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数学练习中的“一题多变”
2014-05-15沈洁洁
沈洁洁
【摘 要】课堂上抓好“一题多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能力的契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发挥联想,自主变题”,能让学生有效地进行一题多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意识,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激情。
【关键词】一题多变;小学数学;练习
“一题多变”,即指在完成一道题的解答后,再将这道题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变化,对其解法、适用范围、结论应用等方面作进一步的探讨研究,在变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变中总结解题方法,在变中发现解题规律,在变中增强灵活运用能力。通过一题多变的练习,不仅可以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还可以使基本题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从而看到较复杂题的来龙去脉。在此,笔者将结合教学实例谈谈在课堂上进行“一题多变”的具体方法:
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孔子强调学习要按一定顺序,不可杂乱无章,学习是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如在教“两积之和”的应用题时,笔者先出示准备题:(1)学校食堂买来10袋面粉,每袋25千克,买来大米150千克,大米和面粉共多少千克?学生根据问题联想数量关系式,从而得出25×10+150。接着把“大米的千克数”也换成间接条件,就是“两积之和”的题目:(2)学校食堂买来10袋面粉,每袋25千克,买来3袋大米,每袋50千克,面粉和大米共多少千克?学生发现问题不变,那么数量关系式也不变,得出:25×10+50×3。通过解答巩固练习,在学生掌握了“两积之和”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再引申为练习:(3)学校食堂买来10袋面粉,每袋25千克。又买来3袋大米,每袋比面粉多25千克。面粉和大米共多少千克?问题相同,学生也能解得出:25×10+(25+25)×3。学生通过这样的提问、练习,思维更活跃,学习的效果也逐步提高,为以后学习三步、四步的应用题打下了基础。
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利用“一题多变”能促使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如在教学《相遇问题》一课中,情景引入:沈老师把书忘在家里了,打电话询问了书确实在家里后,准备去拿书,大家想一想,沈老师有几种方法可以拿到书?生答三种。(母亲送,沈老师回家拿,母亲和沈老师在中途见面拿书)引出相遇问题。接着笔者充分运用教学媒体的演示,使学生充分理解“同时”(出发时间)、“两地”(出发地点)、“相对”(行走方向)、“相遇”(行走结果)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行解答。然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解的道理,并得出两个数量关系式:
沈老师走的路程+母亲走的路程=全路程
(沈老师的速度+母亲的速度) ×相遇时间=全路程
在完成了这些环节后,笔者又设计了求沈老师和母亲分开后各自用原来的速度返回,请问返回时两人走的总路程。让学生理解到:返回时的总路程就是她们相遇时的总路程,理解了即使不是相向而行,但是只要两人所用时间相同,走过的路程相加就是总路程,那么也是可以用“相遇”的数学思想来解决的。紧接着,又设计了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但是中途没相遇等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找出这些问题和相遇问题的共同点,从而完成了“一题多变”,从而让学生切实地体验数学学习中一题多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奇妙之处。
三、发挥联想,自主变题
对数学问题多角度的审视引发的不同联想是一题多变的思维本源,丰富合理的联想,是提高数学能力的必由之路。如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设计这样的联想训练题:一条路,已经修了4/7,从这个信息你能联想到什么?你又能变出哪些相关问题?学生积极思考,互相启发,联想到了许多问题。如:(1)还剩这条路的几分之几?(2)已修的比剩下的多几分之几?(3)已修的是剩下的几倍?(4)剩下的是已修的几分之几?(5)剩下的比已修的少几分之几?……
通过这样的联想训练,不仅沟通了新旧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渗透了转化的思想方法,促进了学生在学习上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了学生解题的灵活性,创造性,而且学生对自己变的题目也特别有兴趣,感觉更富有挑战性,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一题多变是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能进行思维分析,探讨解题规律和对习题的多角度“追踪”,能“以少胜多”地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运用一题多变,有两个问题应该值得注意:其一,一题多变不是目的,而是促进学生思维灵活的手段。不能为多变而多变,更不是变得越多越好,使学生陷入“题海”之中,导致事倍功半,事与愿违。要从班级实际情况出发,做到“适可而止”。 其二,进行一题多变,要考虑学生的基础,不能匆忙起步。否则,仓促的多变,反而会引起部分学生思维上的混乱。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基础,做到精讲精练,抓住重点,切忌舍本求末。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刘兼,孙晓天等.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斯苗儿.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4]许丽荔.设计有效练习,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J].小学教学参考,2009(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