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附红纸
2014-05-14
编读往来
@淼醒尘间:《让子弹飞》之后,姜文仿佛被捧上神台了,不知道《一步之遥》是延续子弹飞,还是如太阳照常升起。
@kiki317:最好的导演姜文,已经留在了《阳光灿烂的日子》和《鬼子来了》里。
@兔纸纹:演员阵容、被曝光的审批、上一部的高票房,期待《一步之遥》的精彩。但首映式后很多人表示没看懂、不好看,这是真的吗?
中国新闻周刊编辑部微博
http://weibo.com/inewsweek
《中国新闻周刊》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chinanewsweek
读者来信
被外国家庭收养的中国弃婴,得到了生命成长的保全,甚至是更好的成长环境,但也彻底隔断了他们在自身文化上的认知,让他们陷入困惑。很多人回到中国寻找“自己”。希望国内的收养能力能加强,更希望不要有遗弃。 (阿怀)
记者手记
命附红纸
今年夏天,凯特第一次从美国回到中国。走在街上,她故意和白人养母保持一段距离。被淹没在“中国人”的人群里,她觉得舒服,亲切。然而,一开口,标准流利的美音“出卖”了她,让她尴尬,甚至沮丧。“我想证明我也是这些人中的一部分,但他们无法接受我。”
那一刻,“被外国人收养的中国弃婴”第一次在我脑子里从虚幻的群体代名词,转化为了一个鲜活的个体。她们万水千山回到故乡,却连最基本的乡音,都如“外语”一样陌生。
从1992年中国正式开放跨国收养至今,已有超过10万名中国孤儿被美国家庭收养。其中3万名孩子已经相继成年。
其实,有能力和意愿收养国外孤儿的美国家庭,收入基本都是中产以上。他们用最好的生活条件、教育理念来抚养这些孩子,视如己出。也许,像里基、凯特一样的十几万个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弃婴,是幸运的。
可是,当她们被养父母抱着,牵着小手,带离这片土地,从此命运被改变之时,身后一道无形的墙已经悄然筑起,时间越久,墙体越厚越高。在美国,当她们明白“认识自己才能面对世界”的时候,猛然发现自己的另一部分,已被隔离在墙外。佐伊主动到北京大学交换学习了半年,依然“看不懂五六岁孩子的童话书。”这种隔离,似乎是永久而坚硬的。
面对每一个被抛弃的孩子,我都问她们,你是否恨过抛弃自己的亲生父母?佐伊说,“我知道她们有苦衷,而且我甚至不认识她们,为什么要恨呢?”索菲亚说,“我想我唱歌跳舞的天分来自于他们,我想告诉他们,谢谢你们给我这些礼物。我爱你们。”
这些谅解的背后,我无法得知她们内心更深的疼痛如何化解;而这些渴望和想象,也许,永远都无法面对面的表达。
报道发表的前后,凯特一直追问我,她妈妈留在她身边记着她出生年月的红色字条和她的联系方式是否附在文章上,或如果她中国家人看到报道,能通过什么方式找到我?提着这些要求,她满怀期待。我不忍心告诉她,在中国,有数十万张这样的字条散落在某个角落。
年代久远了,希望,她妈妈的记忆能如红纸上的数字,依然清晰;希望,这张字条能有被看到的机会——虽然几率微乎其微。
详见本刊2014年12月15日出版总第68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