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及未来研究展望
2014-05-19高文凯
高文凯
摘要:文章对现有的企业可持续发展内涵、企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和企业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这几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归类总结,在文章的结尾,笔者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提出未来展望,建议下一步研究控制权私人收益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影响、构建更为全面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这几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企业可持续发展 文献综述 未来展望
一、引言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要追溯到1972年。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模式,它的出现得到了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重视,因此大部分国家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最新的经济发展目标并将其列入国家经济计划中和国家发展计划中。同时,可持续发展理论被许多国家用来评估国家的健康运行和衡量国家的发展水平。而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进一步延伸,已被证实在企业的长期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此受到了众多学者和企业家的广泛关注。
二、企业可持续发展概念
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在中国发展得较晚,尽管国内许多学者都对此开展了学术研究。但目前国内关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仍然没有一个一致的结论,以下是国内相关领域学者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理解。
刘力钢教授(2000)作为我国最早研究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学者之一,总结可持续发展就是企业追求创新,拥有新的活力,在所处行业内持续保持竞争优势,最后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增加市场份额,扩大规模,更要与环境变化适应,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不断提升企业获利能力。刘力钢教授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第一,企业的生命周期。第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殷建平(1999)研究表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企业长期的经营过程中,诸多方面能力显著提高。这些能力包括:企业持续学习和持续创新能力,企业获得经济效益能力,企业运营管理能力,企业扩张能力,企业保持稳定行业地位能力,企业建立健康成长机制能力。
李占祥(2000)的观点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企业逐步发展的过程。这个定义蕴含了以下几层含义:第一是持续性。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的经营时间可以认为是企业的持续发展的体现,参照业界企业标准,以业界平均企业寿命为标杆,可以判断企业可持续发展状态。第二是成长性。企业的成长就必然体现在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的能力不断增强,但由于企业会不断在科技创新方面投入,就不能否认企业在成长阶段可能会面临许多发展问题,比如短期利润率降低和组织运营效率减退。此类问题在企业可持续发展历程无法避免。一个企业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必然会面临此类问题的考验。企业通过解决发展过程中所面临商务问题,积累了经验,可持续发展能力由此逐步提高。
肖海林和王方华(2004)结论说明:企业在未来的较长时期内,企业通过摸索获取发展经验,自身能力会稳步提升。企业作为创造财富价值的组织,会在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的同时不断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实现自我超越。
芮明杰和吴光飙(2001)的研究结论显示企业可持续发展强调市场份额提升、有效支配资源、克服企业自身发展问题这几方面。研究还表明:一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持久的过程。二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使得企业必须有合理利用资源的能力。三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以扩大市场份额为目的。四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企业具有分析和解决自身发展问题的能力;五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良性发展机制。
综上所述,企业可持续发展主要关注以下几点:第一,增加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第二,保持或增大企业在所从事行业的市场份额;第三,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第四,企业拥有不断创新、不断学习的能力;第五,企业的发展要与环境相适应。
三、企业可持续发展内涵
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最初是从自然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两个角度来开展的,这是基于可持续发展最基础的定义进行的研究。21世纪以来,企业的战略目标已不再关注于实现当前利润最大化,而是转向为合理安排当前收益与未来收益、拥有长久生存能力和持续获利的能力。这样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也得到了拓展,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内涵研究也具有了重要的意义(周全,2009)。
目前学术界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内涵认识存在三个层次,分别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可持续发展
在企业日常的经济活动中,优质的生态环境为企业从事经济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而企业的发展又必须以生态环境作为基础。当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必须保护环境和合理运用自然资源为指导原则,使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绝对地建立在良好的自然环境基础上,并确保这种基础不受到非相关因素的干扰,使其能够为企业长期的经济活动提供必要条件。生态可持续发展主要着重强调了企业的一切生产活动都要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综合利用资源,废物利用并承担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责任。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
经济可持续发展就是在资源与环境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企业在经济效益层面上要有显著地提升。这一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企业所有的经济活动不能因为当代人的需求而伤害后代人的利益。第二,企业的经济活动要看重长期收益和持续利润。经济可持续发展强调每个企业的生产水平相比于历史水平都要逐步提高或保持稳定。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中,不存在经济负增长现象,企业如何减少经营的不确定性是这一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可持续发展关注“以人为本”,强调社会效益的发展。这就要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只关注经济层面的利益,更要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同时企业要避免一切有损于环境保护和资源有效利用的运营模式,达到经济利益、生态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完美结合。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反映企业经济利益的增长,更要体现企业优良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企业为和谐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endprint
四、企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取决于企业的领导者应当了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确企业竞争优势,减少企业自身劣势,在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方面做出合理的决策。而要实现对企业的全面了解,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将是不可或缺的。因此,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合理的判断标准。
目前国内评价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方法主要有五类:
第一种方法就是利用有代表性的单一财务指标评估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周水银和陈荣秋(2000)的研究在衡量公司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时使用净资产收益率这一指标,因为净资产收益率可以体现企业长期发展的获利能力。宋剑锋(2000)发现每股收益(EPS)的对投资者评估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至关重要。但上述方法只能从一方面反映上市公司的健康状况,缺乏全面客观分析评价,而且不同的财务指标可能导致最后的研究结果完全不同。同时,由于财务指标的真实性也会对结论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根据单一财务指标难以得到对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准确评价。
第二种方法就是利用多重财务指标来判断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国诚信证券评估公司与《中国证券报》选择六个主要指标(流动比率、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利润增长率、负债比率、和资本化比率)作为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衡量标准。徐国祥、檀向秋和胡穗华(2000)选择盈利指标、偿债指标、资产管理指标、成长指标、股本扩张指标和业务营运指标来评估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上述研究方法虽然使用了多种财务指标,但只是局限于对公司经济层面的评价。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选择这些静态指标难以全面判断企业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三种方法是运用不同时间点的横截面回归分析。陈静(1999)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发现预测模型可以有效的评估企业可持续发展状况。姜秀华,任强和孙铮(2002)通过研究创建一个预测模型,可以判断企业是否出现财务危机,同时主要利用4个变量(毛利率、短期借款比重、应收账款比重和股权集中度)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会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着局限性。它定义财务困境为:公司财务绩效方面陷入持续性危机,进而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受损。此种方法无法证明上市公司如果财务绩效良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不存在问题,由此可见,这种方法也不可以用来判断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四种方法是从财务层面构建特定模型评估可持续发展能力。模型着重考量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朱开悉(2001)研究表明上市公司的市值是企业良性发展的主要体现,研究通过建立每股收益可持续增长模型,计算上市公司的市值变化反映企业可持续发展状态。苏冬蔚和吴仰儒(2005)的研究深入阐述了国内上市公司长期绩效的形成机制,利用可持续发展计量模型,理清了多种衡量可持续发展指标间的关系,客观合理地评估了上市公司综合能力。黄永红(2002)的研究利用可持续增长率(SGR)这一指标衡量企业的发展状况。可持续增长率体现企业持续发展能力的强弱,目前国内众多学者研究企业可持续发能力时也把可持续增长率当作重要的衡量指标。上述方法尽管考虑了公司的增长速度与经营水平、财务资源、资本结构及股利政策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但没有把公司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纳入模型中考虑,因此,该方法也就不能准确衡量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五种方法是从社会、经济和环境角度建立综合绩效的评价模型。郭复初(2006)所创建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财务评价体系相比于之前的研究方法更好地体现了企业自身价值,该体系应用EVA和平衡计分卡也同时符合国家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温素彬和薛恒新(2005)总结出一个全新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这一体系不仅包含了三个层面(经济层面、社会层面、环境层面)上的考虑,而且结合静态和动态分析,经初步应用能较好地克服之前研究体系的不足。这种方法弥补了以上四种评价和预测企业可持续发展方法的不足,可以全面、客观地评价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但该方法在指标(特别是经济绩效指标)的选择上主观性太强,缺乏根据;此外,认为三重绩效的权重是等同的,采用简单几何平均法计算静态综合绩效值也存在一定偏差。
综上所述,前四种方法均采用了财务绩效指标这一个方面反映可持续发展能力,而第五种方法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从经济绩效、环境绩效、社会绩效三个维度准确地评估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由此可见,最后一种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更为全面和科学,可以准确地评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企业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
企业追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某些影响因素的干扰,从而阻碍企业实现最终的战略目标。当前国内的大部分研究总结出多种原因可能会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刘力钢教授(2000)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有以下三方面观点:第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找寻竞争优势的基础在于了解自身竞争力,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技术创新层面,企业通过不断增大在研发方面投入,才能提升企业在商业环境下的综合竞争力水平。第二,拓展企业业务范围。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受到经营业务范围的制约。企业如果寻求长期稳定的发展,就要不断开拓新的业务,避免当前企业主营业务的市场份额滑落。第三,管理和创新能力。企业可持续发展要求企业高管团队高效管理公司,企业文化重视创新理念,将其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其中管理和创新的范围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如管理分为: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同样可以进一步细分:企业技术创新、企业管理模式创新、企业制度创新、企业营销模式创新、企业组织制度创新。上述因素在企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每个因素的改善都会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刘帮成和姜太平(2000)的研究表明:从企业层面考虑,主要有四大因素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第一,企业经营哲学。通常,企业面临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两难抉择,基于以上的条件,企业追求的目标往往定的比较狭隘。第二,企业制度。大多数公司缺乏可持续发展研究管理部门。第三,企业文化。不少企业不重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公司内部缺少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企业员工忽视维持公司的企业形象对公司长远发展的必要性。第四,企业自身条件问题。如:现金流短缺、研发费用较少,部分产品、设备无法达到标准等。endprint
对于上市公司,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过程难免会受到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影响。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为了得到私人收益,很可能做出对上市公司的长期发展不利的决策。这点着重体现在大股东在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部分大股东的行为严重违背了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的利益。这种行为掏空了上市公司价值,最终的结果就是上市公司大股东获得私人收益。由此可见,控制权私人收益降低了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得上市公司的长期发展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六、未来研究展望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国内学术界对企业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研究内容还有所局限。第一,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这些领域。而控制权私人收益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现有文献还没有对控制权私人收益如何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方面展开学术研究。第二,大部分学者在衡量可持续发展能力时仅仅从经济效益层面考虑,缺乏对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面考虑。第三,目前国内企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学术研究涉及领域较少,因此扩大研究行业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很有必要。
综上所述,根据上述研究的局限性可以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第一,研究控制权私人收益如何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二,评估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时,建立全面绩效评价体系,从经济、社会以及环境三个维度综合考虑分析企业可持续发展状态。第三,不同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必定有所区别,可以通过对不同行业的比较研究,探究企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异同。
参考文献:
[1]刘力钢.企业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37
[2]殷建平.大企业可持续发展[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102
[3]李占祥.矛盾管理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148
[4]肖海林,王方华.企业可持续发展新论[J].当代财经,2004(7):69-72
[5]芮明杰,吴光飙.可持续发展: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目标[J].中国工业经济,2001(3):48-54
[6]周全.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博士论文,武汉理工大学,2009
[7]周水银,陈荣秋.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0(6):46-49
[8]宋剑峰.会计盈余的可持续性和对资本市场的意义[J].证券市场导报,2000(1):40-43
[9]徐国样,檀向秋和胡穗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综合评价及其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0(9):44-51
[10]陈静.上市公司财务恶化预测的实证分析会计研究,1999(4):31-38
[11]姜秀华,任强和孙铮.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誉模型研究[J.]预测,2002(3):56-61
[12]朱开悉.上市公司可持续增长模型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1(5):60-61
[13]黄永红.我国上市公司可持续增长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2(12):52
[14]苏冬蔚和吴仰儒.我国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计量模型与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5(1):106-116
[15]郭复初和郑亚光著.经济可持续发展财务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94-196
[16]温素彬,薛恒新.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企业三重绩效评价模型[J].会计研究,2005(4):60-64
[17]刘帮成和姜太平.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J].决策借鉴,2000(13):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