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从传统营养中汲取治国理念

2014-05-14蔡如鹏

中国新闻周刊 2014年39期
关键词:理政治国儒学

蔡如鹏

10月13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主题是中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中国今天的国家治理,需要总结中国古代的治国理政经验。

习近平说,要治理好现今的中国,需要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总结。

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曾在多个场合表示过要注重对传统营养的汲取,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分析人士指出,这些谈话的内容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有所扩展——从肯定传统文化的德教功能,演进为肯定传统文化对治国理政的借鉴意义。

古为今用

政治局是中共最高权力中枢,政治局委员学习的主题,往往透露了中共当时的关注重点与思考方向。有分析认为,10月13日的集体学习,就说明了最高层的思路:中国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也要“古为今用”。

习近平在会上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

习近平还表示,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

他举例称,中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这些都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

不过习近平也强调,对传统文化必须进行科学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同时牢记历史经验、教训和警示,才能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

这次集体学习的一周后,举世瞩目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北京举行。此次四中全会的主题是“依法治国”,舆论普遍认为,中国政治将在全会后进入更重视制度建设的阶段。

那么,该如何对制度进行顶层设计?有分析人士指出,这次集体学习很可能与此有关,从传统中吸收依法治国的经验。

习近平在当天的讲话中提到,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是照搬其他国家的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而要从本国的现实条件出发来创造性前进。

9月5日,习近平在出席全国人大成立60周年大会时,明确否定了中国照搬外国政治模式的可能。

当时他强调,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也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不能割断历史,不能想象突然就搬来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

推崇儒学

与前几任中共最高领导人相比,习近平表现出对儒家文化更浓厚的兴趣。

2013年11月,他到曲阜考察参观孔府和孔子研究院,表达对儒学的推崇;今年两会期间,参加贵州团审议时,听取贵阳孔学堂的情况介绍;2014年5月4日,他到北京大学拜会国学大师汤一介,与其促膝交谈,了解《儒藏》编纂情况。

2014年9月24日,他更是以国家元首身份出席孔子诞辰2565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发言肯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

此前,1989年和1994年举行类似活动时,时任总书记江泽民均曾接见与会代表并讲话,但没有出席大会。在1999年、2004年、2009年时,出席大会的分别是时任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贾庆林。

因此,习近平对孔子诞辰及儒学大会给予的高规格,最直接体现出他对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看重。

他在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解决当代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贫富悬殊、社会诚信与道德伦理每况愈下等突出难题,需要现代人的智慧和力量,也需要人类历史上累积而来的智慧和力量。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有分析认为,习近平强调包括儒学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或许有摆脱传统的西方国家和西方价值观为主导的国际关系体系,借儒学打造特色国际关系观,扩大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

中国在对外关系上需要有新理论,又不能简单地照搬西方价值理论体系。分析人士指出,从本国传统中汲取精华成为一个十分务实的选择,儒家思想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再次走到了前台。

首都师范大学儒教研究中心研究员杜吹剑指出,习近平尊孔之举,也是为了解决“人心向背”问题,寻求执政合法性的资源。

也有分析认为,习近平想借助儒学重建社会道德观,这两年推行的整顿吏治的八项规定、整顿四风等做法也符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

儒学学者指出,中国正处于转型攻坚期,习近平推崇国学,不仅是着眼德教功能,更是一种治国手段。

习近平在研讨会上说,“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并强调几千年来儒家思想对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为治国理政、道德建设提供启示。

习近平这一提法,在三周后的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上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而这次学习,习近平的问题意识更加集中:瞄准中国传统文化中可资现代借鉴的“治理经验”,用中国古代的经验来丰富“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文化自信

习近平在推崇儒家文化的同时,也向外界表明他的“文化观”,透露了其对继承和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的“文化观”强调维护多样性、尊重不同文明、正确学习借鉴,及发展与传承的相互结合。

他提出,“不要看到别人的文明与自己的文明有不同,就感到不顺眼,就要千方百计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图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强制地解决文明差异,反而会制造灾难。

他主张尊重不同民族的思想文化,“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但强调尊重本国本民族的文明成果,并“不是要搞唯我独尊、‘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有评论认为,习近平汲取传统文化的智慧,说到底,是要为中国的现代化寻根,树立起中国精神。

9月9日,习近平赴北师大看望师生,从校方的展台上拿起一本课标书翻看。听说语文、历史、思想政治三门课标是全国统一,他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在习近平看来,传统文化代表的“中国化”,可以称得上是一种“文明自信”,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战略资源。

正如他所说,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而最根本的就是文化自信;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就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

猜你喜欢

理政治国儒学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灯塔颂歌
韩新政府成立百日:文在寅谈治国理政重要目标
露胎印花罐
2015 年新儒学“一体两翼”发展格局
基于大国视角的中国治理问题与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论略
谈儒学的“复兴”
儒学研究的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