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焕发活力,让课堂彰显灵性

2014-05-15谢育明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4年4期
关键词:铁罐陶罐乌鸦

谢育明

所谓“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从学生学习的特点和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愿望,恰当确立教学目标,合理地选择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灵活地调节教学内容与教学进程,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和主动发展的过程。要有效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必须找准教师、学生、教材的最佳“结合点”,让学生焕发自主发展的活力,让课堂彰显主动探究的灵性。

一、定位学情,摸清“认知点”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教师的教学应注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才能实现人人有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的理念。”在备课时,教师就应该认真分析学情。摸透学生的心理、知识、能力。有的教师在课前也布置学生预习、搜集资料以及其他有关准备活动,可是并不是在“备学生”,与老师的“备课”完全分离,学生被动地完成任务。这样的备课,教师无法认清学生的“认知点”,若教师能让学生也参与备课,则不但能激发学生参与热情,还能知晓学生的智能发展水平,为课堂的有效学习埋下伏笔。

例如,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时,我让学生参与备课,利用早读课的时间,让六位同学分段轮流朗读课文,再提出问题,并让他们自由发表看法,从中获得了不少有益的备课信息。比如:在朗读时,学生热衷于齐读和分角色表演读,翘舌音常读不准。在提问时,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是“铁罐跑到哪儿去呢?为什么陶罐不会碎呢?为什么古代的东西有价值?”学生的基本看法是:1.铁罐太骄傲了;2.陶罐总是被欺负,很可怜;3.陶罐很有价值,我也想有个陶罐。以上想法启发我做出切合实际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学生们兴致浓厚,观赏老师准备的图片,品味教材的对话,交流感想时,能够用“价值连城”、“稀世珍宝”等语语表述“价值”,课堂充溢着思想的碰撞,对于“你同情陶罐还是同情铁罐”的问题,大家有了多元感悟,纷纷发表看法,洋溢着旺盛的活力。

二、自主择学,认准“开放点”

课堂的开放程度,决定着学生的自主探究的程度。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建设主体。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发展的活力,就必须尊重学生的学习愿望,汇聚其主动发展的能量,尽可能地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同时,教师应立足学情把握好开放的程度,也就是认准“开放点”,从而做到“开而有度、放而有序”,让学生根据学习需要,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学习内容、方法和形式,让他们或圈点、或查写、或操练,自主搜集、筛选信息和思索答案。这样,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就高,教师则能根据学生的自主选择顺势引导。

例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我鼓励学生在课前对鸡、鸭、狗、马四种小动物进行多角度观察,细致了解它们不同的生理、生活特点。放手让学生灵活选择了解方式,比如上网查阅信息、看故事书、画简笔画等。通过自己感兴趣的观察了解方式,学生大多有了自己的观点,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就能够大胆、富有个性。教学时,我以“自主择学”为突破口,还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学习课文。学生可以边读课文边画画,可以在读完课文后与同桌交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自主”的阳光,在非强制性的学习氛围中张扬和发展了个性,回答、探索问题时思维敏捷活跃,说得头头是道,涌动着自主发展的活力。

三、营造和谐,构筑“精彩点”

构建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不仅是保障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发展的重要手段,还是优化课堂教学是重要条件,是课堂充满活力的重要标志。心理学研究理论表明:学生对课堂环境中的刺激能够同化和顺应,其认知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教师除了应立足教材与学生的实际,让学生通过交流体验去发现、感悟文本的语言外,还应努力构筑课堂“精彩点”,把快乐、和谐地阳光洒向每一棵树苗,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自信与快乐,让他们追求成功、体验成功,在探索的过程中互助互爱。在自主、合作和探究过程中自由表达见解,使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积淀超越自我、努力成材的信念。

例如,一位教师在总结“乌鸦喝水”时,在学生“兴致勃勃,余兴未尽”的和谐氛围里畅所欲言。教师因势利导,问:“小乌鸦身上有你喜欢的地方吗?”一位学生说:“乌鸦很聪明,它遇到问题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另一位学生发言:“我喜欢乌鸦坚持没有放弃。”当时老师很兴奋,说:“你真是个会动脑筋的孩子,你能说说乌鸦坚持什么没有放弃呢?”学生说:“它坚持要喝这瓶水,没有放弃。教师紧紧抓住这位孩子们“精彩”的回答,说:说得多好,其他同学谈谈你的想法。”一位学生说:“乌鸦没有放弃放小石子,它一个一个的放进小石子,放了很久,说明它很有耐心,我还要学习它有耐心。”教师综合大家的看法,说道:“是啊,孩子们谈得非常好,乌鸦在遇到困难时,不但能根据当时的条件自己想办法,还能不放弃自己的努力,所以凭着它的聪明、耐心,它终于喝到水了。”

在实践“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找准学生、教材、课堂的最佳结合点,赋予学生真正的“主体”地位,优化课堂主阵地的能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焕发活力,让课堂在“全面发展”中彰显灵性。endprint

猜你喜欢

铁罐陶罐乌鸦
陶罐会呀会跳舞
河南三门峡西周墓出土器物
写好人物神态,彰显人物性格
对话显“品格”
铁罐帆船
《陶罐和铁罐》告诉了我们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