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社会化新视角

2014-05-23樊仁秀

学子·教育新理念 2014年3期
关键词:社会化成人儿童

樊仁秀

一、儿童社会化新困境

当前,剧烈的社会大环境变动、经济的迅猛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时代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机会,使很多人成就了自己的梦想,但是同时带给大家越来越多的困惑和思考。对生活的无力感和难以把握感是大多数人的体会。这样的环境不仅对成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对当前儿童的社会化进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今儿童的社会化土壤已经和上一辈人有了太大的不同,儿童社会化途径充满了困惑、矛盾,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二、儿童是社会化的主体

对于儿童是什么人这一问题,笔者的解答是儿童是社会化的主体。

在过去的研究中,并没有太多人将研究重点放在儿童是否是社会化的主体这个问题上。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在关于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结构理论中提出,儿童的“自我”能够阻止“本我”的生物本性行为,约束自身遵从外界法则,而“超我”可以使儿童按照社会道德准则行事。行为主义的代表人华生也对人的社会行为的习得进行了研究。他所坚信的是:无论多么复杂的行为都可以通过精确的外部刺激而形成,习惯的形成就是环境和教育的联合结果。

基于精神分析理论、学习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三大理论基础之上的现代发展心理学,它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就提出了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学说。埃里克森认为,儿童在心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对自我提出新的适应的要求,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

同样,皮亚杰在他的认知发展理论之中提出“发生认识论”。其中最为重要的观点就是,儿童是积极主动的探索家,不断构建自己的独有图式,并随着自身的发展不断组织和修正这些图式,也就是儿童的认知结构。这一理论明确地提出了儿童在社会化的互动过程中,有着自身的积极主动性和独立性。

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近年来儿童的主体性地位研究成了热点,而关于“儿童是否是社会化的主体”这个问题,许多研究学者已经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儿童的成长脱离不了社会环境,出生、发育、成长和受教育都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受到社会规范和社会习俗的影响和制约。但是同时,儿童又具有自身的积极能动性,对社会各种习俗、规范、知识等按照自身的理解进行吸收,影响自身社会化的进程。成人传授儿童自身的社会规范、价值观和文化,但是儿童并没有成为上一代人的复制品,就是因为儿童并不是社会化的被动接受者,并不是他所习得经验的简单组合。儿童自身具有一种积极主动性,他们将自己从成人那里习得的经验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加工,从而生成自身独有的性格、气质和文化。儿童社会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性发展过程,是儿童与社会之间的双向的互动作用,这种双向性体现在它不仅影响儿童,也影响与儿童接触的任何事物。所以,儿童社会化是社会教化和儿童自主内化的双向作用的结果。儿童是自身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主体。

三、儿童的文化属性

1.儿童是文化的存在。人是文化的存在,我们被文化所塑造,同时,我们又创造文化。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土壤之中的儿童,无论如何都不能离开该社会文化对他的影响,祖先们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习俗,从儿童落地就开始塑造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儿童要想成为一名“社会人”,就需要接受一定的社会文化,并且认同这种文化。

2.儿童文化。什么是儿童文化?儿童文化是指儿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并以儿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来决定其价值和标准的文化。儿童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儿童的身心特征、群体同伴交往、师生关系及家庭社会的影响。儿童文化的精神实质是游戏精神,而游戏精神的核心则体现在自由和平等两个方面上。所以,儿童文化是自由的文化、平等的文化,儿童文化的精神是崇尚自由和平等的精神。而成人文化却是规范的、现实的、带有强功利性的文化,成人文化的核心精神是工作。由此可以看出,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儿童文化是儿童自己的文化,儿童在其文化中占有主导地位。

四、解决儿童社会化困境新出路

1.尊重、理解儿童文化。当前成人面临的问题往往是,成人不重视儿童的群体交往,很多成人都看不到儿童文化的优点,更不用说向儿童学习。成人永远最欣赏自己的文化,感觉自己是儿童的支配者和管理者。在成人的眼中,儿童是世界的弱者,儿童文化往往是最“无用的”。促进儿童的良性社会化,首要的就是要理解和尊重儿童文化。我们理解儿童文化,可以运用文化哲学的观点。以一种开阔的新视角,即文化哲学的观点来帮助我们理解儿童文化,可以更好地认识儿童文化,从而以正确的态度来尊重儿童文化。儿童是文化的存在,儿童和成人一样拥有、创造着属于自己的文化,这是一种与成人文化截然不同的文化。尊重儿童文化其实质就是落实儿童文化的精神实质——平等和自由。在这个充满多种矛盾和挑战的多元化时代,儿童文化甚至给予我们成人世界在解决许多冲突和争端时多种思路和启发。“自由”精神,就是成人必须要尊重儿童的权利和儿童的心灵。《儿童权利公约》中就指出:儿童应该得到作为人的尊重,每个儿童在性格、爱好、需要方面都是独特的,教育要尊重儿童自己的文化、语言和价值观。

2.尊重儿童在社会化中的主体地位。“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的“四端说”之中蕴含着文明萌芽于人的本能之中的道理。儿童的本能是儿童实现“社会化”和“文化化”的基础,我们要重视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尊重儿童本位。刘晓东在他的《论儿童本位》中系统地阐述了这一思想。现代的儿童教育最基本的立场应该是以儿童为中心,在儿童本位的教育思想中,儿童已经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和塑造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创造者和探索者。将这种教育理念扩展到社会生活中,便是一种以儿童为本位的社会生活。

儿童本性或者儿童本能的外在化表现就是儿童文化,儿童在自己的文化世界中成长。尊重儿童的主体作用也就是让儿童按照属于自身的文化属性自由发展和成长,这不仅是保障儿童良性社会化进程的基础,同时也是解决当前社会化困境的一条新路径。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会化成人儿童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成人不自在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留守儿童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Un rite de passage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
成人正畸治疗新进展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