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采用磨痂术或换药治疗对烧伤病人体温的影响比较

2014-05-19白志芳

中国医用工程与装备 2014年1期
关键词:换药体温

白志芳

【摘 要】本文通过对烧伤病人应用磨痂术、换药两种治疗方法,对病人的体温,治疗结果产生明显对比。得出磨痂组患者的治疗优于换药组病人。

【关键词】磨痂术 换药 烧伤病人 体温

【Abstract】Based on the burn patients treated with dermabrasion, dressing two method of treatment, the patient's body temperature, treatment results in obvious contrast.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better than in dermabrasion group patients.

【Key words】Dermabrasion; Dressing; Burn patients; Body temperature

1.资料与方法

1. 1磨痂疗法本组患者76例,其中男56例、女20例,年龄5-44岁,烧伤总面积10%一85 % T BSA,其中深Ⅱ度面积3%一67% TBSA,创面位于颜面部、躯干及四肢。磨痂时间均在伤后48h内,最早在伤后 18h磨痂部位:面颈部3例、前胸部32例、后背9例、上肢15例、下肢11例。磨痂方法:采用市售钢丝清洁球消毒后进行磨擦,伤后48h内创面水肿、磨擦较容易,磨擦至创面呈均匀密集的点状出血为止,对于深度偏深的创面(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采用台式牙钻配以钢刺磨头磨削相对比较容易。用1 %o的新洁尔灭溶液及生理盐水行创面冲洗后,0.5%碘伏彻底消毒,外用生物敷料覆盖,至其自然脱落,露出新生红润而光滑的皮肤。

1. 2创面外涂磺胺嘧啶银(保痂疗法)本组患者80例,其中男57例、女23例,年龄12-38岁,烧伤总面积25%一72% TBSA,其中深Ⅱ度面积15%一38% TBSA,创面位于颜面部、躯干及四肢。患者入院后立即清创并外涂磺胺嘧啶银糊剂,包扎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对体温的影响。

2.体温比较

2.1 磨痂术前后体温变化

2.2换药前后体温变化

3.讨论

通过表1可以看出采用磨痂术的病人体温升高幅度不是很大,由于早期磨痂术可较大限度的将烧伤坏死组织去除,有助于控制和减轻感染的发生。术后机体炎症反应轻,保留了间生态组织和正常组织,促进了间生态组织的血液循环.而加速创面愈合,。而生物敷料为一种新型的无毒无菌的胶原纤维膜,能阻止细菌通过,具有通透性及粘附性好、柔软、可塑性好等优点。应用生物敷料可减少创面渗出,部分替代皮肤的屏障作用,使机体内环境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减少了细菌及其它病原微生物入侵机会,而目具有单向渗透性(即生物敷料上的渗液不向创面回渗),本治疗不仅能缩短疗程,治愈后创面平整光滑,疤痕增生少,色素沉着少。而表2采用传统的保守治疗体温上升幅度较大。因为保守治疗使用膏类或霜类药物涂于创面使痂皮溶解,然后由基底细胞移行覆盖创面愈合。弊端是痂皮组织及痂下组织易于滋生细菌,创面感染,甚至发生全身侵袭性感染、脓毒血症。由于感染还会使创面加深,创面愈合后疤痕形成明显,功能较差。坏死组织未祛除而产生大量的烧伤毒素吸收入血,引起机体代谢致免疫功能的损害及其他脏器损伤[1],导致创面愈合缓慢,病人消耗大,易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治疗费用增多。

结 语

磨痂组患者磨痂后取创面基底组织病理切片检查,发现磨痂后有较多的真皮组织残留,网状组织层中有多量的毛囊、汗腺、皮脂腺等皮肤附件残留于创面。说明磨痂能有效地保留较厚的真皮组织及皮肤附件中的表皮干细胞,通过表皮干细胞增殖再上皮化有效地修复创面,使创面愈合质量好,瘢痕轻。磨痂组创面愈合时间较包扎治疗明显缩短,差异显著。经观察,磨痂前创面苍白,温度较低;磨痂后,局部红润,手感温度明显升高,说明磨痂术能使微循环得到改善。本组病人体温波动幅度小,病情平稳,减轻病人及家属的恐惧感,住院时间短,花费少,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梁自乾 内毒素检测和烧伤内毒素来源及变化 广西医学 1994, 16(6):492- 493.

猜你喜欢

换药体温
2型糖尿病并发足部感染的伤口评估及湿性换药护理体会
舒适护理在外科门诊换药患者应用效果体会
37℃不再是标准体温
哪些因素影响体温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
哪些因素影响体温
浅谈换药室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银离子敷料换药与常规普通换药在门诊慢性创面换药护理的对比研究
老年人的体温相对较低
外科『换药』学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