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传文学视野下马克·吐温口述自传解读

2014-02-10姜贵梅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吐温自传马克

姜贵梅

(天津外国语大学基础课教学部,天津 300204)

一、引言

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东方,自传文学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最早的自传作品可以追溯到《史记》中的最后一篇《太史公自序》,而罗马末期奥古斯丁(354-430)的《忏悔录》则开启了西方自传文学的传统。自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忏悔录”(confession)一词被赋予了“自传”的含义,但是奥古斯丁将自传作为表达自己宗教信仰的载体,因而,西方自传文学从一开始便被打上了浓厚的宗教信仰和道德教化的烙印,同时“忏悔”式也成为了西方自传文学的主要形式。19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的《忏悔录》则成为西方现代自传体文学的奠基之作。1797年,在英语词汇中第一次出现了autobiography这个词,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传”。之后歌德的《诗与真》、富兰克林的《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萨特的《话语》等都成为西方现代自传的不朽作品。

20世纪70年代以来,自传的写作与出版日益繁荣,这种文体越来越受到读者的认同,自传文本的价值意义以及自传文学的理论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自传的创作走向繁荣,自传体文学作为一种文学门类慢慢为自己在文学领域赢得了一席之地;而传主写作的目的也不局限于塑造一个真实的自我供后人评断,而是把自传作为一种认识自我、探索人性的手段。1971年,法国学者菲利普·勒热讷(2001:201)将“自传”定义为:“一个真实的人以其自身为素材用散文体写成的回顾性叙事,它强调的是他的个人生活,尤其是他的个性的历史。”这一定义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自传文体特殊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著书立传,也吸引着传记作家们在这一领域不断创新、实践。2010年,19世纪美国文学大家马克·吐温的《马克·吐温自传》在尘封了一个世纪后出版,引起众多瞩目。

作为19世纪美国文学的执牛耳者,马克·吐温在文学创作上用活泼生动而地道的美国方言进行创作,开辟了美国文学的独立之路,因而被誉为“美国文学之父”。在自传创作中,作为小说家和演讲家的马克·吐温也打破传统自传的创作方式,开创性地采用了口述自传的方式进行创作,在离世前的4年里,吐温口述了自传的大部分内容。这种写作方式也赋予了《马克·吐温自传》别具一格的特色。下面本文将具体来分析《马克·吐温自传》的口述特点。

二、“墓中人”的“自传契约”

真实性是自传的灵魂。不仅传主必须是真实的人,自传的内容也都要是真实发生和存在的。勒热讷(2001:14)在《自传契约》中说道:“自传是一种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体裁,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是一种‘信用’体裁。因此,自传作者在文本伊始便努力用辩白、解释、先决条件、意图声明来建立一种‘自传契约’,这一套惯例目的就是为了建立一种直接的交流。”

幽默大师马克·吐温总是一个带给人意外和惊喜的人,他的宣言充满诙谐、幽默,理由充分合理,别出心裁。在《马克·吐温自传》的前言中,马克·吐温(2012:1)写道:“在这部自传里,我会一直铭记,自己正躺在坟墓里面说话,事实也是如此,因为此书出版的时候,我已经不在人世了。不在活着的时候,而非要躺在坟墓里来讲述我的一生,是因为这样我就能无所顾忌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一个人写一本关于自己私生活的书,如果知道还活着的时候就要被大家广为传阅,那么他肯定会有所顾忌,很难做到直言不讳,无论他多么努力,最终都很难做到这一点。由此,他意识到,这对任何一个活人来说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马克·吐温用一个死人的口吻来写传记,这样的设想和悬念让人耳目一新,而死人的超脱让读者也相信他能像自己所设想的那样“如果我知道去世以前没有人能读到这本自传中所写的内容,那么我就可以像写情书一样坦诚、随性,从而可以毫不拘泥地讲述自己的故事了”(p.1)。

这就是马克·吐温在自己自传的前言中所制定“自传契约”,而这正是他决定采用口述的方式进行自传创作之后制定的。在契约中,他希望能够“坦诚”、“随性”、“毫不拘泥”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对于他来说,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不仅要尘封自己的故事,还要借助一种正确而适合自己的叙述方式,这就是口述自传,这种方式可以让马克·吐温自如、坦诚、随性地讲述自己的人生历史,实现自己在“自传契约”中所设定的目标。

在尝试口述自传之后,他异常兴奋地写信给好友,描述口述自传带给他的新奇感觉,“你会惊喜地发现这多么像是聊天,听起来又是那么真实,而行文却又是那么出乎意料地好、简洁而有序,像是晶莹的露珠、拂面的微风、清新的树林,完全没有了那种古板、突兀、费劲、忙乱以及其他矫揉造作的感觉,这种方式让人无比的喜爱和尊崇!”(Twain,2010 :20)。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自传文学中,作者更多的是通过文字表达出个人的感情与身心历程,而吐温所采用的口述自传形式,把自己灵魂深处的故事很率性地倾诉出来,这种脱口而出的讲述比起书写时的字斟句酌更加真实、更加真切地反映出诉说者的情感和立场。马克·吐温的宣言可谓达到了“自传契约”的极致。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自传文学中,作者更多的是通过文字表达出个人的感情与身心历程,而读者期待的是一个独特生命的非同一般的个性历险轨迹,因而“真实性”便成为了自传文学的灵魂。为了这份“真实”,马克·吐温把自己的自传尘封了100年,让自己变成“墓中人”,来换取内心叙述的“真实性”,而这份真诚也换来了读者对其叙述可信度的认可。在《马克·吐温自传》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生动的马克·吐温,最为关键的是,我们读到的不是一个精心雕刻的马克·吐温,而是一个生活在真实世界中的马克·吐温。他毫不掩饰自己脾气暴躁、爱说脏话、生活中的粗心和无能;他也真实地描写了自己对财富的追求,淘金的艰辛和投资的失败;当亲人一个个离去的时候,他也毫不掩饰自己内心的悲伤、懊悔和孤独。在这里,我们读到了一个真实的马克·吐温,一个自由的灵魂。

为了追求自传的真实性,他承诺的“自传契约”使自己变成了“墓中人”,这为他赢得了绝对的话语权,赢得了讲真话的自由。而口述自传的方式给了他如何来讲述自己人生的自由,也就是叙述方式的自由,可以让他自如地放飞自己的灵魂。只有这两部分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坦诚”、“随性”、“毫不拘泥”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三、叙述模式和风格的创新

叙述是作者和读者之间一种重要的交流行为,这不仅是讲述故事,而且融入了作者个人的感情体验和生命感觉。马克·吐温在创作方面力求新颖,有所突破,他的自传创作也是如此。从1870年开始,马克·吐温(2006:7)就开始写自传,试图用传统手法来撰写,但是结果总是不尽人意,“一笔在握,文思倾注而出,如运河般平缓流淌,高雅却令人昏昏欲睡,看起来似乎毫无瑕疵,事实上什么也不是。它过于文雅,太整洁,太讲究,这种步态、风格和举止都不适合拿来叙事”。

直到1904年,他采用口头叙事的模式来创作自传,这也使他从传统的叙述模式中解脱出来。口述的灵活性和即兴性启发他为自己的自传找到了合适的叙述方式,“选取的起点并非必须是你生命中的哪个特殊时间,回忆过去,任思想自由驰骋,尽择开怀尽兴处,不痛不痒之事毅然弃之……另外,叙述中把日记和自传结合起来。这样就能把当下生动的事情与对过去的回忆结合起来,形成对比……”,他觉得:“自己发明的这种写自传的方法史无前例。”(Twain,2010 :220)

口述自传的灵活性使得马克·吐温在自传撰写时可以自如地实现内外聚焦叙事视角的转换。内聚集视角允许作者充分表达和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而外聚集视角所采用的客观化叙述方式既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也为读者留下了自己想象、分析和评判的空间。这种叙述模式在马克·吐温所讲的人生故事以及为他人所做的传记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口述自传使马克·吐温在自传中实现了多种文体风格的并存,这也成为其自传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口述自传的方式充分发挥了马克·吐温作为小说家、评论家和演说家的优势,而其自传的随意性也使得多种文体风格得以并存在自传中。他创作的很多故事都可以独立出来成为一篇优秀的短篇小说;自传中还出现“传中传”的现象,即在自己的自传里写了很多人的轶事,极大地丰富了创作内容,让读者进一步解读到了一个真正而真实的马克·吐温;此外,作为一名优秀的演说家,他在很多问题上抒发、阐释自己的观点,使得很多篇章实则优秀的演讲稿;最后,他把自己的日记,女儿的日记以及自己与亲人和朋友的通信融贯在自传中,因而自传中出现很多日记体和书信体篇章。

另外,在自传中他大量使用了人物的直接引语,这也成为其自传叙述模式的一个特色。“直接引用人物的话语可以让读者直接感受到人物的音容笑貌,而不是让人物淹没在叙述者的语言风格里。”(余苏凌,2012:51)大量的直接引语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强烈的历史真实感,也更好地把人物的性格展现在我们面前。透过一句句真实的话语,一个活生生的人似乎就站在我们面前,使我们更好地了解真实生活中的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就是这样一个在文学上勇于打破传统的作家,这种大胆的尝试开创了一种新的自传书写的叙述方式。一直以来,自传创作大都会以时间为主轴来安排内容的顺序。但是他觉得这简直就是“从摇篮一路大道直通坟墓,完全没有机会欣赏一些小路的风光(Twain,2010:203)。然而,小路的风光才是人生路途中最有生命力的,理所应当被记录下来”。他力图打破这种一成不变地叙述模式,“我希望这本《自传》出版以后,能够得到人们世代欣赏和诵读,其形式和方法能够成为后世自传者的模板——这种形式与方法能与当前流行的传统的自传模式形成鲜明对比,就像铁锤打在燧石上,对撞出火花”(Twain,2000:xiii)。最终,马克·吐温摒弃了传统的线性叙述模式,按照自传内容叙述的时间来安排自传的内容,让读者跟随着他跳跃的思维,穿梭于时间的长河之中,感受吐温自由联想时的微妙心境和复杂的感情。而这种随心而语,娓娓道来的言说更能让读者充分体验出吐温感情的真挚和诉说的真实。“仔细想来,马克·吐温使用的这种幽默的口语化的方式才是真正的精彩之处,你可以在他的任何一本书中发现这种发散式叙事方法,即便是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也不例外,通过这种方式,他将人生旅途中的沿途风景呈现给我们,就如一粒粒珍珠,颗颗耀眼,同时又恰当地镶嵌在他精心布置的整体中。”(Mcchesney,2010)他就这样家长里短地讲述自己的过去,娓娓道来,真实而真诚。

四、真实而幽默的语言

“所有的自传(忏悔录、回忆录)都有一种对话(隐含在其中)……归根结底,自传是作者与(想象的、现实的)读者进行对话的产物。”(王军,2012:138)而口述自传在一定程度上更像是一场对话。叙述者在诉说自己的认识历史的时候,不仅在与过去的、现在的自己对话,眼前还有一个说生生的听众,因而,口述的方式使得“对话”的发生更加自然和生动。阅读马克·吐温的自传,你似乎会感觉到一个老人就坐在你的对面,把自己的一生,把自己的思想幽默而流畅地向你诉说,口述自传的形式缩短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得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更加自然。

而在其自传创作的过程中,语言风格问题却一直在困扰着马克·吐温。当他尝试传统上笔述自传时,就感觉行文“过于文雅,太整洁,太讲究,这种步态、风格和举止都不适合拿来叙事”,很难继续自己的自传创作。最终,当他采用口述自传,用更加贴近生活的口语化风格进行创作,才感觉找到了真正适合自己的方法。当然,这与他对自我认同有很大的关系。

自我意识是人们对自我的认知,是人类特有的能力,而“自传是自我意识的结果,是自传者实现自我认同和自我解释的方式,带有鲜明的主体性,其中关键之处就是自传者对自我身份的认同,这决定着自传的品格与具体样式”(梁庆标,2010:156)。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多重身份的。“身份的自我认定,是社会的文化机制和自我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杨正润,2009:312)在马克·吐温的自传中,我们也读到了他很多的身份,但是他最重要的身份是一个作家,而且“这个来自美国核心地带的土生子象征了美国精神的多样性、维度和力量”(Spiller,1961:150)。马克·吐温有着强烈的本土意识,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用地道的美国英语进行创作的作家,而他也奠定了美国文学口语化风格的基础,成为美国独立文学的标志。口语化的语言风格,原汁原味地保留某些方言的做法正是他一生通过语言来实现自我和民族认同的方式。那么,口述自传所使用的口语化的语言正是马克·吐温对自我身份认同的最好的方式。

另外,他一直把自己定义为一个“普通人”,他的自传也是一个普通人的一生和他所见所感。所以,在选材上,他“不从自己生命中选取那些绚丽的篇章,而是书写一个平常人一生中所经历的那些寻常事,并且叙述也要吸引寻常人,因为这些事情都是他在自己生活中所熟知的,从中也折射出他自己的人生”(Twain,2000:xiii)。在这样的思路引导下,作为美国普通一员的马克·吐温,在自传中也描写了很多普通的劳动人民,因而,他的叙述不需要华丽的辞藻,而是需要大量普通人日常生活中很多口语化的语言,甚至方言,只不过这些语言经过他幽默、机智和讽刺的处理,更加鲜活而生动。正如许汝祉先生所说,马克·吐温(1981:4-5)为自传选材的原则就是“挑选平头老百姓生活中活泼且具有生命力的,仿佛可笑的,甚至不无奇特、怪诞,而又含有深意、值得玩味的,往往有意无意中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甚至大智大勇的非凡识见的,也就是具有马克·吐温式幽默情趣的东西”。而口述自传中所固有的口语化特点更加贴切地达到了马克·吐温的目的。当他在讲述一个故事的时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有趣;当说起女儿和妻子时,又是那么的柔情和关爱;当对宗教的无情、政府的腐败或者道德的沦丧抨击时,又是那么的义愤填膺、慷慨激昂,你仿佛能从文字中听到马克·吐温激动愤怒的心跳。

五、结语

《马克·吐温自传》是作者最后一部重要作品。在历经多次尝试之后,马克·吐温终于找到了撰写自传的理想方式。他打破了传统自传的时间叙事模式,按照即兴创作来编排自传。他采用口述自传的方式,充分发挥自己讲故事和演讲的特长,让自传字里行间闪烁着幽默与智慧。他的自传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平凡的人最为不平凡的一生。然而,更最重要的是,透过所有的这些,马克·吐温在引导读者“更加深入地发掘人性的多重层面,尤其是人性的弱点与缺陷,达到对人自身的深层认知”(梁庆标,2011:80)。

当然,很多评论家也批评马克·吐温的自传缺乏有序的记载,记忆混乱,结构上松散。虽然如此,自传还是得到了很多评论家的高度认可,或许正是这种不完美,让它以最朴实、最赤裸的方式展示了马克·吐温文学和人格魅力的特质。口述自传所带来的内容表达和结构安排上的尝试和创新或许导致《马克·吐温自传》在局部细节上的败笔,但是谁也无法否认自传在整体作品上所取得的成功。在自传文学风靡的今天,马克·吐温在口述自传方面所做的尝试也将启发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研究传记文学的理论和实践。

[1]Mcchesney, J. The Autobiography of Mark Twain: Satire to Spare[M]. http://www.npr.org/2010/11/15/131268307/-the-autobiographyof-mark-twain-satire-to-spare?device=iphone,2010.

[2]Spiller, R. The Cycle of American Literature[M].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61.

[3]Twain, M. Autobiography of Mark Twain[M].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10.

[4]Twain, M. The Autobiography of Mark Twain[M].New York: HarperCollins,2000.

[5]菲利普·勒热讷.自传契约[M].杨国政译.北京:三联书店,2001.

[6]梁庆标.自我意识与身份——自传研究的新视角[J].宁夏社会科学,2010, (1): 156-159.

[7]马克·吐温.马克·吐温自传[M].姜贵梅,楚春礼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

[8]马克·吐温.马克·吐温自传[M].许汝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1.

[9]马克·吐温.马克·吐温回忆录[M].谭惠娟,陆萍,胡跃明译.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

[10]王军.口述自传文体辨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2): 137-141.

[11]杨正润.现代传记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2]余苏凌.诗歌叙事视角的碰撞[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 (4): 47-53.

猜你喜欢

吐温自传马克
连通器及其应用
马克·吐温借割草机
马克·吐温:辣你没商量
入学考试——比尔吉特·尼尔森自传(四)
对古茹曲旺自传中的“梦”的几点另类思考
马克明篆刻
王子与贫儿(上)
我是鲨鱼 沙奎尔·奥尼尔自传
Asian Insights in Davson Art
《我母亲的自传》中的创伤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