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态系统理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2014-05-20朱小同等
朱小同等
摘要: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靠各种心理操作来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由于忽略了环境因素对心理状态的影响,使得实际操作中取得的效果有限。而生态系统理论把个体生活与个体相互作用的环境分为四个明确的子系统,扩大了人们对环境的认识,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控制环境因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启示。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1-0098-02
近年来,深受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在学校教育中,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为了及时有效地预防和调节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为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愿望。但是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只注重心理操作而忽略了环境因素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影响,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因此,本文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在分析生态系统理论的环境观的同时,探讨了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并就心理健康教育中对环境因素的调控提出了相应的见解。
一、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的各种心理状态(如一般的适应能力、人格的健全状况等)保持正常或良好水平,且自身内部(如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体验等)以及自我与环境之间保持和谐一致的良好状态[1]。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专门的心理健康辅导、进行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和治疗等途径,使用各种方法和技术来维护或增进人的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2]。不管是通常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还是心理辅导,它们采用的技术都以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治疗理论或人本主义治疗理论为理论基础。虽然这些理论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但依据这些理论发展出来的心理健康教育各种方法所采用的典型的技术都是心理操作,旨在通过心理调适来预防或矫治人的心理问题[3]。
人的心理活动受遗传因素和社会因素的交互作用。遗传因素为人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而社会因素则将这种可能转化为现实,它最终决定着人的个性心理的形成和发展[4]。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分依赖心理操作,忽视了环境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虽然它在心理调适中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其理论依据本身的片面性,致使它无法在心理调适时克服环境因素的影响。仅凭传统的方法和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效果大小程度和维持时间有限。要想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取得更大的效果,在使用传统心理教育方法和技术的同时,我们必须控制环境因素对其的影响。
二、生态系统理论简介
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1979年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把成长中的个体看成是受其周围环境多种水平影响的复杂的关系系统。并扩展了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把人们生活其中并与之相互作用的不断变化的环境称为行为系统。根据该系统对人们的影响程度又把它从内向外依次分为四个子系统。它们分别是:微观系统,该系统为环境的最内层,是个体直接接触的环境,包括家庭、托儿所、幼儿园、学校班级和社区等等;中间系统,这是环境的第二个层次,是指各微观系统之间的联系,比如家庭和学校对儿童教育的一致性程度。如果微观系统之间有较强的、积极的联系,发展可能会实现最优化。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结果;外层系统,指个体未直接参与但对他们的发展产生影响的环境系统,比如儿童的医疗保险、父母的职业和工作单位、亲戚朋友等等;宏观系统,它位于环境系统的最外层,指社会文化价值观、风俗习惯、法律制度以及其他文化资源。宏观系统不直接满足儿童的需要,但对较内层的各个环境系统提供支持。其实质是一个广阔的意识形态[5]。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环境不是以统一的方式影响静止的力量,而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是一个“动力变化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生态系统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个体的发展既受制于环境又反过来影响着环境。
三、生态系统理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1改变不良微观系统层次的环境,为学生成长提供良好的微系统环境
微观系统是学生生活的最内层环境,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状态。所以,在进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除了按照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技术,针对学生本人进行相应的心理操作调节其心理状态以外,要善于有针对性地影响学生心理状态的微观系统层面的环境。首先,要调节引起学生特定的心理波动的家庭环境。比如,某学生在校期间不能专心地致力于学习,整天愁眉苦脸,心事重重。教师与他沟通和交流发现引起该同学心理状态的主要原因是他父亲经常喝酒,而且还与家人吵架。在这种情况下,想要调节该同学的心理状态,使他能够快乐地学习,我们就需要与其父亲沟通,把此事告诉他父亲。让他父亲意识到喝醉酒后的行为对家庭和孩子的成长带来的巨大创伤,并在以后的生活中管理好自己的行为,从而为他营造一个和谐家庭的气氛。这样消除了引起他心理波动的不良家庭因素,他的状态自然就会向好的趋势发展。其次,要重视调节引起学生心理波动的学校层面的因素。比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班级文化氛围;同学之间要相互团结、相互帮助、共同促进;定期开展心理讲座,开设心理咨询室等等。此外,由于学生的生活范围超出了家庭和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应该考虑影响学生心理状态的其他环境的微观系统,比如社区因素等。
2重视环境的中间系统的调节,为学生成长营造和谐的中系统环境
个体的心理状态不仅受到微观系统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各个微观系统之间相互关系的影响,即中间系统的影响。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除了调节微观系统层面的环境,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必要时适当地调节中间系统层面的环境。比如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不但要重视家庭环境、学校等微观系统,还要考虑到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关系。首先,家长和学校教师要保持紧密的联系和沟通。双方要全面了解学生在家里和学校的表现,根据孩子的具体表现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同时也要重视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其次,还要加强家庭和社区、学校和周边区域的良好合作,为学生成长提供和谐的生活和学习气氛。比如,学校周围需要有一些超市为学生日常生活提供方便,但不能建设立大型停车场或娱乐场所,以免整天让学生陪伴着噪音学习或染上不良的社会习惯。此外,还有很多微系统之间的关系,在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都要引起重视。只有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考虑到影响学生心理状态的中间系统,并适当地对不良因素做相应的改善,才能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3注意外层系统对学生心理状态的间接影响
生活和学习中,有些因素表面看起来并未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但实际上这部分环境因素依然间接地对其产生了影响。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这方面的因素也不可低估。比如家庭中父母的工作单位看起来对学生没有影响,但父母单位的性质可以影响到家庭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进而对学生产生影响。比如某同学的父亲从乡下调到县城,初看起来只是父亲工作单位的变动,但这一变动会创造出更好的家庭环境,进而给该同学带来更多的发展资源和机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此外,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食堂饭菜、班级内部座位的分配,以及其他事件都会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要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积极健康的成长,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注重外层系统的环境因素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影响很有必要。
4关注宏观系统,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宏观系统实质是一个广阔的意识形态。它规定着怎样对待学生、给学生教什么以及学生努力奋斗的目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该系统的内涵有所不同,但它们都会通过影响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和外层系统进而间接地影响到儿童的心理状态。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也要关注宏观系统层面上社会文化、价值观、各项法律制度等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符合学生所在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等宏观系统的要求(比如我们国家提倡素质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须以此为目标,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否则会给学生的心理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近年来,很多学校为了抢夺生源或突显政绩等,不顾素质教育的要求,片面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其他方面的能力未得到有效的提升,反而给学生的心理发展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比如学生学习倦怠现象越来越多。这就是违背社会文化和价值观要求造成的典型后果。
此外,还要关注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突如其来的变故对其产生的心理冲击。比如,亲人的离异对中小学生的冲击非常大。总之,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在考虑到各个子系统的环境因素对学生影响的前提下,适当地力所能及地改善不良环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同时结合传统的心理操作调适学生不良的心理状态。将这两种手段结合起来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才能更好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梁宁建.心理学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546-547.
[2]张明,刘晓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4-45.
[3]曾晓强,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及其研究的方法论反思[J].心理科学,2008,31(4):992-994.
[4]孔克勤,叶奕乾,杨秀君.个性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6.
[5][美]Shaffer D.R. 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M].邹泓,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