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与能量”教学设计反思
2014-05-19吴依妮
吴依妮
摘 要 经过课堂教学实践,深入分析和反思第一次的“细胞与能量”教学设计,在知识呈现顺序、教学方法、实验探究以及理论的把握等方面作出调整和优化,力图打造更加丰富、生动的高中生物课堂。
关键词 细胞与能量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1 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而要成为研究型的教师,首先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反思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状态等。
在进行浙科版高中生物学必修一的教学时,“细胞与能量”这节课是笔者反思最彻底、最深刻的一节课。因为这节课是学生理解和学习后续内容的基础,而ATP比细胞的结构更为抽象,并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较远,所以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经过第一次教学设计和实践,笔者从困惑到教学再到反思,接受听课教师的意见对教学设计进行重新设计和实践。
2 第一次的教学设计
授课班级是高二文科班,该班级学生上课活跃,对生物学科充满好奇。根据学生的特点,参照浙江省生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标准确定了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
在导入部分,利用草蜢啃食嫩叶和猎豹追捕猎物两幅图,引出本章所要学习的内容——细胞代谢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能量的转化”部分简单讲解时,指出化学能是细胞内最主要的能量形式,然后让学生举例说明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随后通过线粒体中产生的能量不能被核糖体直接利用,即放能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被吸能反应利用需要一个中间站,从而引出ATP,并直接告知学生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再通过萤火虫的实验让学生加深记忆。然后尝试调整教材的顺序,将ATP是细胞中的能量通货(用卡和钱分别比喻葡萄糖和ATP)提前到ATP的结构之前进行讲解。
通过“ATP具有怎样的结构才能承担起直接能源物质这一重任呢”过渡到ATP结构的学习。先让学生看书进行自学,再请一位学生上来当小老师给其他学生讲解ATP的结构。随后学习ATP-ADP循环,为了增加趣味性,利用名侦探柯南里经常出现的氰化物说明此循环的重要性。
接着通过表格比较,让学生明确此循环不是可逆反应,同时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疾病,让所学知识更加贴近生活。最后通过提问“为什么ATP能成为能量通货”的方式进行小结。
板书部分采用图形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且有部分板书是由学生共同参与完成的。
3 课堂教学反思
从学生的课堂反应和课后作业来看,课堂氛围较为轻松,师生互动较多,而且较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知识,但仍存在许多的不足。根据新课程理念、建构主义理论以及听课教师的意见,总结出需要改进的几个地方。
3.1 导入要更加新颖贴切
第一次教学设计时,只考虑到引出第三章细胞的代谢,因此从导入过渡到“能量的转化”有点生硬,与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契合程度不高。
3.2 教材顺序的处理要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一次的教学顺序经过课堂实践后,发现不适合该班级学生的思维习惯,不符合提倡探究性学习的新课程理念。
3.3 实验过程的讲解要更加开放
由于实验过程完全是由教师进行讲解,学生的发散思维没有得到训练,这也是第一次教学设计中存在的最大不足。
3.4 三维目标要真正渗透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二维的教学目标得到落实,但是没有很好地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5 教学过程设计要更加符合新课程理念
第一次教学设计中最大的亮点就是让某位学生来给其他学生讲解ATP的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其他环节还是以讲授为主,因此要结合新课程理念让课堂更加开放。
3.6 评价要更加多元化
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单一,基本都是“好”、“不错”,没有体现出评价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
4 第二次的教学设计和体会
第二次的教学设计在保留第一次教学设计优点的基础上,根据新课程理念对需要改进的方面做了适当的修改。
4.1 教学设计突出精彩的导入,提升课堂氛围的活跃程度
经过第一次课堂教学,笔者发现该导入方式和后续教学内容关联不够紧密,也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从课后访谈中得知,该班级学生最喜欢的导入方式是生活中的例子、真实实验演示或视频。
因此第二次教学设计中的导入是截取最新电影《杨家将》中的战争片段,给学生呈现“滚木雷石”现象,由此导入“能量的转化”。
精彩的导入能够彰显一名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增强学生的向师性,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导入的设计,为实现有效教学创设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
4.2 教学设计突现出知识的整合,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浙科版生物教材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因此改变教学顺序时要更加谨慎。接受取听课教师的意见,并经过思考后,在第二次教学设计时,更加注重对知识的整合:将“ATP是细胞中的能量通货”的知识放在最后的小结部分,与ATP-ADP循环的重要意义相结合进行讲解。
这样的教学顺序能够使“ATP是直接能源物质”的知识点层层递进,然后通过钱和卡分别比喻ATP和葡萄糖使抽象知识更加形象化。
经过实践,发现,这样的教学顺序更加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重难点知识更加容易落实和突破。知识的有效学习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方面,在教学设计中突现知识的整合,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3 教学设计突出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提升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endprint
通过第一次的课堂反馈可知,文科班学生对于实验探究兴趣浓厚,在课堂中更应该放手让他们进行实验探究和设计,提升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以开展活动为中心的探究教学策略比较适合在文科班开展。
因此在第二次教学设计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多样的学习方式。实验过程采用开放式,笔者提供实验材料先让学生进行设计,再进行个别呈现,并和学生一起分析指正得出完整的实验过程,由此再得出“ATP是直接能源物质”这一观点。
通过实验设计和学生当小老师讲解ATP的结构(见第一次教学设计)的方式丰富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4 教学设计体现出三维目标的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看似泛泛而谈,其实是目标制定的落脚点太高,应该从一两个小方面入手,以点及面进行渗透。
因此在第二次教学设计中,更加注重渗透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在讲解ATP-ADP循环过程时,让学生紧紧围绕ATP、ADP的结构进行分析,将这一观点时刻穿插在教学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4.5 教学设计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从课后与学生的闲聊中可知,学生非常喜欢在生物课堂中听到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因此在第二次教学设计中增加与ATP有关的疾病,并在课堂中向学生展示ATP片剂实物。
生物学科的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加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而最好的方式就是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 小结
经过两次教学设计的修改和教学实践,在第二次的教学设计中不仅加强了三维目标的渗透,而且更加突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思维的训练。
要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应该及时对教学设计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修改,只有通过不断地反思修改,才能真真正正做到理解教材,理解学生,才能设计出真正适合该班级学生的教学设计,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生物教学中还有许多值得反思的方面,比如如何进一步提高文科班生物学科的教学有效性以及如何处理课时紧张和教学内容繁多的矛盾等,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杨立国,杨晶.利用教学反思提高中学生物教学质量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3(11):187-188.
[2] 叶丽娟.浅论生物课堂导入[J].中学生物学.2011,27(02):7-8.
[3] 王茜.高中文科班生物教学设计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115-1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