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会大剧院歌剧厅与音乐厅声学缩尺模型试验
2014-05-15余斌
余 斌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章奎生声学设计研究所,上海 20070)
山东省会大剧院歌剧厅与音乐厅声学缩尺模型试验
余 斌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章奎生声学设计研究所,上海 20070)
为预测山东省会大剧院歌剧厅和音乐厅建成后的音质状况,对两厅均做了声学缩尺模型试验,以确保不出现音质缺陷,并验证声学设计计算。
音质设计;缩尺模型试验;GRG板;线性扫频信号
1 概述
山东省会大剧院(原济南大剧院)包括1 600座歌剧厅、1 500座音乐厅、500座排练厅及相关配套技术用房等。歌剧厅设品字形舞台,要满足歌剧、戏曲和舞剧等多种演出要求,其观众厅平面呈矩形;观众厅总体积约22 200 m3,每座容积约13.9 m3/人。音乐厅要求满足大型交响音乐会、室内乐、独奏独唱音乐会以及使用扩声系统时的音乐剧等多种演出要求。音乐厅平面呈椭圆形,演奏台位于中前区呈扇形;观众厅总体积约16 950 m3,每座容积约11.3 m3/人。
室内声学的复杂性源于声音的波动性,缩尺模型试验研究是国内外演艺建筑观众厅音质设计中最接近实际而又最科学的辅助设计技术手段。为预测大剧院建成后的音质状况,确保达到满意的音质效果,笔者所在的研究所对歌剧厅和音乐厅均做了声学缩尺模型试验。
2 试验概况
在缩尺音质模型试验的前期,首先需要科学合理地确定模型的缩尺比例。根据现有的测试仪器装备条件,模型加工制作精度、费用、试验场所条件,以及试验所需要的频率范围等多方面因素,最终确定歌剧厅和音乐厅音质模型均选用1:20的缩尺比例。
2.1 模型制作
歌剧厅和音乐厅模型均按纵轴线分两半制作,然后密封拼合而成一个整体。实际模型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模型主体的地面、墙面及顶面均由玻璃纤维加强石膏板(简称GRG板)表面打光、油漆制作而成。GRG板作为模型制作材料的优点显而易见:可以做任意复杂的造型,特别是能逼真地再现界面的微扩散造型,且尺寸控制更为精准。经1:20模型内未放置座椅的缩尺模型现场测试,并由实测混响时间换算得到GRG板表面的20 kHz吸声系数约为0.072。歌剧厅舞台模型用细木工板制作,局部舞台及内部墙面做吸声处理,以控制舞台空间的混响时间与观众厅基本接近。
歌剧厅和音乐厅的观众席座椅均按缩尺比例采用聚氯乙烯板(简称PVC板)雕刻成型,软垫用织物模拟制作。首先,在模型混响室中进行了模型坐席吸声系数的实测试验,测得座席对应于实际厅堂内的1 kHz倍频带的单位面积吸声系数为0.87,单椅吸声量为0.54 m2。由于混响室和实际厅堂的声场有所区别,吸声系数也会有一定的偏差,因此,又在缩尺模型中测量了座椅的吸声系数。由实测混响时间换算得到模型坐席在对应于实际厅堂内的1 kHz倍频带单位面积吸声系数为0.79,介于满场吸声系数设计值0.85和空场吸声系数设计值0.71之间。
2.2 测试系统
模型试验采用数字测试分析系统进行测量,线性调频信号作为声源信号。通过接收信号与声源信号的反卷积获得模型声场的脉冲响应。测试的频率范围为中心频率20 kHz(对应于实际厅堂内的1 kHz)的倍频带。声能衰减曲线由脉冲响应经脉冲反向积分法得到,再按空气声吸收的理论先对其进行修正,后对混响时间(RT)和早期衰变时间(EDT)进行估值,以避免声能衰减曲线上混响时间的拟合范围变化所产生的估值误差[1]。
测试采用B&K4138 1/8英寸无指向性电容传声器,配置B&K2670前置放大器。声源采用同济大学声学研究所自行开发的小型高频无指向性六面体扬声器,最大线度小于15 mm,如图3所示。声源经30°滑动平均在中心频率为20 kHz倍频带的偏差为-1.35 dB~+0.93 dB,小于±3 dB,符合ISO 3382《厅堂音质参量测量标准》对声源指向性所提出的要求。
图1 歌剧厅缩尺模型内景照片
图2 音乐厅缩尺模型内景照片
图3 小型高频无指向性扬声器
3 模型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歌剧厅
声源点S和接收点R1~R23的布置如图4所示。声源距离舞台地面7.5 c m(对应于实际厅堂的1.5 m)。接收点共23个,高度距离观众席地面6.0 cm(对应于实际厅堂的1.2 m)。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
中心频率为1 kHz的倍频带范围内,缩尺模型混响时间RT的平均值为1.78 s,比设计要求略长。根据模型试验的经验,并考虑到模型和座椅制作材料吸声稍低于实际厅堂中界面的吸声,一般模型测试结果会比实际测试结果略长,因此,该测试结果符合设计要求。另外,楼座测点的混响时间平均值大于池座测点的混响时间平均值,这与其他大部分歌剧院的实测结果也是吻合的。除了个别测点(如R17),各测点的混响时间均与平均值相差较小,表明观众厅中混响时间的分布较为均匀。
中心频率为1 kHz的倍频带范围内,缩尺模型早期衰变时间EDT的平均值为1.66 s,小于其混响时间平均值,衰减曲线呈下凹状,观众厅后期声衰减比早期衰减慢。声场衰变的这种特性,兼顾了演出中对白的语言清晰度和音乐的丰满度的要求。
声场强度G平均值为1.11 dB,在设计指标范围内,符合设计要求。观众厅前区测点的G值偏大,主要是因为这些测点离声源比较近。此外,在23个测点中,最大G值与最小G值相差5.52 dB,符合相关标准中“≤±3 dB”的要求,表明观众厅内的声场分布较为均匀。明晰度C80平均值为1.78 dB,且除个别测点外,C80值均在设计指标范围(-1 dB~+3 dB)内。
此外,考察各测点的反射声系列,未出现回声、多重回声、声聚焦和共振等可识别的声缺陷,仅发现R2和 R10两测点在直达声到达后约35 ms处有一个强反射声。经计算分析认为:该强反射声来自于顶面的反射板。原因是实际设计的顶面反射板呈弧形,而模型实际制作的时候由于制作工艺的关系而用直板替代,由此在观众厅前区某些位置对声线产生强反射,在实际建成厅堂中可以合理预期不会出现上述问题。
图4 歌剧厅测点布置图
表1 歌剧厅测试结果汇总
图5 音乐厅测点布置图
表2 音乐厅测试结果汇总
3.2 音乐厅
声源点S和接收点R1~R10的布置如图5所示。声源距离舞台地面7.5 cm(对应于实际厅堂的1.5 m)。接收点共12个,高度距离观众席地面6 cm(对应于实际厅堂的1.2 m)。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音乐厅模型中频(1 kHz)混响时间RT平均值为2.49 s,比设计要求略长。因模型和座椅制作材料吸声稍低于实际厅堂中界面的吸声,不考虑该因素则测试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此外,除测点R8外,各测点的混响时间与平均值的差值在±0.15 s的范围内,混响时间的空间分布十分均匀。
1 kHz早期衰变时间EDT平均值为2.15 s,符合EDT的设计要求(根据白瑞纳克的研究[2],对软包座椅音乐厅,EDT的平均值为2.2 s,范围在1.9 s~2.4 s)。EDT的测试结果进一步印证了前期音质设计对混响时间的控制符合要求。
1 kHz声场强度G平均值为6.24 dB,稍大于设计要求的上限5.5 dB,原因是模型制作材料的吸声系数略小。观众厅前区测点的G值偏大,主要是因为这些测点离声源比较近,去除离声源位置最近的4个测点的测试结果后G平均值为5.7 dB。此外,在12个测点中最大G值与最小G值相差仅2.43 dB,观众厅内的声场分布非常均匀。
1 kHz明晰度C80平均值为-0.03 dB,符合交响乐对明晰度-3 dB~0 dB的要求。此外,考察各测点的反射声系列,均未发现回声、多重回声、声聚焦和共振等可识别的声缺陷。
4 结论
歌剧厅和音乐厅的音质模型测试结果表明其前期声学设计合理,未发现明显的音质缺陷和声学计算失误。厅内混响时间等主要音质参量的控制符合设计要求,声场强度满足要求,声场不均匀度小。经过现场试听,两厅均取得令人满意的音质效果。
[1]莫方朔,盛胜我. 厅堂音质缩尺模型测试中空气声吸收的修正. 中国声学学会2006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06:365-366.
[2]白瑞纳克(美)著,王季卿等译. 音乐厅和歌剧院[M].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编辑 薛云霞)
Acoustic Scale model Testing of Opera Hall and Concert Hall of Shandong Grand Theatre
YU Bin
(Zhangkuisheng Acoustics Design & Research Studio, East China Architectural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Shanghai 200070, China)
To guarantee the acoustic effects of opera hall and concert hall of Shandong Grand Theatre, scale model test was conducted, for the purpose of ensuring that there is no quality defects, and verifing the acoustic design calculations.
acoustical design; scale model test; GRG board; linear sweep signal
10.3969/j.issn.1674-8239.2014.1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