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群众路线贵在知行合一
2014-05-22牛草宽
牛草宽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让人振奋的目标,但这也是一个不容易实现的历史任务,任重而道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让我们有了一个大体的制度框架与制度轮廓,让我们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方面迈出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但制度的确立并不等于制度的定型。邓小平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党的十七大更进一步指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依然处在不断变革过程中。正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尚在不断变革完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有辉煌也有遗憾、有成功也有不足、有经验也有教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中前行,在创新中进步,在发展中完善。
其次,制度的不断变革意味着一些已经成形的制度体制还要进一步变革,意味着要对既定利益结构进行与时俱进、顺应历史潮流和民意的调整。这一过程必然必然会招致一些既得利益群体的反对。我们必须拿出一往无前的勇气,不断用好的制度来革除不好的制度,用好的制度环境来取代不好的制度环境,用好的制度变迁路径来替代不好的制度变迁路径,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科学、健康、规范、进步的制度保障。
最后,制度的真正完善依赖于社会经济关系的根本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并不是我们想完善就能完善的,而要在中国社会经济关系进一步社会主义化的前提下展开。没有社会主义的不断成熟,就没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这一过程任重道远。
(摘自人民网)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让人振奋 任重道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这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又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宣示了我们党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大旗,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也展示了我们党继续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发有为、推进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改革开放的巨大勇气和坚定决心。
本次全会《决定》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尤其在总的目标中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全新的说法,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决定》提出的“六个紧紧围绕”,全面勾画出了未来一个时期我们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以及党的建设制度上的改革方向,这是决定我们党正确把握未来中国改革方向的总的路线图,它必将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全会《决定》还围绕“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和契合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全面阐述了我们党对新时期改革的历史使命和重要担当的深化认识,深刻表明了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改革的鲜明性质和根本任务。
我们完全可以相信,以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必将继续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以建立完善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体制机制建设,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必将 “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使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由此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的新一轮改革开放,将继续引领未来的中国的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更加美好和广阔的时代前景。(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六个紧紧围绕”勾画出中国未来的改革方向
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全会提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简政放权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和关键。其中的要点就是,该放的权力要放到位、放得实,该管的事要管得住、管得好,要打好有效放权和高效监管的“组合拳”,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使简政放权真正成为发展的丰厚“红利”。
一是做到“敢放”。放权,涉及到政府部门职能定位、权力利益调整和管理方式改变,是政府的自我革命。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气魄,不怕疼,敢于割自己身上的肉,把该放的权力放到位。要讲大局、勇担当,敢于冲破部门利益的藩篱。也不要怕放了不好管,要充分运用好市场、社会和基层的自我管理能力。
二是做到“真放”。简政放权,要动真格。不能避重就轻,放小不放大,只放利益小的事项,利益大的事项就死死抱着不放;不能避实就虚,明放暗不放,利用部门“红头文件”,或以登记、备案、年检、监制、认定等形式,巧立名目,变相设置审批事项,“换汤不换药”;不能先放后收,找各种借口把权力又收回来。
三是做到“善放”。简政不是“减政”,不能什么都放、推卸政府责任。应该由政府履行的公共服务、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职责,要切实担当起来,不能甩给企业和社会,还要进一步加强。放权并非“放任”,不等于放弃管理,不能一放了之、放任不管,后续监管要严起来、硬起来,做到审批减下去、责任加上来。简政放权后,要转变管理方式,研究建立一套新的监管机制。
(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再发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高波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反腐败既是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要保障,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支柱和治理能力的重要表现。endprint
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攻坚期、反腐治标关键期和公众舆情关切期,反腐败从撇清发展的寻租经济“水分”,滤掉社会的奢靡风气“糖分”,减少改革的利益冲突“戏份”等方面体现并仍将体现出经济治理、政治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多功能”。
在接下来的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不论是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还是处理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都必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必须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这些是三中全会给反腐败的“任务包”,也是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增长点。
(摘自人民网)
三中全会强调制度建设给反腐败制定“任务包”
时政要闻/实践文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是加强我国对外交往工作顶层设计的表现,提高了国家安全工作的协调层级,能够更好地统筹各部门各方面工作。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曲星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之所以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主要是随着世界变化和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提高,外国对中国的关注也提高,各种形式的情报活动更加多样,渠道更加多元。同时,世界各地“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三股恶势力的活动都很频繁,恐怖主义对无辜平民攻击的手段日益残忍。伴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大频度的人员往来,军事技术的发展,各种利益的交汇,国家安全问题呈现与之前不一样的局面,国家安全问题更加复杂,形式更加严峻。需要国家多个部门共同协作,有效保护国家安全。所以在原有国家安全机制上,我们要建立新的应对机制。曲星认为,成立这个委员会,能够更加有效整合各个部门的力量,更加有力地进行协调,协调的层级更高。这将有利于国家安全工作的整体规划,统一协调行动,集中力量。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原所长宫力则认为,中国目前国家安全和麻烦主要来自海上。海上安全就涉及海洋局、海军、外交部等等部门,需要有一个机构统筹安排。宫力指出,习近平等新一届领导集体上任之后,一直强调中国外交的顶层设计。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将更有利于部门间的相互协调,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这也是跟国际接轨的做法,一般大国都有这样的机构,比如美国等。
(摘自新华网)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改革千头万绪,核心是理顺“两只手”的关系,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我们既然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就一直围绕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展开并曲折逡巡而行。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关键在政府方面。政府运用法律的、经济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而不是凌驾于市场之上。要把“万能”的政府改为“有限”的政府、改为“服务型”的政府。
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笔提出,要“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改革下一步很重要的是建设统一大市场,推进生产要素的市场化。在过去三十多年中商品和服务基本实现了市场化,但是生产要素没有完全市场化,例如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等。下一步将明确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劳动力市场改革、资金市场改革的方向和内容。
中央提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需要,是系统性改革的重要环节。计划体制当初建立时,有两大支柱:一是国有企业体制,二是城乡二元体制。在城乡二元体制下,户籍分为城市户籍和农村户籍,城乡被人为地割裂开来,生产要素的流动受到十分严格的限制。时至今日,距农村家庭承包制改革已经30多年了,无论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协调社会发展,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角度来看,对城乡二元体制进行实质性的改革都是亟须的。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全面改革,是新一届领导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将重点解决的问题。新一届政府以向市场放权、向社会放权的机构改革开局,表明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转型相结合的改革方向。(摘自《经济参考报》)
关于财税改革,三中全会公报的三个亮点十分引人注目。首先,公报将财税改革与国家治理紧密相连。这一论述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此前有关财税改革的常规认知。后者大多关注管理层次上的财税改革,包括合规性管理和绩效管理,很少上升到治理的高度。治理层次的财税改革,有助于将财税改革引导到更系统、更深刻、更持久的路径上。与管理视角不同,治理视角的财税改革强调财政授权机制、受托责任、透明度、预见性和参与,这些都是善治的基本元素。
公报的第二大亮点是将财税改革与制度建设紧密相连。公报关于财税体制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的提法令人耳目一新。这是党的文件首次将财税制度提升到如此高度,超越了此前的所有相关论述。财税制度作为国家制度体系的核心和关键组成部分,覆盖了税收制度,预算制度和政府间财政关系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公报明确提到了要改革预算管理制度、加强预算透明度和在稳定税负的前提下改革税制,这三大财税制度改革,将在未来较长时期内,引导中国财税体制改革,成为公共财政建设的主要支柱。
公报还把财税改革与政府、市场关系的改革紧密相连。公报明确提出科学的财税体制在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上的独特作用,这是政府核心职能与作用的第三个关键方面。这一论述,将财税体制改革的战略方向,引向正确界定政府角色与职能,以及政府与市场的合理关系上。公报还特别强调了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决定性作用,这一对财税体制改革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摘自人民网)
备受瞩目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本次会议适逢中国改革“窗口期”,以研究全面深化改革为使命。
《公报》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一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不管怎么改,文化是一定要为人民服务。文化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有所不同,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利润占有很大比例,讲求产出效益。而对于文化体制改革来说,利润不是最主要的,如何为人民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才是需要首要考虑的因素。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是要将能推向市场,该推向市场的,交由市场来决定。在为人民服务的同时,优化文化市场体系结构。(摘自人民网)
责任编辑:王 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