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柔并济:彰显校长的软实力
2014-05-07
广东省广州市番禹区市桥实验小学校长
“刚柔并举”是中国古代传统治心思想之精华,蕴涵的人生智慧,充满了伟大的辨证法思想。校长软实力,就是校长教育价值观所产生的吸引力和校长的管理能力所形成的感召力。对学生而言,校长的软实力体现在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细心呵护;对教师而言,体现在对教师的尊重、理解和宽容;对家长而言,则体现在与家长合作过程中的“沟通理解”与“坚守引导”。提升校长软实力,在工作中做到“刚柔并济”,校长应当智勤兼备,剑胆琴心,进退自如,宽严相济,外圆内方,在工作中做到事行刚柔,“不可偏于宽,亦不可偏于严”。
在学校管理中,“刚柔并济”是一种管理方法、管理能力、管理思想,更是一种管理艺术。“刚柔并济”较为准确地剖析了教育管理中的诸多复杂问题,科学地解释了造成这些复杂问题的原因,最为重要的是,它还能辩证地解决这些复杂的教育问题。
什么是软实力和校长软实力
“软实力”(Soft power)是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美国实力性质的转变》这本书中首先提及的概念。究竟什么是“软实力”?其核心内涵是什么?作为校长,我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这些是我在学校管理中首先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2010年12月6日,约瑟夫·奈在上海复旦大学演讲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说:“文化影响力可能会产生软实力,但也可能没有帮助,比如,一个人可能会喝可口可乐、穿牛仔裤,但他仍然对美国持反对的态度。所以,文化影响力能否产生软实力,取决于它是否能让一个国家更有吸引力。
依据约瑟夫·奈的观点,“软实力”主要体现在文化的吸引力、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感召力等方面。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软实力”是共同的价值观所产生的吸引力,只有核心价值观和主导意识形态才能产生“软实力”的影响。基于这样的理解,我认为,校长软实力是校长的教育价值观所产生的吸引力和校长卓越的管理能力所形成的感召力。这种吸引力和感召力主要体现在教育思想、人格魅力和文化底蕴上。
因此,校长软实力的建立,首先要求校长必须要用符合教育规律、适应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念激励学校的所有成员;其次要求校长必须依靠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团结和悦纳学校中的每一位成员,通过描绘学校的共同发展愿景,使学校这个组织中每一位成员的理念、价值观统整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中,并落实到每位成员的行动上。
对于市桥实验小学来讲,“守住教育之根,让生命快乐绽放”的办学理念、发展愿景和价值追求应当时刻体现在全校师生、家长的言行中,尤其在校长身上。从表面上看,校长的工作似乎繁复琐碎,然而这些琐碎的日常事务也在向师生传达着更深层次的信息。
校长在日常工作中关注的核心是什么,思考的重点是什么?我认为应是学校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在这些核心价值观中,校长的吸引力、感召力逐渐形成。校长与教师、学生之间的交谈,也在无形中传递着学校的核心文化。传递学校核心文化的过程既是传递学校教育价值观的过程,也是校长形成“软实力”的过程。具有较强“软实力”的校长,对教育事业有着一颗执著的爱心,在工作实践中积淀了渊博的学识与丰富的管理经验,最终形成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广阔的教育视野、豁达的人生态度、儒雅的言行举止、幽默的谈吐和高尚的人格情操。在管理层面上做到“柔”中带“刚”,德养层面上做到“厚”中带“薄”,情感层面上做到“亲”中带“疏”,改革层面上做到“承”中带“创”,行为层面上做到“率”中带“让”,文化层面上做到“深”中带“浅”,战略层面上做到“高”中带“低”。
就校长软实力而言,“刚柔并济”具体体现在这“柔”中带“刚”,“厚”中带“薄”,“亲”中带“疏”,“承”中带“创”,“率”中带“让”,“深”中带“浅”,“高”中带“低”之间。
如何彰显校长的软实力
通过上述分析,校长软实力是校长在其自身具有的专业思想、专业理念、专业素养和专业策略等前提下所形成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这种吸引力和感召力贯穿学校管理的全过程,具体指向学校的全体学生、教师、家长甚至是学校所在的社区。
在“刚柔并济”间,校长对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如同“润物细雨”般,悄无声息地进入了他们的心田。
下面分别就校长对学生、教师和家长所产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等三方面,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酌作分析。
1.对学生而言,校长软实力体现在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细心呵护之中,在这要求与呵护之间,让学生感受到校长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情景:校长,我该不该制止?
轩仔是个聪明而又调皮的小男孩,平日里我总是喜欢摸摸他的头和他说话。但是,他的班主任黄老师却对他感到非常头痛,为他经常违反班级纪律而苦恼。有一天,班主任来校长办公室“投诉”:“校长,我是发自内心地喜欢轩仔,无论他如何不听话,扰乱班级纪律我都可以给予他充分的理解和宽容,总在尝试用自己的爱心、细心和耐心来感化他,引导他,使他改掉小毛病。”黄老师所说的,我认为都是实话,并且我认为黄老师是一位非常有责任心和爱心的班主任。
“苦点,累点,我都可以接受。但是,我不能接受家长的误解、指责和侮辱!”这时,黄老师显得非常委屈,流下了眼泪。见此,我觉得事情比较严重,于是让黄老师平静后再讲。后来,得知轩仔在上课时用拳头打班上的女同学,老师让他在门口罚站思过。家长认为老师不应该这样对待他的孩子,于是来学校找老师“算账”。
在日常工作中,我要求自己和老师要发自内心地去关心、爱护学生;我反对体罚学生。因为在我看来,体罚既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也与教师为人师表的形象和社会期待严重不符。
面对这件事情,我应该如何处理?在处理中如何体现校长的软实力?
剖析:教育的崇高,体现在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细心呵护之中
在教育实践中,我主张对于孩子的过失行为要给予批评和惩罚。如果对孩子的错误行为冠以“爱”的名义而放任的话,那是在误人子弟。那么,如何对待孩子的过失?我认为,卢梭的“自然后果惩罚法”能给我们一些很好的启发。他曾说:“当孩子犯了错误时,父母不要给孩子过多的批评,而是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过失造成的后果,从而引起孩子的自我悔恨,自觉纠正错误。”因此,我鼓励甚至要求教师在面对孩子的过失时,应通过耐心的说理,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爱化人,让孩子从内心反思自己的过失,进而改正错误。这样的方式,犹如春风拂面、细雨润物般直接抵达孩子的内心,达到教育目的。
对策:以爱为底色
(1)爱是教育的核心
“不是为了什么回报,所以关怀;不是为了什么明天,所以期待。只是为了一个笑容,爱就存在。因为爱所以爱!”说到教师为什么要对学生无条件地给予爱的时候,我总是会想起《因为爱所以爱》这首歌。在我看来,面对学生时,我们没有什么具体的理由来谈如何爱学生,简单地讲,即是因为爱学生所以要爱学生。这看似强词夺理,实则是一个底线问题——假如有老师问“为什么要爱学生”这个问题时,这位老师至少在认知层面上是有问题的。
孔子曾说:“君子学道则爱人。”教师肩负的是育人的社会责任,所有的教育行为一定有“爱”的参与。发展学生素质,健全学生人格,必须关注每个学生,了解其内心世界,用爱去滋润学生心田。缺乏爱的教育,教育的结果是畸形的。正如罗素所说,“凡是教育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学生的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自由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市桥实验小学之所以把办学理念定位为“守住教育之根,让生命快乐绽放”,原因也在于“爱”。只有让孩子体会到爱,他们的生命才会得到舒展。正如有人所讲,“爱是尊重、信任、理解,更是一种无微不至的关怀。”在这一意义上,教师缺乏爱心,不是教育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问题。爱是教育的核心,教育需要爱。
(2)会爱是关键
“爸爸妈妈,如果你们爱我,就多多地陪陪我;如果你们爱我,就多多地亲亲我;如果你们爱我,就多多地夸夸我;如果你们爱我,就多多地抱抱我!”这是孩子们的心声。
有爱学生的意识还是不够的,还应该知道如何爱学生,熟悉表达师爱的方式和途径。也许有老师会问:“难道我们连爱都不会吗?”现实的教育工作中,还真的存在不会爱学生的老师。比如,学生做错了题,就让他们把答案抄100遍;学生上课开小差,就把他们赶出教室;学生回答不出问题,就暴跳如雷……这些现象可以说是以爱的名义在“体罚”学生。
在老师看来,这些行为一定程度上是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表现。事实上,我们进一步深究的话,就会发现其中的问题。如何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教育,说到底是一个“爱”字。有些老师认为自己任劳任怨、一心一意甚至是呕心沥血,但是学生却并不领情。曾经有一位老师这样描述她的感受:“一直以为,自己是爱学生的。课堂上,不遗余力地给学生讲解,生怕稍有遗漏使学生们有些知识掌握不全面;课堂下,不厌其烦地辅导学生,直到他们把知识点完全掌握为止;学生犯了错误,严厉批评,认为纵容学生就是害学生。也一直以为,自己的爱一定能得到学生的理解。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教师遭遇了这样的境遇?许多教师没有顾及学生的感受,一味地批评,一味地满堂灌导致学生厌烦,最终抗拒教师的一切教育行为。这些错误的教育行为背后,缺失的是软实力,是教育的吸引力和教育的感召力!
高尔基曾说:“爱孩子们,这是母鸡也会的。但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却需要才能和广博的生活知识。”在面对学生的时候,我们不但需要“母鸡式”的爱,更需要一种具有教育智慧的爱,那就是尊重孩子、理解孩子、鼓励孩子和相信孩子,努力去理解孩子的价值观和思考方式,尊重孩子的兴趣,掌握与孩子沟通和交流的方式和方法,也就是“爱”的方法。
(3)不以爱的名义来体罚
爱学生,贵在使学生获得被尊重的感觉,让学生产生快乐幸福的体验,而快乐幸福的基础是自由的心灵和自然的环境。市桥实验小学的“根教育”办学理念意在使学生的成长顺其自然,“根教育”认为,教育学生的根本方法是“不害其长”,不要阻碍学生自然的成长,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然的成长环境,让学生的成长顺其性,即“顺天之木,以致其性”。教师爱学生的基础是尊重,在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要杜绝“以爱的名义来体罚学生”的行为。作为教师,要想让学生接受教育,首先要学会尊重学生。缺失尊重的教育,难以谈及学生成长的“顺其自然”,更谈不上“根教育”,谈不上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或校长。每个孩子都是上帝赐予我们的礼物,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发展潜力。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前文中的班主任黄老师值得反思的地方是:爱学生的方式不对,缺乏爱学生的艺术性。
“教育是塑造灵魂的工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始终认为,教师爱学生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能力。每一位老师要懂得这门科学,悟透这门艺术,掌握这种能力。
2.对教师而言,校长软实力体现在对教师过失行为的宽容、尊重和理解之中,在这尊重、宽容和理解间,让教师感受到校长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情景:校长,我绝对不接受学校安排的工作!
“校长,我快崩溃了!”阿冰、阿琼两位老师来到校长办公室,还没坐下,就哭诉起来:“校长,我们真的很累!从早上一进校门就忙到下午放学,没有一刻休息的时间,有时为了节约时间,连水都不敢喝,怕上洗手间的时候学生出问题!不是我们不努力,也不是我们不愿意帮学校分担任务,只是我们真的太累了。两个人的工作突然压在一个人身上,我绝对不接受学校安排的工作!”
“校长,我不但在学校很累,回到家也很累。作为一个母亲、一个妻子、一个媳妇,我上班要教育好学生,回到家还要照顾孩子,照看卧床养病的老人。我们也清楚,学校的工作现在很特殊,只是我们心里的石头太沉了!”听着两位老师的倾诉,我心里难过极了。但是我该如何处理?学校当时的人员安排十分紧张,十多位教师离开了学校,重新招聘的教师还缺少经验。这些新教师还没有来得及完全适应学校的基本运转,又出现了八位教师因生育而请假。这两位老师反映的问题,客观上来讲是没有办法去解决的。学校不可能临时聘请一位教师来上课。因为休假的教师较多,必然导致在岗教师的工作量增加,否则学校难以正常运转。
对策:有问题一起面对
面对这两位同事反映的问题,我既不能同意她们不接受学校安排的工作,也不能对这个问题置之不理。究竟如何处理?我想到了心理疏导,我把自己当作她们的“朋友+校长”,用自己的真心、诚心和耐心去进行沟通。
首先,让她们尽情地倾诉,把心中的困惑、压力和委屈说出来。作为校长,我在为学校面临这样的用人环境而困惑、苦恼,却不能和老师们讲这些事情。我的职责不是把矛盾上交。既然无法减轻教师的工作量,那么我想我能做到的就是在校内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于是,我决定召开行政会议商讨,以正面表扬为主,同时把行政会议的结果及时反馈给这两位老师。此外,在校内对这两位教师的奉献精神和拼搏精神进行表扬,让她们的价值和付出得到充分肯定和认可。
其次,换位思考,尝试让这两位教师也理解校长工作的不易。当个体在认识、思考和评价客观事物时,需要从多角度去看问题。从某个单一的角度来看,可能会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产生心理压力,然而转换一个角度,就会看到另一番情景。我和这两位教师也讲了我的工作处境和承受的压力,庆幸的是能得到她们的理解。当她们离开校长办公室,并回头笑着同我挥手的时候,我对自己又充满了信心,这种信心建立在尊重、理解与宽容之上。面对学校刚性的制度和任务,对教师的尊重、理解和宽容也体现了“刚柔并济”的管理思想。
3.对家长而言,校长软实力体现在与家长合作过程中的“沟通理解”与“坚守引导”之中,让家长在这理解与引导之间感受到校长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情景:家长质问背后的怒火
“你是学校的校长吗?我问你:四(3)班的班主任是谁?语文老师是谁?你直接回答我,我不需要解释!如果你的回答让我不满意,我让你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家长还没有自报家门,就连珠炮似地在向我发问。
“现在这个班的班主任是李华丽老师,语文老师因为家里有些事情需要处理,这两天请假,学校已经安排了其他语文老师上课,不会影响正常的教学。”我的话还没有说完,该家长就打断了我:“我不需要这么多解释,你只需要回答四(3)班的班主任是谁?语文老师是谁?”
“这个班的班主任是李华丽老师,语文老师这两天请假,暂时由其他语文老师代课。”我耐心地再回答一次。
“我把你的电话已经录音,会随时向上面投诉你。”
“有事情我们慢慢沟通,请您不要着急。”
啪的一声,对方已经把电话挂断。
“嘟,嘟,嘟……”听着电话那头传来的铃声,我甚至觉得那是刺耳的警报声,如同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在耳边呼啸而过。
这是两年前,一位家长与我的通话实录。
剖析:为什么没有合作只有抵触?
第一,如今投诉、上访、静坐、抗议等似乎成了一种民主,一种潮流。似乎只有通过这些方式,自己的权利才能得到保障,自己的力量才能得到彰显,自己的声音才能得到传播。这种风气,已经影响到学校和家长的沟通。
第二,投诉、上访等抗议方式最容易引起社会的关注,当很多家长聚集在一起,其力量就在发酵、扩大甚至是扩张。此时,教育的理智、教育的本义就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的简单映射。于是,师道尊严在上访等事件面前荡然无存,为人的礼仪、礼节在抗议面前变得不堪一击。
第三,在稳定压倒一切的情况下,任何一个地区、部门都不希望出现社会动荡事件。特别是在行政问责制盛行的前提下,一旦引起了上级领导的关注,学校往往成为向社会妥协的牺牲品。
第四,当教育成为国家的义务后,每位家长都认为国家有责任让孩子享受国家提供的教育,让孩子在教育环境、教育过程甚至是教育结果上得到绝对的公平。这种希望本没有错,但是这样的法律责任不能简单地下移到学校和教师身上。教师和学校的责任就是让入读本校、本班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掌握知识、锻炼能力、陶冶情操,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这是学校教育的本义。但是,现在有些家长把对国家、社会的教育要求直接转移给学校和教师。第五,学校的工作本身存在不足。有些家长反映的问题没有及时解决,让家长产生了误会和不满;有些家长提出了较好的建议,学校没有及时采纳,让家长感到失望;有些是因为学校没有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没有把国家和学校的相关政策、做法及时传递给家长,家长对当前的教育发展形势不了解。
对策:建好“三个一”,让抵触变为合作
大部分冲突是可以避免的,大部分家长是可以合作的。作为校长,我应该把着力点放在学校的内部管理。从自身找原因,从内部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就家长投诉这件事情来看,校长以及教师没有理由过多地计较家长的无理和误解,我们应该追问的是:这件事情为什么会发生,我们的工作还存在着哪些不足,以后如何避免这类事件。
首先要“建好一个点”: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是我们的教育对象,也是我们的服务对象。如何教好学生既是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核心问题。家长之所以对学校不满,是因为学生在学校里遇到了问题。因此,我们应当遵循教育规律,以为人父母的角度全心全意去教好每一个学生。只要学生在学校学得扎实,玩得开心,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掌握了应该掌握的知识,得到了学校和教师的关爱,家长就没有理由对学校以及教师的工作表示不满。
其次要“修好一条高速路”:抓内部管理,提高管理效能。辩证法使我们认识到:内因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和性质,外因决定事物发展的速度。因此,所有问题的根源都能找到内因,学校管理也不例外。针对家长投诉这件事情,我们至少可以找到这样一些内因:其一,学校领导层对今年教师变动后带来的种种困难判断不准,估计不足,没有及时找到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这是校长的责任。其二,学校中层管理方面的原因,体现在教师分工调配上没有估计到学科、年级变动后给家长造成的冲击,并且事前预案不充分,没有进行沙盘推演。其三,教师层面存在个别教师责任意识和沟通能力不强,使得原来可以在班级层面解决的问题,最后上升到学校层面。
学校并不是校长一个人的学校,学校的发展需要学校里的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履行职责;同时也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让每个人在制度面前平等起来;此外更加需要一个让每个人都能接受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愿景,共同的价值取向是学校的精神栖息地,共同的愿景是我们理想的教育王国,每个人在这种价值取向和发展愿景中是独立的、本真的、自由的,同时又是统一的、和谐的。
最后要“建起一座立交桥”:加强家校互动。社会发展证明,人与人之间80%的误会、抱怨是由于沟通不畅引起,这就是著名的“二八法则”。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我们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要调整认知。要正确认识到家长投诉学校的目的——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因此,我们需要从家长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心体验家长的情感、满足家长的需求。只要学校是真诚的,家长就能和学校达成默契,并理解和支持学校的工作。
二要改进方法。沟通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消除误解的效果。作为学校,我们既要在思想上重视家长,在行动上尊重家长,更要在具体措施上依靠家长。在工作实践中,需要建立定时沟通机制和不定时沟通机制;召开全校性、全级性和针对性强的部分家长见面会;既要电话、网络访问,也要进行面对面的家访;既要把家长当作教育的合作者,也要把家长当作朋友;把学校所有的信访渠道向家长公开:包括校级领导,也包括学校中层领导和班主任、科任教师的办公电话、网络邮箱等;要把家长请进来,针对学校的工作进行近距离的观察,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老师也要走出去,亲自到学生家中为其排忧解难。
我们要按照教育的规律,遵循师德的标准,与家长建立起一座彼此宽容谅解,彼此尊重信任的沟通桥梁,让家长成为教育过程的合作者、支持者。
校长软实力可以使家校之间由抵触走向合作。同时,家校间的合作则为校长软实力的渗透、提升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和载体。在这个平台中,家长能感受到校长的尊重和理解。
“天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面对学校管理中的复杂问题,我们一方面既要坚持原则,另一方面又要保持灵活性;一方面既要保持原有的传统与文化,另一方面又要与时俱进坚持改革创新。面对学校管理中的复杂问题,我们必须从细小处着手,从简单处突破,有意识地提升校长软实力。
“刚柔并举”是中国古代传统治心思想之精华,蕴涵着人生智慧,充满了伟大的辨证法思想。正所谓“柔有所设,刚有所施,弱有所用,强有所加”,提升校长软实力,在工作中做到“刚柔并济”,校长就应该智勤兼备,剑胆琴心,进退自如,宽严相济,外圆内方。提升校长软实力,校长就要紧紧抓住核心,一切工作都要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家长的幸福、为了学校的提升。
“刚柔并济”是一种路径,更是一种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