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煤炭实物储备基地布局初探

2014-05-16马运志任一鑫

荆楚学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煤炭资源实物储备

马运志,张 伟,任一鑫,韩 萌

(1.陕西未来能源化工有限公司,陕西榆林 719000;2.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青岛 266590)

我国煤炭实物储备基地布局初探

马运志1,张 伟2,任一鑫2,韩 萌2

(1.陕西未来能源化工有限公司,陕西榆林 719000;2.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青岛 266590)

通过对煤炭资源实物储备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合我国煤炭资源禀赋及供需现状,提出了研究煤炭实物储备的研究命题。构建国家、省市区、企业三级煤炭实物储备体系;统筹全国,综合考虑区位、资源、交通等因素,研究探讨储备基地布局、储备方式、储备资源来源等问题,合理规划珠三角等实物储备基地布局。

煤炭;储备;布局

一、引言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能源之一,《中国统计年鉴2013年》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煤炭资源生产总量331 848万吨标准煤,占年能源生产总量的76.5%;2012年我国煤炭资源消费总量361 732万吨标准煤,占年能源消费总量的66.8%[1]。虽然我国煤炭资源总量十分丰富,但分布极不均衡。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煤炭的需求量不断增大[2]。随着全球石油供需紧张现象不断出现,加之地区纷争增多,加剧了世界各国对煤炭资源的争夺;经济周期性波动、季节性波动,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交通运输条件制约等因素都对煤炭资源有效供给造成严重影响。为解决上述问题,保障煤炭有效供给、保障能源安全,不少学者呼吁尽快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煤炭资源实物储备体系。

二、我国煤炭实物储备现状分析

煤炭储备作为有效解决煤炭供需紧张、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重要途径受到了学者广泛关注。高洪烈在《煤炭的资源储备和安全供应问题讨论》中从我国的国情和资源条件出发,研究我国的能源的合理结构,指出应重视煤炭资源储备及供应安全问题[3]。李东卫(2008)提出建立煤炭储备体系必要性[4]。吕涛根据我国煤炭供应的特点,探讨煤炭应急储备模式,提出我国煤炭应急储备的基本构想,指出我国煤炭应急储备应以地方储备、企业储备、现货储备为主,应急储备和日常储备相结合;从煤炭消费量、自给率、运输条件、经济实力4个方面分析影响储备规模的因素,测算各省区的储备规模[5]。钱平凡(2010)提出基于数字化配煤储备模式,实施供应链管理战略[6]。李金峰针对目前我国各地煤炭储备体系建设的现状以及煤炭生产、消费的具体情况,探讨了铁路运输条件、储备基地布局、基地储备规模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对我国建立完善合理的煤炭储备基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7]。盛福杰分别从储备目的、储备方式、储备规模和储备品特点四个方面对煤炭战略储备和应急储备两种模式进行了比较,并考虑我国煤炭资源供求现状的特点,自然灾害对煤炭供应的影响以及季节变动对煤炭供应的影响,得出应该将应急储备作为我国煤炭储备的方式,从而为我国建立煤炭储备体系提供参考,对于我国煤炭应急储备机制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8]。李金克在分析煤炭储备系统构成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煤炭储备体系的理论框架,最后分析了煤炭储备在能源储备系统中的位置和煤炭储备与其它能源储备的关系[9]。

早在2003年,范维唐和濮洪九建议尽快出台国家煤炭储备制度。2010年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在《煤炭法》修订稿中将“煤炭资源战略储备制度”列入国家法律。煤炭资源储备体系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2011年,国土资源部印发《关于开展矿产地储备试点工作意见》(国土资发〔128〕号)启动矿产地储备试点工作。2011年,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发布了《国家煤炭应急储备管理暂行办法》。建立煤炭储备已经形成多方广泛共识,山西、山东、吉林、湖北、广西等已经开始建立相应的煤炭实物储备基地。

总的来看,煤炭资源实物储备已从理论探讨阶段进入实践探索阶段,为我国未来煤炭资源战略储备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指明了前进方向。但煤炭储备基地建设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如储备基地布局、储备方式、储备规模、储备体系构建等。本文通过分析研究煤炭实物储备影响因素,构建国家、省市区、企业三级储备体系,合理规划煤炭储备基地布局,有利于保障煤炭供应安全、能源安全,促进煤炭行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三、煤炭实物储备的影响因素

(一)我国煤炭供求分析

1.供给分析

我国煤炭资源总量较为丰富,是世界主要的产煤国之一。我国煤炭分布极不均衡,其分布格局总体呈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煤炭资源与煤炭主要消费区呈逆向分布。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煤炭产量逐年增加,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累计完成原煤产量36.5亿吨,同比增加1.3亿吨,增长3.7%[10]。总的来看,已有产能继续释放,保障煤炭产量不断增长,尽管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遏制煤炭新增产能,但仍有一些产能将会投产,这将进一步加剧我国煤炭产能过剩[11]。

2.需求分析

对煤炭供需现状进行分析,造成煤炭供需变动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但煤炭资源禀赋状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国家政策、能源结构、科技水平等为主要影响因素。

(二)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影响因素

我国主要的突发性自然灾害主要有冰雪灾害、洪灾、滑坡泥石流等。进年来,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影响我国经济社会正常发展,与此同时,对我国煤炭资源有效供应造成严重影响。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主要特点是发生时间较为突然、时间较短、来不及应对。煤炭生产是连续、长时间生产,在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影响下,煤炭运输道路遭到破坏,已经生产的煤炭资源不能及时运送到需求地,造成短时期内煤炭供应紧张。

(三)季节变动影响因素

每年的夏、冬两季为煤炭需求高峰期,每到“迎峰度夏”和“迎峰度冬”期间煤炭供应就会出现较为紧张局面。每年冬季,北方地区供暖需求增加,对于煤炭的需求量较大,同时,南方地区水电发电量明显减少,主要依靠火力发电,由于冬季南方地区主要依靠空调等电器设备取暖,消耗大量火电,因此对于煤炭需求不断增加。每年夏季,南方和北方地区都主要依靠空调等电器设备应对酷暑,加大了对用电量的需求,促使煤炭需求不断增长。煤炭季节性需求变化对煤炭资源有效供应产生影响。

(四)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的影响因素

煤炭供需与经济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7],电力、建材、钢铁、化工等高耗能行业的发展受经济大环境影响,当经济出现波动时,这些高耗煤行业对于煤炭需求也会产生相应的波动。许多学者认为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波动,与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的煤炭需求也存在一定波动性,进而导致煤炭资源不能稳定、有效供给,影响我国能源安全。通过对煤炭需求、经济发展波动规律进行分析研究,有效应对经济发展与煤炭需求周期性波动,保障煤炭资源有效供应。

(五)运输条件因素

煤炭资源富集区与消费中心的逆向分布,决定了我国“西煤东调”“北煤南运”的运输格局。据测算,从山西大同到东部和南部用煤中心地区的运煤距离分别为1 270公里、1 890公里、2 740公里和430公里,如今随着煤炭主要产区的西移,运输距离进一步加长,运力加大,运输费用显著增加。我国煤运通道特点为:(1)通道运输量大;(2)涉及运输方式多;(3)运输距离长;(4)流向流量逐渐发生变化。煤炭运输通道主要问题是管理体制不顺、运输能力不足、市场导向性弱、抗灾害能力差等。交通运输条件对煤炭有效供应具有重大影响。

(六)生态环境条件因素

矿区原煤的生产、加工和转化,会产生地表沉陷、植被破坏、水资源浪费等生态环境问题,由于大自然具有一定的环境生态自净恢复能力,生态环境能得到一定程度恢复,但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超过其自净恢复能力时,必然会加重当地环境生态的承载负担,尤其是生态脆弱区,如果负担超过一定程度,会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站在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煤炭开发利用需要不断探索绿色开采、保水开采等技术,加大采煤沉陷区治理和生态再建力度,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综合考虑当地生态环境状况,不适宜开发的煤炭资源,应进行储备,保护煤炭资源,减少资源浪费。

(七)区域经济发展因素

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逆向分布”现象十分明显。我国煤炭的主要需求中心是工业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和东南部地区,而我国煤炭资源却大多分布在远离需求中心的西北欠发达地区,主要包括山西、内蒙古、陕西、新疆、宁夏、甘肃等省,这种煤炭资源富集区与消费区逆向分布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八)“三下”压煤因素

“三下”压煤是指建筑物、水体以及铁路下的压煤的总称。我国煤炭资源较为丰富,但“三下”压煤量巨大,其中建筑物下压煤量占压煤总量比例最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三下”压煤量呈快速增长势头。“三下”压煤使矿井回采工作面较为紧张,缩短矿井使用寿命,不仅造成煤炭资源严重浪费,给煤炭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而且还会影响煤炭有效供应、国家能源安全,阻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我国煤炭实物储备层面划分

煤炭生产与利用状况受开采技术、煤炭质量、使用技术、煤炭种类稀有程度等影响;煤炭开采对土地资源造成破坏,多数矿区存在煤炭开采与城市、农村、农业发展争土地的问题;煤炭开采与使用造成环境污染,尤其是劣质煤的使用;煤炭使用量受经济周期性变化及季节性变动的影响。国家煤炭实物储备体系应由国家、省市区和企业三级煤炭实物储备构成(见下图1),各级储备应兼顾煤炭生产、运输、消费等因素,建立煤炭储备信息化系统,实现各级网络之间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并在突发事件中可以发挥联动效应,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

图1 煤炭资源实物储备体系

(一)煤炭实物储备三级层面

1.国家煤炭资源储备

国家煤炭资源储备是指政府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重点关注国家层面所面临的自然灾害和风险,对关系国计民生重要煤炭资源进行必要的储备,以便应对未来供应紧张或供应中断以及供求关系失衡。国家煤炭资源储备基地位置必须位于煤炭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最好处于北煤南运和西煤东运的“瓶颈”位置。

2.省、市、区煤炭资源储备

省市区煤炭资源储备为了保障区域能源安全,保障煤炭有效供应,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省市区煤炭储备应位于陆路运输及水运运输都较为方便的地方,这样不仅可以向周边省市区提供稳定、有效的煤炭资源,还可以更好的发挥应急及协作作用,有效保障本省或本地区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3.企业煤炭资源储备

企业煤炭资源储备是指除了国家及省市区煤炭资源储备以外,与煤炭生产、消费、运销等相关企业签订煤炭资源储备合同,让企业参与到煤炭资源储备活动中,保证企业生产活动正常进行,保障煤炭资源有效供应。其储备按其在煤炭供应链所处的环节可以分为“生产者储备”“消费者储备”“物流环节的储备”。“生产者储备”是指处于煤炭供应链的上游的重点煤炭企业所进行的煤炭实物储备。“消费者储备”是指处于煤炭供应链下游重点煤炭消费企业为生产所进行的实物储备。“物流环节储备”是指处于煤炭供应链的中间环节的港口的煤炭储备和处于流通环节的煤炭存量。

(二)煤炭实物储备三级层面划分意义

国家级煤炭储备基地在整个储备体系中发挥着枢纽的作用,其职责主要是保障向特大耗煤企业有效供应煤炭资源和作为省市区及企业储备基地的煤炭中转,协调各区域煤炭资源供需平衡和指导各级储备基地建设。国家级储备的功能主要应对经济周期性波动和突发事件造成的影响,为应付国际煤炭市场波动做准备,同时保证随时给其他煤炭储备基地供应煤炭。

省市区煤炭储备基地主要接收国家级煤炭储备基地提供的煤炭以及对企业级煤炭储备基地中转供煤,作为二级储备中心,在煤炭储备体系作为国家资源储备基地和企业煤炭资源储备之间的桥梁;其发挥的主要功能为协调省市区内煤炭资源供需,满足为本省或本区内煤炭消耗用户及时有效提供充足的煤炭资源,并在发生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时,发挥应急作用,保障煤炭有效供给。

煤炭生产、消费和运销等相关企业在保障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下,依据企业实际情况,确定煤炭合理适当储备规模,为有效应对生产事故、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和煤炭需求周期性、季节性波动等做准备。

五、我国煤炭实物储备基地划分

以煤炭实物储备基地为基础的煤炭实物储备体系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程,在全国范围内统筹安排,综合考虑煤炭资源赋存、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生态环境、区域位置、交通条件、进口贸易等相关因素,合理规划布局煤炭实物储备基地,保证煤炭有效供给,保障能源安全,协调区域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一)长三角、珠三角储备基地

我国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交通便利,对煤炭的需求相对较大,但地区的煤炭产能严重不足,为了保障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应进行煤炭储备基地建设。其地理位置优越,海运便利,应进行实物储备、贸易储备,主要储备从东南亚、澳大利亚和美国进口而来的煤炭资源。

(二)武汉煤炭周转储备基地

武汉地区因其铁路运输和水运条件较为便利,而本地区煤炭产能不足,应进行煤炭资源的储备,其辐射范围湖北、江西和湖南等省。建设武汉煤炭周转储备基地有利于促进北煤南运、外煤西进、就地转化,保障煤炭资源有效供给,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该储备基地进行实物储备、周转储备和市场调控储备,主要储备来源于长三角、进口煤炭资源和国内山西、陕西、内蒙古的煤炭资源。

(三)东北综合储备基地

东北综合储备基地覆盖的范围较广。东北区包含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辽宁和黑龙江的煤炭矿区在蒙东(东北)大型煤炭基地内。该区是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煤类齐全、煤质优良,由于开采历史长、强度大,目前剩余资源量较少,开采条件变差,特别是浅部资源量减少,已进入深部开采阶段。东北综合储备基地以吉林为主,大连为辅助,对整个东北地区起到辐射作用,该区主要储备从俄罗斯、外蒙进口的煤炭和东北三省及蒙东地区的煤炭资源。

(四)环渤海湾煤炭储备基地

山东半岛经济发展迅速,交通相对便利,拥有便捷的高速运输和海运。伴随着该区域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煤炭需求越来越大,进行煤炭储备是必要的,为保障本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本区应该储备从美国、澳大利亚、东南亚的进口煤炭。

津冀沿海地区辐射北京、天津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煤炭消费地,加上天津有煤炭中转运输港,煤炭储备基地主要储备山西、陕西、内蒙古地区所产的煤炭。

(五)陕西、山西、蒙中煤炭产地储备基地

该区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煤炭资源丰富、煤种齐全、开采条件好、煤炭产能高,是我国目前主要煤炭生产区和调出区。但该区域开发强度偏大,应放缓开发增速,加强对稀缺和优质煤种开采管控力度,合理适度开采。依据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结合该区域实际状况,进行煤炭地质储备规划。该储备基地应以实物储备和产能储备相结合,为京津冀地区、南方各省等提供充足的煤炭资源,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煤炭资源,减少资源浪费,促进经济社会可续发展。

(六)新疆、甘肃、宁夏煤炭战略储备基地

该区位于我国西北部,此区域煤炭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是未来我国主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也是重要的煤炭调出区。该区构造条件相对简单,煤系变形特征与晋陕蒙宁地区比较类似,也是呈现山前带煤系倾角较陡,而盆地内部煤系赋存倾角平缓,开采条件相对简单,由于本区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交通运输条件的限制,应针对尚不具备开采条件的优质煤炭资源,加大地质勘查力度,本区应作为我国煤炭战略储备基地。

(七)青藏地质勘探储备基地

青藏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西藏、青海部分地区属高原冻土地带,高强度煤炭生产极易对冻土结构造成破坏,并可能造成当地生态环境破坏,煤矿生产应特别注意环境保护工作。青海地区只在黄河上游祁连山地区、冻土地区等特定区域有煤炭资源;西藏已探明的煤炭资源量较少。青藏地区煤炭资源勘查程度较低,应加大煤炭资源勘查力度,尤其加大对木里和鱼卡矿区勘探力度,减少开采冻土环境下煤炭资源,开采强度应与当地生态环境相适应,防止开采过程造成环境破坏。该储备基地应以地质储备为主,实物储备为辅。

六、结论

煤炭是我国重要一次能源,在未来几十年内以煤炭为主能源的消费结构不会改变。本文对煤炭资源实物储备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构建国家、省市区、企业三级实物储备体系,依据各地区经济社会及自然禀赋状况,合理有效布局煤炭资源储备基地,有效保证煤炭资源有效供给、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煤炭行业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建立完善煤炭储备基地建设具有重要理论及实践意义。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3[M/OL].[2014-01-03].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3/indexch.htm.

[2]李金克.中国煤炭资源战略储备及其调控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3-5.

[3]高洪烈.煤炭的资源储备和安全供应问题讨论[J].中国煤田地质,2001,(4):1-2,6.

[4]李卫东.对我国煤炭战略储备的几点思考[J].广东经济,2008,(5):54-55.

[5]吕涛.煤炭应急供应的储备机制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2):68-74.

[6]钱平凡,李敏;周健奇.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我国煤炭储备模式分析[J].煤炭经济研究,2010,(4):15-19.

[7]李金峰.我国煤炭储备基地建设再思考[J].煤炭经济研究,2010,(12):9-11.

[8]盛福杰,刘金平.我国煤炭储备模式的研究[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1,(1):151-153.

[9]李金克,徐俊艳.我国煤炭储备系统的理论框架[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3,(3):56-61.

[10]中国煤炭工业协会.2013年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19.

[11]张士强,曾宪迪.煤炭产能调控机制初探[J].中国煤炭,2013,(2):13-14.

F426.21

A

1672-0768(2014)02-0046-05

2014-02-10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2YJA790108)

马运志(1968-),男,山东滕州人,陕西未来能源化工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生态经济;

张伟(1988-),男,山东泰安人,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资源经济与管理、循环经济;

任一鑫(1962-),男,山东莱西人,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资源经济与管理博士,研究方向:循环经济、能源管理、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及企业管理理论等;

韩萌(1989-),女,山东临沂人,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资源经济与管理。

[责任编辑:胡璇]

猜你喜欢

煤炭资源实物储备
带你学习实物电路图的连接
释放钾肥储备正当时
国家储备林:为未来储备绿色宝藏
当手绘遇上实物
基于Arduino控制的半实物模拟驾驶系统
外汇储备去哪儿了
保护性开发利用高铝煤炭资源的必要性及相关建议
实物与宣传不符,卖方担责吗?
安徽省煤炭资源特征分析
新疆《煤炭资源开采天然放射性核素限量》标准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