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语义学派思想新论
2014-05-16徐涛
徐 涛
(哈尔滨师范大学 斯拉夫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一、引言
莫斯科语义学派(简称МСШ)是当代俄罗斯语言学界的一个重要学派,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在莫斯科国立多列士外国语师范学院(МГПИИЯ)机器翻译实验室进行的具有开创性的语义研究工作和И. А.Мельчук提出的《 意思文本》转换模式理论。该学派早期是在《意思文本》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科研工作的。随着Мельчук出走加拿大,该学派分成了境内外两个分支:境内分支以阿普列祥(Ю. Д. Апресян)院士为首,紧紧围绕着“语言的集成化描写”和“系统性词典学”这两个根本性的宗旨和原则扩展开来,而境外分支则以梅里丘克(И. А. Мельчук)为首,他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大学建立了“意思文本”语言学观察站,并始终致力于“意思文本”转换模式理论及其相关子理论(词汇函数、形态学等方面)的研究。
二、莫斯科语义学派主要理论图解
近年来,很多国内学者都在研究莫斯科语义学派,以该学派理论及其子理论(包括《意思文本》理论、释义元语言理论、词汇函数理论、支配模式、详解组合词典等)为关键词或研究对象的文章或专著层出不穷。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张家骅(2001,2002a,2002b,2002c,2003,2006a,2006b)、薛恩奎(2005,2006,2008)、杜桂枝(2006,2010)、章宜华(2002)、彭玉海(2007,2008,2009,2010)、于鑫(2005,2006)、蒋本蓉(2008a,2008b,2009)、 徐 涛(2007,2010,2011a,2011b,2011c)等。不同学者的研究各有侧重,我们试结合下图对该学派的主要理论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
图1
2 ЭТАП(ETAP,阶段)机器翻译系统
Апресян(1995b :577) 强 调 :“ 为 机 器翻译系统提供理论支撑的《意思文本》模式更重要的成果我们认为是一种新型的语言学描写,即统一的或语言集成化的描写。”与其说莫斯科语义学派是在单纯地应用《意思文本》模式理论来研究机器翻译,不如说Апресян从机器翻译中找到了更好的研究语言学的方法(即下文中的“语言的集成化描写原则”)。国内在这方面的介绍以易绵竹、薛恩奎等(2002)及武斌(2007)等的相关研究为主要参考。但该理论的应用主要仅限于特定基数类文本的翻译和对理论进行应用式探讨,因此对于机器翻译实践研究是否具有普遍价值还有待于相关学者进一步发掘和探讨。
3 普通形态学
普通形态学理论集中体现在Мельчук的专著《普通形态学纲要》一书中,该书共五卷,初稿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完成,但遭到了当时语言学权威Холодович的批评,后由于Мельчук出走加拿大,该书便先以英文出版,后于1997-2006年间先后以俄文出版。
4 集成化描写原则
所谓集成化描写指的是将语言单位作为一个或若干个彼此交错的词典释义类别(лексикографические типы)的成员,以这些词典释义类别为背景来加以描写,即用相同的模式来描写那些属于同一词典释义类别的若干词汇单位的共同属性,最终任务是构拟整体语言词汇的系统性(张家骅,2003:149)。
集成化描写的主要概念是词汇的词典释义类别。这些词汇至少有一个共同特征(语义的、语用的、交际的、句法的、搭配的、形态的或是超音质的特征等),这些特征利用同一些语言描写规则进行描写,所以要求在词典中使用统一的模式进行描写(Апресян,1995b:349)。每种语言都可以区分出大小不等的词典释义类别。从理论上讲,这些不同的释义类别应该可以涵盖该语言的整个词汇系统,即每一个词汇语义单位都会在这一系统性描写中找到自身与其他词的区别和联系,进而实现自身的价值。
图2
集成化描写原则是莫斯科语义学派的重要原则之一,它与普通语义学和系统性词典学的研究关系密切。在集成化描写研究方面比较深入的要数彭玉海(2007,2009)、彭玉海和黄东晶(2008)、彭玉海和苏祖梅(2010),也可参考杜桂芝(2010)。该理论在我国俄语学界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研究,可以说,不论是词汇学、词典学、语义学、句法学,甚至是其他应用语言学的相关领域,都可以在集成化描写理论中得到有价值的启示。
5 普通语义学理论
莫斯科语义学派的普通语义学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词义和词汇语义系统的认识方面。该学派认为自然语言的词汇语义是按照系统性的方式组织起来的,虽然这种系统性与语法系统相比稍弱。而且词汇系统是可以进行分类和操作的,但这种分类并不是一种严格的层级体系,它会出现类别之间的交叉(Апресян,2009:57)。
对于语言单位的所有意义进行系统性描写,就要利用到元语言这种描写工具。该学派的元语言主要分为以下两类:释义元语言(толковый метаязык),主要是 Апресян 所提出的“词汇释义元语言”,莫斯科语义学派进行的配价、题元和支配模式等研究都与该元语言相关。对于释义元语言的研究主要见张家骅(2002,2003)、徐涛(2007)、蒋本荣(2008)、王洪明(2011)等。关系元语言(относительный метаязык),主要指 Мельчук 所提出的“词汇函数理论”,因为它被用来研究词库中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以及同义句之间的转换关系。代表性研究为徐涛(2011b)的博士论文,张家骅(2002)、薛恩奎(2006)、蒋本荣(2010)、徐涛(2011a)也进行了介绍或应用。
配价和题元理论是莫斯科语义学派理论语义学研究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词汇语义的系统性描写和词典学描写的过程中,很多词汇语义单位在语义和句法组合上存在着显著的特点,而对于这些词汇语义单位在意义和句法层面进行的合并、分裂、隐现等组合方面的研究正是配价理论研究的对象。对于这部分的研究和介绍可以参考张家骅(2007,2008)、彭玉海(2009)、徐涛(2008)等的研究。应当说,元语言理论和配价理论是莫斯科语义学派语义学研究的基础,因为语义研究无法脱离开使用元语言对词汇语义进行阐释,它不仅为普通语义学提供了一般性的理论成果,而且促使语言研究者们正朝着将这些理论研究成果应用化的方向迈进。
6 系统性词典学
系统性词典学即是语义学研究成果的词典化。通过集成化描写原则对词汇语义系统中的词汇意义进行描写,把对词汇语义系统的研究成果固定在词典当中,它是莫斯科语义学派词汇语义系统研究成果化、词典化的直接表现。反过来,这种对词汇语义系统进行的系统性的梳理和记述,则可以为普通语义学的研究提供可靠的词汇材料。
以下两部词典则对“系统性词典学”理论进行了直接的应用,《新型同义词解释词典》(Новый объяснительный синонимический словарь,НОСС)是 Апресян 根据该学派提出的“集成化描写原则”编纂的一部新型的同义词解释词典。词典中对同义词划分出不同的词典释义类别和个案的辨析采取了涉及词汇释义、词义配价、修辞语体等多层面、全方位的分析。目前国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尚处于空白阶段。《详解组合词典》(Толковокомбинаторный словарь,ТКС)是 Мельчук 根据《意思文本》理论的直接要求,对词库中的词与词之间的关系通过词汇函数进行描写。它是系统性词典学和集成化描写原则的具体体现,也是研究词汇函数理论的重要参考文献。相关研究详见蒋本蓉(2008),徐涛(2007b)。其中张家骅教授主持的《俄汉对照语义关系词典》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正处于研究和探索之中。而我国词典学领域的很多研究者也在自己的研究中借鉴和采纳了积极性词典编纂的观点。
7 构拟语言世界图景
在历史上不同流派或理论都曾对语言的世界图景进行过论述,包括洪堡特和新洪堡特学派、美国民俗语言学、萨丕尔—沃尔夫语言相对论假说和语义场等理论。Апресян对朴素世界图景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理解:第一,每种自然语言都反映出认识世界和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方式。在该语言中表达的意义形成了一个系统的观念和独特的、作为强加给该语言所有使用者所必须接受的集体哲学。第二,该语言具有的对客观世界进行的独特的范畴化方式有些是共性的,有些则是民族特有的。因此各种语言的使用者可能透过自己民族语言的棱镜用某些不同的方式来看待这个世界。第三,朴素图景中的朴素在很多情况下用于与科学图景中的科学相对立。但朴素并不代表原始,它在很多情况下同科学的图景一样复杂和有研究价值。第四,在朴素世界图景中可以划分出朴素的几何观、朴素的时空物理观等。
Апресян(1995c:38-39)对于系统词典学和语言世界图景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释:系统词典学的任务就是要反映包含在该语言中的朴素世界图景,包括朴素的几何观、物理观、道德和心理观念。这些方面的朴素概念并不是混乱的,而是组成了一些固定的系统,应当对这些系统在词典中进行统一的描写。为此,首先要根据词汇和语法材料构拟朴素世界图景的相应片断。并且,构拟和(词典)描写是相辅相成和相互校正的。目前,这一领域正作为Апресян研究的主攻方向,其在2005年后的每一部专著要么是对这一理论进行理论式探讨(Апресян,2006,2009),要么是对该理论进行实践性应用和检验(Апресян,2007),在国内对于该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详见徐涛(Апресян,2011b)。
三、莫斯科语义学派学术思想发展展望
莫斯科语义学派自诞生之日起已40年有余,但由于政治环境的影响,我国学者接触到该学派的思想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了。在进入新世纪以前,还没有专门系统地介绍该学派思想的文章和专著。老一代俄语学者倪波和顾柏林(1991,1995)只是对该学派的相关思想有所提及,而国内真正开始有规模的研究,则主要是2000年以后的事情。
而Мельчук前往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后,该学派的学术思想产生了境内和境外的分化,两个分支流派产生了相对独立的研究方法和别具一格的研究角度,对该理论核心内容的丰富和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尤其是苏联解体以来,随着俄罗斯国内政治气氛和学术环境的逐渐宽松,境内外的两个分支开始加强交流和合作,但两个分支的学术思想的根基都是在早期就已经形成。如果按照时间和该学派思想发展的成熟度来划分,莫斯科语义学派的发展轨迹主要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如表1)。
当然,这主要是以各时期的代表性著作作为划分莫斯科语义学派思想发展的主要标志。如果加上两位学者在近些年的各种刊物上发表的文章的话,该学派思想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各个时期之间的界限并不那样泾渭分明。从现有的资料看,1995年之后Апресян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
编纂《新型同义词解释词典》。Апресян的主要研究兴趣在词汇语义学和词典学方面。因而由他领导的莫斯科语义学派的国内分支又被称作“语言集成化描写和系统词典学学派”。而将前期词汇语义学的研究成果以词典的形式固定下来,正是以上两个研究方面的完美结合。该词典最新的一版为2007年版,此后还将在此基础上扩大同义词词典的收词量,推出后续的版本。而对于词典学理论(尤其是编纂积极型词典)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Апресян,2008a)。此外还在前期法语和俄语详解组合词典的基础上编纂了英语详解组合词典(Апресян,2008c)。
在编纂的过程中对词典编纂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对相关的问题进行进一步深入的探讨(Апресян,2006b)。如与同义词词典相关的释义(Апресян,2001)、谓词分类和配价(Апресян,2006a,2006c,2007a)、词 汇 函 数(Апресян,2004,2006d,2007c,2008b,2009b)、 动 词 体 的 问 题(Апресян,2007b,2009c)等问题。
构拟语言的世界图景。每种自然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对世界的认识和范畴化的方式,这些方式通过词语固定在自然语言的词语当中,研究词汇语义学并以词典的形式将词汇语义学的研究成果固定下来,从而构拟出语言化后客观世界的语言图景,这是莫斯科语义学派词汇语义学研究的特色之一,也是其研究的终极目标(徐涛,2011:72)。但这个目标的达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故从1995年起,Апресян(1995с,2006d)及其同事 Е. В.Урысон (1996,1998)始终未间断对于“语言的世界图景”这一问题的探究②。
表1 莫斯科语义学派的发展轨迹
而作为莫斯科语义学派境外分支的代表,Мельчук 近些年来的著述主要使用英语和法语进行发表,只有部分著作是通过俄语写作或是被俄罗斯国内的相关学者译成俄语的。现在Мельчук通常被认为是加拿大籍俄语学者,他更多的研究成果都使用他俄文名的英文拼写 Igor’ Melčuk。而且,这个英文署名在互联网上所能查找到的著作和信息量要远远地多于其俄文署名。近些年来Мельчук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这里主要列举其研究与俄语语言研究相关的部分(而法语等与语言相关的其他研究内容只列举最能代表其相关研究阶段的研究成果)③。
Мельчук的词典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早期出版的《详解组合词典》(1984)上,该词典有法文版(1999)(蒙特利尔大学出版社)和俄文版(维也纳“斯拉夫学者年鉴”出版社)。Апресян(2008c)编纂出以英语为对象语的详解组合词典,此外还有其他学者编纂的西班牙文版。其中也包括对词汇函数的研究( Mel’čuk,1996,1998b),因为《详解组合词典》的核心部分即是词汇函数描写的词汇语义单位之间的语义关系。此外,还有对词典中相关意义及其组合关系的研究(Mel’čuk,1995b,2007)。
究的一个特有的领域,这与该分支的领导者Мельчук早年从事的研究是分不开的。该领域的研究集中体现在两部专著中,即《普通形态学教程(卷1-5)》(1993-2000)和《形态学理论方面》(2006)中。
就Мельчук所处的西方世界和所使用的语言来看,其研究所具有的国际影响力要明显地大于莫斯科语义学派的国内分支。他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召集了很多学者共同致力于《意思文本》理论和词汇函数的多语种研究( 包括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韩语等)。但是,正如Мельчук本人所承认的那样,与Chomsky的形式句法学相比,他的理论仍然不能被称为西方语言学界的主流,而其本人也有些尴尬地被称作“伟大的局外人”(great outsider)。Мельчук 于 2009 年正式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大学退休,但其理论追随者们的研究则仍在继续。
四、结语
目前,国内对于莫斯科语义学派的《新同义词解释词典》、普通形态学和构拟语言的世界图景原则等方面的研究尚处于空白或是起步阶段,这需要国内的有识之士尽早进行相关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注释:
① 杜桂枝(2000)有专著论述了1995年以前莫斯科语义学派发展的基本情况,故我们的论述以此时间作为起始点。
② Апресян的其他论文及著作可参考http://www.iitp.ru/ru/users/306/publications/网站。
③ И. А. Мельчук 的其他论文及著作可参考 http://olst.ling.umontreal.ca/melchuk/indexengl.html(Мельчук 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个人主页英文版面)。
[1] Апресян Ю.Д. Английский толково-комбинаторный словарь[Z]. M.: Языки славянских культур, 2008c.
[2] Апресян Ю.Д. Вид и словарь[A].Язык в движении[C].М.: Языки славянских культур, 2007b.
[3] Апресян Ю.Д. Глагольное управление revisited[A]. Od fonemu do tekstu. Prace dedykowane Profesorowi Romanowi Laskowskiemu.Pod redakcjа I. Bobrowskiego I Krystyny Kowalik[C]. Krakоw, 2006f.
[4] Апресян Ю.Д. Интегральное описание языка и системная лексикография[M]. M.: Языки рус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1995b.[5] Апресян Ю.Д. Интегральное описание языка и толковый словарь[J].Вопросы языкознаиня,1986,(3).
[6] Апресян Ю.Д.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по семантике и лексикографии. Том 1. Парадигматика[M]. М.:Языки славянских культур, 2009a.
[7] Апресян Ю.Д. Концепция активного словаря(АС)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O/L]. http://www.twirpx.com/file/265410, 2006b.
[8] Апресян Ю.Д. Лексическая семантика[M]. М.:изд. «Наука»,1974.
[9] Апресян Ю.Д. Лексические функции на службе компьютерной лингвистики[A]. Прикладна лiнгвiстика та лiнгвiстичнi технологii MEGALING-2006. Збiрник наукових праць[C]. Киiв: Довіра, 2007c.
[10] Апресян Ю.Д. Новый объяснительный словарь синонимов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M]. Москва: Языки славянских культур,2004b.
[11] Апресян Ю.Д. Образ человека по данным языка:попытка системного описания[J]. Вопросы языкознания,1995c,(1).
[12] Апресян Ю.Д. О Московской семантической школе[J]. Вопросы языкознания,2005,(1).
[13] Апресян Ю.Д. О проекте активного словаря (АС)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A]. Компьютерная лингвистика и интеллектуальные технологии. По материалам[C].М.: Изд-во РГГУ, 2008a.
[14] Апресян Ю.Д. О семантической мотивированности лексических функций-коллокатов[J]. Вопросы языкознания, 2008b,(5).
[15] Апресян Ю.Д. О семантической непустоте и мотивированности глагольных лексических функций[J]. Вопросы языкознания,2004a, (4).
[16] Апресян Ю.Д. Семантические основы глагольного управления[A]. Славистический сборник Матице Сербской[C]. Нови-Сад: Отделение литературы и языка, 2007.
[17] Апресян Ю.Д. Типы лексикографической информации о виде в активном словаре (АС) [A]. Тезисы Второй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й научной конференции[C]. M.: ИСл РАН, 2009c.
[18] Апресян Ю.Д. Типы соответствия семантических и синтаксических актантов[A]. Проблемы типологии и общей лингвистики[C].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2006c.
[19] Апресян Ю.Д. Языковая картина мира и системная лексикография[M]. М.:Языки славянских Культур, 2006d.
[20] Мельчук И.А. Oпыт теории 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их моделей «Смысл Текст»[M]. M .: Языки рус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 1999.
[21] Мельчук И.А.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в модели «Смысл Текст»[M]. M.: Языки рус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 1995a.
[22] Мельчук И.А. Толково-комбинаторный словарь современного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Z].Вена Slawistischer Almanach, 1984.
[23] Iordanskaja, L & I, Mel’čuk. Смысл и сочетаемость в словаре[M]. Москва: Языки рус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 2007.
[24] Mel’čuk, I. Cours de morphologie générale[M]. Montréal: Les Presses de l’Université de Montréal, 1993-2000.
[25] Mel’čuk, I. The Future of the Lexicon in Linguistic Description and the Explanatory Combinatorial Dictionary[A]. Linguistics in the Morning Calm[C].1995b.
[26] Mel’čuk, I. Lexical Functions: A Tool for the Description of Lexical Relations in the Lexicon[A]. Recent Trends in Meaning-Text Theory[C]. Amsterdam: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6.
[27] Mel’čuk I.Vers une linguistique Sens-Texte[A]. Leçon inaugurale[C]. Paris: Collège de France, 1997.
[28] Mel’čuk, I.The Meaning-Text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Natural Language and Linguistic Functional Models[A]. LACUS Forum 24, Chapel Hill: LACUS[C]. North Carolina.: Linguistic Association of Canada and the United States, 1998a.
[29] Mel’čuk, I. Collocations and Lexical Functions[A]. Phraseology. Theory,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C].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8b.
[30] Mel’čuk, I.Levels of Dependency in Linguistic Description: Concepts and Problems[A]. Dependency and Valency[C]. Berlin : W. de Gruyter, 2003.
[31] Mel’čuk, I. Actants in Semantics and Syntax[J].Linguistics, 2004,(1).
[32] Mel’čuk, I.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Morphology[M]. Berlin: de Gruyter, 2006.
[33] Урысон, Е. В. Языковая картина мира VS. Обиходные представления(модель восприятия в русскком языке)[J].Вопросы языкознаиня, 1998 ,(2).
[34] 杜桂枝. 莫斯科语义学派[J]. 中国俄语教学,2006,(2).
[35] 杜桂枝. 语言整合性描写原则之意义的句法制约性[J]. 中国俄语教学, 2010,(4).
[36] 胡连影. 解读《意义文本》模式[D]. 首都师范大学, 2011.
[37] 季元龙. 俄语理论语义学的研究原则、对象及其方法—阿普列相观点评述[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3).
[38] 蒋本蓉“. 词汇函数”与汉语搭配词典[J]. 辞书研究, 2010,(1).
[39] 蒋本蓉. 莫斯科语义学派的释义元语言[J]. 外语研究, 2008b,(1).
[40] 蒋本蓉《.现代俄语详解组合词典》评述[J]. 辞书研究, 2008a,(1).
[41] 蒋本蓉. 支配模式在汉语语义词典中的应用[J]. 外语学刊, 2009,(4).
[42] 彭玉海. 动宾构造的集成描写[J]. 外语学刊, 2007,(5).
[43] 彭玉海. 集成描写原则下的副题元理论问题[J]. 外国语文, 2009,(2).
[44] 彭玉海, 黄东晶. 集成描写理论视野中的副题元句法语义性能考察—兼议语义信息的动态分析[J]. 外语学刊, 2008,(4).
[45] 彭玉海, 苏祖梅. 试论语义辖域—基于莫斯科语义学派的意义相互作用原则[J]. 外语研究, 2010,(6).
[46] 王洪明. 俄汉阐释动词词义的元语言释义对比[D]. 黑龙江大学, 2011.
[47] 武斌. 面向俄文信息处理的机器翻译实验研究[D].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2007.
[48] 徐涛. 词汇函数的理论与应用[D]. 黑龙江大学, 2011c.
[49] 徐涛. 基于词汇函数理论的俄语动词体变体意义的形式化描写[J]. 中国俄语教学, 2011a, (1).
[50] 徐涛. 莫斯科语义学派的语言世界图景观[J]. 外语学刊, 2011b,(3).
[51] 徐涛. 莫斯科语义学派思想管论[J]. 俄语语言文学研究, 2010,(1).
[52] 徐涛. 浅谈俄语语言学研究中的“格”语法[J]. 俄语语言文学研究, 2008,(1).
[54] 薛恩奎 . И.А.Мельчук 的“意思文本”学说[J]. 当代语言学, 2008,(4).
[56] 易绵竹, 薛恩奎. 一种与U NL接口的机器翻译系统ETAP-3概要[A]. 2002年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2.
[57] 于鑫. 阿普列相及其语义理论[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2).
[59] 张家骅 . Ю. Д. Апресян/A.W IEZBICKA 的 语义元语言(一)[J]. 中国俄语教学,2002c,(4).
[60] 张家骅. 词汇函数的理论和应用[J]. 外语学刊, 2002b,(4).
[61] 张家骅. 俄罗斯当代语义学[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3.
[62] 张家骅. 俄汉语中的语义配价分裂现象[J]. 外语学刊, 2008,(4).
[63] 张家骅. 莫斯科语义学派[J]. 外语研究, 2001,(4).
[64] 张家骅. 莫斯科语义学派的“预设”观[J]. 外语学刊, 2002a, (2).
[65] 张家骅. 莫斯科语义学派的义素分析语言[J]. 当代语言学, 2006b, (2) .
[66] 张家骅. 莫斯科语义学派理论要点[J]. 中国外语, 2006a ,(2).
[67] 张家骅. 语义配价合并[J]. 中国俄语教学, 200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