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般机缘,一种注定——访北京师范大学首届免费师范生、陕西省宝鸡市渭滨中学教师苟晓龙

2014-05-18张忠涛

未来教育家 2014年2期
关键词:温总理名校师范生

本刊特约记者 张忠涛

2007年,高中毕业季,苟晓龙从未想到,自己会成为免费师范生政策的第一批受益者,成为万余名“希望播种者”中的一员。

大学期间,苟晓龙从未想到,自己会得到命运的垂青,作为免费师范生代表,先后三次与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座谈。

2011年,大学毕业季,苟晓龙从未想到,宝鸡中学、北京师范大学大学……一路都出身名校的自己,会毅然决然地放弃省会城市的繁华,选择回到家乡一所普通学校任教。

2013年,12月,苟晓龙从未想到,他作为全国教育战线唯一的一线教师代表,参加了在教育部举办的“《温家宝谈教育》学习座谈会”,向教育界发出四点呼吁,得到与会者热烈反响。

行走在路上,很多事情看似充满了机缘巧合,却因着一个叫“执著”的东西,一切都是注定。

刘一一/摄

“免费,吸引了我的眼球;师范,抓住了我的心”

让我们把时针定格在2007年5月,国务院决定在教育部直属六所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总有一些果实在孕育,总有一些希望在萌芽,总有一些人的教育生涯,要从这个时候起开始埋下种子。

7月,陕西,酷热,苟晓龙,一个略显黑瘦却很有精神的农村青年,正与父母讨论着自己填报志愿的事宜。一直截止到高考结束,苟晓龙都从未想过将来要做一名教师。因为当时是估分报志愿,苟晓龙根据自己的估分初步确定了志愿学校的遴选范围。在信息相对闭塞的农村,学生家长们也讨论着听来的关于免费师范生政策的种种。“做教师,也不错哦!”

人生其实就是由很多不经意的小事决定的。苟晓龙当初选择报师范,是不经意间的决定,“也许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但无法说出哪个是最主要的。当时可能会有一些心理波动,但后来随着读书的增多、阅历的增长,才豁然发现,很多年轻人的选择都是机缘巧合,之前可能从来没想过,但真正走进去,会发现风景这边挺好。免费,吸引了我的眼球;师范,抓住了我的心。是免费师范生政策,带我走进了教育的殿堂。”

大学期间,苟晓龙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大一伊始,他就在校外兼职做中学教辅的校对员。大二,他参加了很多教育类活动,既曾怀揣着如火的激情加入支教队伍,也曾迈着扎实的脚步在教育公司做过兼职辅导员。大三,作为班干部的他,跟其他几个班合作,一起组织过很多师范生技能培养方面的集体活动。大学,为每个人都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每个人的选择都取决于自己。四年里,苟晓龙并不觉得免费师范生与其他学生有多大不同,“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教育类组织活动明显更多一些”,“更多的一切,都要靠我们自己”。

苟晓龙,给免费师范生添了精彩的一笔;免费师范生,也在苟晓龙身上打下深刻的烙印。苟晓龙认为,任何政策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大学期间,苟晓龙发现,有的同学不喜欢、有的同学不适合做教师,可政策却限制着他必须毕业便从教,宏观层面,这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微观层面,这也不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因此,他尝试着向有关部门建议,建立免费师范生的退出机制。2011年6月,温家宝总理在首届免费师范生毕业典礼上讲话,提到“要建立免费师范生录取和退出机制,加大高校自主招生力度,录取后经考察不适合从教的少数学生可以调整到非师范专业。”苟晓龙听闻后甚是欣喜:“虽然温总理提出建立免费师范生退出机制不一定就是我的原因,但自己的意见能与政策的走向相符,还是蛮有成就感的。”

“一直以来只是比较幸运”

2007年,苟晓龙初次与前来看望免费师范生的温总理当面接触。2010年2月6日,苟晓龙作为唯一的大学生代表,参加了温总理在中南海召开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群众意见座谈会,并提出很好的建议。2010年9月10日,苟晓龙陪同温总理前往河北省兴隆县六道河中学共度教师节。

前后三次经历,着实让很多人羡慕。说起与温总理亲身接触的细节,有几件小事,至今浮现在苟晓龙眼前。

去六道河中学时,温总理特别要求与八位免费师范生同乘一辆车。长达两个小时的车程,温总理一一与他们交谈。他亲切地询问苟晓龙的学习、实习情况等,还列举了钱穆等老师的例子来鼓励他。

在六道河中学小礼堂举行的座谈会上,该校一位老师介绍完数学课程改革的经验后,温总理点了苟晓龙的名,请他对所听的课进行点评。苟晓龙不禁一愣,赶紧站起来,整理一下思绪,从教改的角度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之后,温总理的肯定,让他倍受鼓舞。

八位免费师范生代表陪同温总理从河北归来,大家虽依依不舍,却也做好了与总理作别的准备。这时,总理突然温和地说:“我要和这八位师范生合个影。”总理一般不会主动提出与别人合影,这也完全不在预定计划之内,让八位师范生受宠若惊。大家都知道,温总理爱教育,懂教育,真抓教育,出身教育世家的他,对教育中人有着天然的亲近感。

还有一次,是温总理来学校参加免费师范生毕业典礼。主楼大厅里,摆放着六所师范大学的展板,苟晓龙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展板的解说员。钟秉林校长向总理介绍他时,总理说了一句:“我记得。”那一刻,苟晓龙简直懵了,他被一连串的感觉包围:震惊、开心、感动……事后,苟晓龙回忆时仍不禁激动:“总理日理万机,可居然说他还记得我,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完全超乎想象。”

苟晓龙总说自己在免费师范生中并不算最优秀,一直以来只是比较幸运。可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久埋于地下的种子,偶逢一场甘霖,便开出了璀璨的花。

关注普通学生,关注普通学校

毕业季,和很多学生一样,苟晓龙也迷茫过、彷徨过……“毕业那一年,整个人的想法变化还是蛮多的。刚开始,比较麻木,有种随大流的感觉。免费师范生嘛,终究是要做教师的,想去大城市,想进名校。”陕西籍的苟晓龙,参加了西安一所名校的招聘。上百人的应聘队伍,学校只录用了六个,而苟晓龙,是六人中唯一的数学科目教师,也是唯一的本科生。

苟晓龙终究没有选择西安那所名校,而是进入了没有名校光环的宝鸡市渭滨中学。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苟晓龙执意回到家乡?“名校的品牌不错,可能更容易促进自己教学技能的提高,在这个平台上,能使自己的事业有一个很大改观。但小地方的普通学校,工作压力相对较小,可能更适合静下心来学点东西,可以按照自己的设想来完善自己。”苟晓龙,并不把眼光局限于当前和脚下,而是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放眼长远,选择以一种适合自己的方式描绘着一片教育生涯的蓝图。

与其延续别人辉煌的历史,不如开辟自己别样的洞天。

渭滨中学虽然是省重点,但毕竟与名校有一定差距,远算不上一流。但名校总是相似的,普通学校却各有各的不同。随着认识的加深,苟晓龙发现,名校得天独厚的条件让大家众目齐盼,一些农村偏远学校也得到了很多政策支持,而培育着大多数学生的普通学校,本来是我国学校格局的主体,却在名校和弱校的夹缝中被忽略了。数量上的梭型结构,变成了关注度上的哑铃型现状。譬如说教改,要么在重点学校破冰,要么在薄弱学校试水,大批处于中等水平的学校反倒没有机会。

普通学校的尴尬局面,引出了普通学生的问题。“表现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其群体意识是最容易被掌握的,但其个体体验却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苟晓龙认为,今天的学生,将来大部分将长期或者一段时期内处于中间阶层,他们能否正确认识、把握和调整自己的社会角色,部分依赖于今日的学校教育。“而我们,做好相关工作了吗?”

2013年12月。苟晓龙借着“《温家宝谈教育》学习座谈会”的机会,面向教育行政领导、教育专家学者、教育媒体人呼吁——“关注普通学生,关注普通学校”。

一个新教师的姿态

“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想法特别简单,就是要好好干。”苟晓龙笑着说:“因为没办法设想工作会是什么样子的。虽然家里也有做教师的,但毕竟是在农村小学,跟城里高中差别应该挺大的。”现如今,回头想来,苟晓龙觉得当时这种朴素的想法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工作两年半以来,踏踏实实,兢兢业业,自己在思想上、能力上都有了很大提高。“多学,多想,多思考,”是苟晓龙总结的教师成长进步的三大原则。

享受工作,实现自我。一些年轻教师抱怨待遇低,苟晓龙说:“这是事实。在宝鸡,其他类似性质的职业,工资是我们的好几倍。这种情况,更凸显了良好心态对教师职业的重要性。关于教师这份职业,有的人只把它当成谋生手段,在工作中便很难获得乐趣;有的人把它当成事业,相对便充满了干劲儿。我认为,工作就是生活本身的一种,我们要学会享受工作中的乐趣,从工作中找到自我实现的价值。经常有人说,工作太累了,干完后一定要去消遣一下。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工作本身当成一种消遣方式?当然,说来容易做来难。但我一直在朝着这个理想状态努力。一个好的心态,会让我们在处理事情时更有信心,相应地也取得较好的效果。”

放下身段,敞开心怀。“成年人封锁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往往掌握着制定规则的权力,但是却往往自以为是。”为什么一些孩子不愿和家长、老师交流?成年人习惯于按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思考,背靠着“逻辑推理”的大树,坚定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用自己的想法去揣测孩子,结果发现无法与孩子拉近距离。苟晓龙发现,有的孩子每每谈大道理时都讲得非常漂亮,但一旦落到实际,便捉襟见肘,不知所措。所谓“人不可貌相”,有的孩子可能看起来很普通,但内心却很有想法,比较成熟。有的孩子内心的想法和嘴上的话语不是完全相同的,他们很懂得如何去取悦老师。所以,教师一定要放下身段,敞开心怀,认真与学生交流,虚心向学生请教,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而不是全凭自己拍脑袋想当然。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做教师,只想着怎么把这堂课教好,视野就太窄了,毕竟“风物长宜放眼量”。北京师范大学赵希斌老师的一句话,苟晓龙印象十分深刻,“你要站在人类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特别是教育问题”。低层次的教师只关注某个知识点是否已传授,中等层次的教师关注有没有培养出学生某种能力,高层次的教师,关注点应该更高,“为了完成你想做的事情,所采取的措施是否符合人类发展规律,是否富有人文关怀精神”。当然,教育学不是玄学,一定要考虑实际情况。特别是很多名校毕业生到普通学校就业,往往会有一个颠覆的过程,正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如何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苟晓龙也一直在努力寻求答案。有些理论看起来很高深,但我们不能直接拿来应用,虽然有时是因为我们不会很好地应用,但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是,理论必须要尊重现实。

在实践中解开教育的题

从教两年半,苟晓龙一直跟班走,同时担任数学科任教师和班主任,经历了高中三个年级。“高三,由于孩子自身、家长、学校乃至社会的共同诉愿,我们要尽可能把孩子送进大学,所以我在教学中较为偏重解题方面。而高一高二,我们就要注重孩子大视野的培养、思维方式的培养。”他认为,一个数学教师,要具备三方面的素质:较高的数学素养、较高的人文素养、较高的教学技巧。“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点的聚焦,不仅让他看到某个数学知识点的本质,还要让他了解这些知识点背后的联系。”

苟晓龙认为,在高考这种规范化的训练中,要想提高成绩,必须做到三点:记得住,想得通,算得对和快。细说下来,记得住,就是要记得住基础知识,这是原材料;想得通,就是要学会运用适当的方法,利用原材料来分析问题;算得对和快,是对计算能力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达到应有的速度,并保证准确率。苟晓龙喜欢用浅显易懂、诙谐幽默的方式来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关于指数函数的图像,他自编了一首打油诗“(0,1)一扎,两头开花,第一象限,向上a大”。“很浅显,很搞笑,甚至还有漏洞,但就是这样的口诀,让学生们记得特别牢。”

关于班主任的风格,有人总结了很多类型:和风细雨型、阳光灿烂型、恩威并施型、冷峻严肃型……苟晓龙不清楚自己应划归到哪种类型,但他清楚,不能盲目追求某种“较好”的风格,治班风格一定要符合自己的性格和气质,否则便有如东施效颦,必将弄巧成拙。苟晓龙不是一个很感性的人,“自己一个人都不会玩,更别说带着孩子们一起玩”。他的治班总原则是:尽可能地关注学生的内心想法,给予他们人文关怀。管理工作要粗细相宜,细微之间,乃见天地,要关注到学生关注的地方;但也不能过细,要大气,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

刚接手班主任工作时,面对几个逃课的学生,苟晓龙只知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肯定是错误的,却不知究竟怎样的方式才是正确的。“我要怎么说?怎么引导他们?”一连串问号在脑中打转,苟晓龙感觉相当无助。后来,苟晓龙也渐渐摸索出了处理类似问题的良招。班里有个学生,性格内向,把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不愿接受身边的朋友。苟晓龙找这位学生谈话,没有批评,没有指责,没有说教,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引导他说出自己的内心想法,“任何一个行为的形成都是有深刻的原因的,尽管有时这个原因连你自己都不喜欢”。最后,学生将自己的满腹心语和盘托出,临走之时还对苟晓龙表达了真挚的感谢。班里有个学生打架,苟晓龙找他约谈。终了,这学生给他规规矩矩地鞠了一个九十度的躬。对于这样一个倔强的孩子,给一个和他年龄相仿的老师如此礼遇,确实很不容易。

“你想传达的,不一定是重点;你所能让学生接受的,才是重点。情感的交流,是潜移默化的过程,有时特别微妙,你自己都不知道哪句话在不经意间打动了孩子的心。”如今,苟晓龙在孩子们心中树立起了威信,孩子们觉得他很靠谱、很贴心、值得信任,甚至一些不是他所教班级的孩子,遇到问题时也会来找他请教。

两年半,时间过得很快。从一个受教育者,到一个教育工作者,岁月在苟晓龙的思想深处拨弄着一圈圈涟漪。今年暑期,苟晓龙所带的第一批学生就要经历“高考”这道成人礼了,他们当中,或许会有人紧接老师手中的火炬,走上免费师范生的道路;或许会有人虽不读师范,将来也会进入教师队伍。看着讲台下一张张青春灿烂的面孔,回望自己一路走来的沿途风景,苟晓龙感受到的是一种简单而纯粹的满足。

“就我感觉而言,要想成为优秀的教师,至少要下十年的功夫。如果功夫下得深、努力较到位、有旁人指点、又有很好的机遇,可能这个时间会缩短,但至少也要五年以上。”采访终了,苟晓龙不忘强调:“我今天所说的这些想法,都只是我目前阶段的,可不敢保证半年后这些想法会有何转变。工作以来,很多想法就是不停在改,现在也还处于完善过程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等待的艺术;教师的成长,也是缓慢的过程。“我,还在路上,而且刚迈出了第一步而已。”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同的人生阶段,转变的是思想,不变的是追求真理的那颗执著的心。或许是数学赋予了苟晓龙不一般的理性气质,他敢于并善于剖析自己的思想,对自己从不手下留情。直面自己的某种思想,“它的背后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它将发展成什么样?”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或许能给别人一些启发的,不是他的思想本身,而是他思想转变的历程。

猜你喜欢

温总理名校师范生
全国名校等差数列拔高卷(A卷)
名校介绍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如雷鼾声惊醒“名校梦”,15岁少年不堪重负卧轨自杀
赶集挑名校
温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答记者问引用的古诗文释义
英首相亲笔致信温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