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考试改革初探
2014-05-20于鑫田凯于立君
于鑫++田凯++于立君
摘要:考试作为衡量教与学的重要工具、方法和手段,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基于此,主要立足于信息管理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从考试观念、考试体制机制和考试内容标准等方面进行思考,分析现在体制下高校课程考试管理面临的问题、矛盾和困惑,旨在更新传统考试管理的方式方法,全力推行以理论与应用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培养为核心的考试质量管理体系;大力开展课程考试改革,推动教学体系改革,最终培养出高素质应用技能型创新人才,以服务于地方区域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考试改革;课程考试质量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信息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4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1-0007-02
高校课程考试是由高校自行组织实施的,为了检验在校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能力培养效果,衡量高校教师教育质量的目标参照性考试。现阶段各类高校应运而生,为了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使课程考试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检测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要积极开展课程考试改革,建立规范化的高校课程考试质量管理体系。
一、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机遇
1国家在政策上给予高度重视
在2010年颁布《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基础上,2012年又颁布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对高等教育工作做出了战略部署和整体安排,直接明确指出“高校根据实际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所以,高校应根据日趋发展的经济社会的需要,摒弃原有传统的考核方式,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推行考试改革。
2对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
国家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对高层次、高技术、创新人才的需求大规模增长。《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未来十年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目标,主要是以推动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为需要的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队伍。这些人才队伍的建设,将引发大规模的知识更新和转岗培训的需求,为高等教育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1]。
二、高校课程考试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课程考试进入“指导”怪圈
近几年,部分高校课程考试出现了“划范围”、“划重点”等怪现象。一些教师试图通过这样的方法,使明显呈下滑趋势的学生学业成绩“好看”一些,以应对各种检查。这就造成很多学生只注重考试期的临阵磨枪,而忽视了平时的过程学习。学生也只是简单地复习教师给予指导过的内容,对知识的整体无法把握,对应用部分就更无法掌控,而且这种方式导致学生平时无学习动力,只是依靠最后期末的突击,对于实在无法掌握的考试知识,就会有投机取巧的想法。
(二)高校课程考试管理体制机制僵化简单
体制机制僵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考试监管粗放。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考试的组织工作量非常大,但目前仅依靠教学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完成考试制度的设计和安排工作,对考试的监管难以细化。(2)考试形式和题型模式化。由于工作人员对具体学科的特点缺乏科学的认识,因此对所有课程在考试形式和题型等方面进行“一刀切”。(3)考试评估机制形式化。教学管理部门提供的试卷分析系统往往既缺乏学科针对性,又体现不出烦琐的试卷分析工作的价值性,使试卷评估机制严重形式化。这些都直接影响了考试的效果,以及教学评价和教学信息反馈的及时性,也直接制约了创新人才的培养。
(三)高校课程考试内容、标准不科学
目前高校课程考试内容多数侧重理论知识的考核,主要采用的考试形式是笔试(包括卷面考试和课程论文),考试形式较为单一。这样的考试忽略了教育的应用化、综合化和创新性,难以正确评价一个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水平。更为严重的是,它使学生认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就是机械记忆,为学生提供了错误的行为观念,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高校中同一门课程由多个教师同时承担,由于任课教师不同,对课程和考试重点的掌握不同,因此试卷的难易标准不同,难以衡量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特别是有的高校由跨学科的教师承担课程教学任务,教师对学科把握和科学命题存在着很大困难。试卷标准不科学,不利于教师公正地测定和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和能力[2]。
三、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策略与思考
(一)观念和政策是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基础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高校课程考试改革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校教学和管理人员要摒弃陈旧观念,树立创新人才培养战略思维,站在全局的高度,用发展的眼光审视问题,多角度地梳理问题,注重适应要素的配套积累,正确树立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考试来掌握知识、学会学习,将能力培养、知识掌握、提高素质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创新性、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优化政策环境,增强改革动力
除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引外,推动考试改革的关键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能否积极响应并主动参与是考试改革成败的关键,只有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才会产生各种改革方案和具体措施并落到实处。
(二)从源头进行课程考试改革
简单的高校课程考试体制机制影响到课程考试改革的定位、定向、定标,所以要进行考试改革,要从源头做起,积极梳理课程考试的体制机制。
1高校课程考试的机制框架
高校课程考试自课程开始,包括学生作业、案例分析、阶段考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和自主考试等环节,应贯穿学生每门课程的教育的全过程,具体如下图所示——高校课程考试的体制框架。按照课程考核时间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过程考核阶段、终结性考核阶段和发展性考核阶段。
2高校课程考试的管理机制
(1)高校课程考试管理。高校课程考试管理是指高校为提高考试活动的效率,以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标准与考核纲要为目的,依据一定的考试理论和管理理论,运用适当的程序、方法及行为规范对高校课程考试进行设计、组织、监督、评价和反馈的活动。
(2)高校课程考试质量管理。高校课程考试质量管理体系是指与高校课程考试质量管理有关的基本要素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整体。其运行过程主要包括:组织制定并实施考试的指导性文件,制定考试过程各环节的质量标准与工作规程,依据相关的文件标准进行考试设计,加强考试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和管理,考试结果的分析、评价、反馈与考试质量的持续改进。考试质量监控可以发生在考试管理全过程的各个环节,按照监控发生的位置,可以把考试质量监控分为三类,即预先监控、过程监控和成果监控。
(三)考试内容和标准改革是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根本手段
要培养创新人才,高校应该确立以创新能力考核为主体的考试内容,构建以考核创新能力为标准的考试标准。
1考试内容改革
考试内容设计上体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的张扬,使这个“指挥棒”充分发挥作用。在考试内容的选择上应注重以考核能力为主,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素质等。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考试内容要“活”、“开放”,不应该局限于教材与所谓的标准。鼓励教师在考试命题和评分标准方面进行大胆的尝试。
2考试标准改革
改革考试评价标准,将考试与学习全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实现考核目标多元化、考核内容多样化、考核方式灵活化、考核评价个性化的改革目的。改变期末一次考试定终身的考试模式,将课程考试分阶段进行,将考试作为教学质量的评价手段,使其评价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四)引入考试管理系统,创新高校课程考试改革方法
随着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推进,改革考核的过程也可以与计算机有机结合,完善组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可以根据教师的考核思路从系统中找出合适的考核技巧和方法,通过系统构建一次完善合理的考试。
四、结束语
通过高校课程考试观念、政策、体制、机制、内容、标准和管理系统的构建,笔者试图解决在现阶段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考试改革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但由于考试问题的复杂性和笔者自身有限的理论水平,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研究仅作抛砖引玉之用,期待更多的学者对此做出更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张亚丽,曲明贵,杨庆祥,等.高等学校课程考试改革之探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4):58-59.
[2]辜堪生,李腾.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多维解读[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1,(6):14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