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至2012年抗组胺药应用分析
2014-05-15朱春红李维
朱春红,李维
(海南省皮肤病医院药剂科,海口 570206)
2010年至2012年抗组胺药应用分析
朱春红,李维
(海南省皮肤病医院药剂科,海口 570206)
目的 分析2010年至2012年抗组胺药的应用情况和使用趋势,为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从海南省皮肤病医院数据库收集2010年至2012年抗组胺药的用药金额、用药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组胺药用药金额及用药频度(DDDs)值总体平稳。第2代抗组胺药用药金额连续3年排名第一。2010年至2012年抗组胺药物使用金额分别为83.253,105.812和110.484万元。左西替利嗪片的3年总用药频率位于首位。结论该院抗组胺药使用基本合理。第2和第3代抗组胺药成为常用药。
抗组胺药;用药频度;用药数量;用药金额;限定日费用
近年来,随着环境与食物等因素的影响,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指出21世纪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就是变态反应性疾病[1]。我院为一所地处热带亚热带省级皮肤病与性病专科医院,每年接诊的过敏性疾病患者较多,抗组胺药的用药数量和销售金额逐年增加。现将我院2010年至2012年使用抗组胺药物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本调查所用抗组胺药物数据来自我院信息系统提供的2010年至2012年的数据。包括品名、规格、使用金额、使用数量(以第1代抗组胺药使用的最小单位计),根据统计分析所需,对以上数据进行分类、排序、统计等数据整理。限定日剂量(defined daily dose,DDD):根据《新编药物学》第17版规定的成人用药剂量及药品说明书为准计算。用药频度(DDDs):DDDs=该药年销售总量/该药DDD值。DDDs可反映不同年度的用药动态和用药结构,DDDs越大,说明该药的使用频率越高。限定日费用(daily drug costs,DDC):DDC=该药年销售总金额/该药DDDs值。DDC代表药品的总价格水平,表示患者应用该药的平均日费用。排序:根据用药金额及DDDs值,以降序的方式排列。通过排序的方式比对出药物在3年中使用的情况及变化的情况。
2 结果
2010年至2012年抗组胺药第1代~第3代总金额排序见表1;用药数量、金额及排序见表2;DDDs值、排序及DDC值见表3。
3 讨论
抗组胺药主要是组胺H1受体拮抗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非特异性抗变态反应药,能与组胺竞争效应细胞上的组胺H1受体,使组胺不能同H1受体结合,从而抑制其引起变态反应的作用[2]。临床通常依据抗组胺药对中枢系统抑制程度和是否经肝代谢,分为3代:第1代抗组胺药是以氯苯那敏为代表的药物,由于分子量小并具有亲脂性,不易被脑内皮细胞P糖蛋白外流泵识别并泵出,加上药物对中枢H1受体有较高的亲合力等,常引起嗜睡、疲乏或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反应[3],导致临床使用受到限制。第2代抗组胺药如依巴斯汀及氯雷他定等为代表,相对分子质量大且亲脂性低的药物,抗组胺作用较第1代强,中枢系统抑制作用较第1代显著减弱,第2代抗组胺药中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为心脏毒性,引起致死性心律失常的原因主要与其化学结构有关,但大多数仅在超剂量、长时间服用后才会引起心脏毒性[4]。其中特非那定和阿司咪唑的心脏毒性最强而被市场淘汰,我院早在2007年已停止使用。第3代抗组胺药以左西替利嗪及非索非那定为代表药物,大部分为第2代抗组胺药的活性代谢产物(如非索非那丁)或单一的光学异构体(左西替利嗪),由于其代谢不依赖肝细胞色谱P450酶(CYP),故CYP抑制剂不影响其代谢,同时,与第2代抗组胺药比较抗敏和抗炎效能增强,中枢镇静作用、心脏毒性以及药物间相互作用减少[5]。
表1显示,2010年至2012年,我院抗组胺药的使用金额中,第1代抗组胺药呈下降趋势;第2代抗组胺药用药金额每年位居榜首;第3代抗组胺药呈连年上涨趋势。2011年至2012年抗组胺药减少两个品种,氯雷他定分散片和非索非那定片,主要原因是涉及一品两规及药品用量较少的问题,使用金额有波动还与药品调价政策有关。
表1 2010年至2012年第1代~第3代抗组胺药物用药总金额排序
表2 2010年至2012年抗组胺药用药数量、用药金额、排序及构成比
表3 2010年至2012年抗组胺药DDDs值、排序、构成比及DDC值
续表3 2010年至2012年抗组胺药DDDs值、排序、构成比及DDC值
表2显示,盐酸依匹斯汀胶囊、氮 斯汀片及依巴斯汀片3年用药金额总和分别为65.670,57.658, 35.637万元,占抗组胺药的构成比为21.92%,19.25%及11.90%。这三种药都属于第2代组胺H1受体拮抗药,我院现有抗组胺药中大部分为组胺H1受体拮抗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非特异性抗变态反应药,能与组胺竞争效应细胞上的组胺H1受体,从而抑制其引起变态反应的作用。该类抗组胺药为长效抗组胺药,用药量少,效果显著。
表3显示,左西替利嗪片、依巴斯汀片、氮 斯汀片的三年总DDDs值分别为183 120,133 931及105 852,分别占抗组胺药三年总DDDs值22.08%, 16.15%及12.76%;其DDC平均值分别为1.38,2.61及5.45。左西替利嗪是西替利嗪的左旋异构体,抗组胺活性与西替利嗪相似。在抗组胺药的副作用不可避免,对孕妇及婴幼儿用药安全性未知,导致无法用药的同时,左西替利嗪的出现很好的解决此类问题,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将它划定为妊娠期妇女用药B类品(比较安全)[6]。儿童患者长期使用比较安全,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荨麻疹[7]。且左西替利嗪的DDC值比较适中,易于患者接受。DDC越大,表示患者经济负担越重。
我院ADR报告发现左西替利嗪片致皮肤变态反应1例。在使用过程中仍存在少部分问题。其一,不合理的联合使用。个别医生认为变态反应性疾病久治不愈的原因为用药量少,用药覆盖面不够广泛,便第1代、第2代及第3代联合使用,这样使用所产生的后果就是药物的不良反应增加,患者依从性与耐受性降低。其二,配伍禁忌,曾有医生未熟记抗组胺药的配伍禁忌,与其他竞争性抑制CYP3A4酶的药物,如咪唑类抗真菌药或者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合用。由此可见,抗组胺药虽然是相对安全的的药物,但被临床广泛应用时,其固有的不良反应和潜在的严重不良反应以及药物相互作用应引起重视[8]。为使临床用药更趋合理,在应用抗组胺药时应明确诊断,根据适应证选用药物,做到剂量准确、配伍合理,避免超量长期用药,避免与咪唑类抗真菌药、大环内酯类及可能抑制CYP3A4酶的药合用,慎用于原有心脏病特别是心律不齐的患者和肝功能不良的患者[9]。
抗组胺药的合理使用一直都受到医师与临床药师的关注。通过对抗组胺药的应用分析,我院抗组胺药使用基本合理。第2代和第3代抗组胺药成为常用药。
[1] 龚春燕,申国庆,蔡果,等.2008~2010年我院抗组胺药应用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11 (7):601-604.
[2]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669-690.
[3] 李岚,王晓玲.2006年至2008年我院抗组胺药应用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0,10(4):301.
[4] 窦侠,陈连军.抗组胺药在皮肤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J].上海医药,2010,3(4):154.
[5] DEVILLIER P,ROCHE N,FAISY C.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of desloratadine, fex of enadine and levocetirizine:a comparative review[J]. Clin Pharmacokinet,2008,47(4):217.
[6] 李秀萍,陈文红,孔云红.2006年至2009年我院抗组胺药应用分析[J].中国药业,2010,19(12):56.
[7] 刘宏杰.妊娠、哺乳期及婴幼儿患者抗组胺药物应用的安全性、疗效及相关问题[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9,6 (2):104.
[8] 黄琳.2006~201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皮肤病医院抗组胺药应用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11 (6):528-531.
[9] 孔令春.抗组胺药物的合理应用[J].医药导报,2005,24 (9):834.
DOI 10.3870/yydb.2014.06.038
R976
B
1004-0781(2014)06-0819-03
2013-10-15
2013-12-20
朱春红(1968-),女,安徽无为人,副主任药师,主要从事医院药学工作。电话:0898-66740951,E-mail:1397616835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