外来文化。由于话题太大,所以演讲高质量很难达到。笔者更改为“圣诞节PK春节”,课堂上学生争辩得热火朝天。

四、可不可以适当减少“正确的废话”

现在大学生逃课的现象很普遍,原因何在?湖北大学吕渭源教授出版的一部专著《有效教学草稿》中提出:重要原因之一在于老师教学思想陈旧、缺乏研究性成果,讲的多是“正确的废话”。过去有人评价思想品德教材说:讲的全是大道理,面目可憎。虽说苏人版九年级教材已经在尊重课标的基础上突破课标,在编写过程中从社会现象的观察引入,呈现问题——探究解决方法——加强实践指导。但正如文章开头笔者的疑惑:教材第129页论述关注民生意义,132页上方论述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下方又论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意义,133页还再次论述帮助贫困人口、贫困地区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意义,这些意义大同小异,可谓多说了三次“正确的废话”。

同样在第二课“做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者”这一框题下,“认识民族精神”标题下在30页论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在“践行民族精神”标题下又用了两大段再次论述践行民族精神的意义,而如何践行只是用“我们要适应时代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让伟大的民族精神,代代相传,永远发扬光大”口号式内容来强化。

总之,苏人版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的修订仍然需要删除那些“繁、难、偏、旧”的内容,增加体现教材结构的均衡性、开放性和综合性的内容,走出抽象化、概念化和成人化的倾向,真正少一些接受性学习,引领更多的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作者单位:江苏高邮市送桥镇初级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思想品德教材学生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学生写话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