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中欧关系
2014-05-14江时学
江时学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中欧关系在经历了2007—2008年的低潮后,近几年取得了引人瞩目的快速发展。尤其在2012年中国产生新一届领导集体后,中欧关系更是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2013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问欧洲;2013年11月,中国与欧盟发表了《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并决定启动中欧投资协定谈判;2014年4月,习近平主席访问欧洲;与此同时,《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深化互利共赢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出台,为中欧关系下一个10年的发展,描绘了新的“路线图”;2014年6月,李克强总理再次访问欧洲。法国总统奥朗德、英国首相卡梅伦和德国总理默克尔等欧盟成员国领导人也先后访问中国。欧洲掀起了“中国热”,中欧合作迎来了新的春天。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战略中,欧盟始终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就单个国家而言,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但是,作为一个整体,欧盟的经济总量雄踞世界之首。对于外向化程度高的中国经济而言,欧盟无疑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巨大市场。2013年,中欧贸易额达5591亿美元,即每天有超过15亿美元的商品漂洋过海,进入中国和欧盟的市场。欧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欧经贸合作正在实现由量向质的跨越。
在全球化时代,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实力。在影响国际竞争力的各个因素中,科学技术至关重要。尽管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在不断增强,但仍然有必要进口国外的先进技术。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科技革命的主要场所之一,欧盟的科技水平在整体上高于中国,因此,加强与欧盟的科技合作或直接进口其技术,不失为发挥“后发优势”的主要手段之一。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德国时,就曾提出“让中国速度和德国质量联手”。中国目前正致力于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性,而德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在节能、环保领域具有领先技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离不开同德国的合作,中国需要“德国质量”。同时,中国的快速发展也给德国带来巨大机遇,特别是欧债危机爆发以来,德国采取的大幅提升出口和拉动内需等应对举措尤其需要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的支持,德国发展离不开“中国速度”。中德经贸合作已成为国际上不同发展阶段国家互利共赢合作的典范。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欧洲是发达国家最为集中的地区,是中国企业的投资热土,近年来,越来越多实力雄厚的中国企业将投资欧洲作为其开拓国际市场的跳板。英国现已成为中国对欧洲投资最热门的目的地。通信供应商华为早已把英国作为其全球化战略布局中最重要的市场;中国地产商总部基地启动10亿英镑(约合17亿美元)的伦敦皇家码头改造计划,等等。
欧盟不仅拥有巨大的市场和先进的技术,而且还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如政局稳定、法律体系健全、劳动力素质高、基础设施完备、融资渠道多以及犯罪率低。与拉美和非洲国家相比,欧盟的这些优势尤为明显。目前,中欧双方同意加快中欧投资协定谈判。投资协定谈判的启动意味着中国企业今后去欧洲投资较之前容易得多,欧洲对中国的非关税壁垒会相应减少。中国企业也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完善,成为真正的国际化企业。而欧盟成员国希望通过更多地与中国经贸投资合作来帮助他们恢复经济增长。
中欧金融合作成果颇丰,给双方经贸合作增添了一抹 “新亮色”。在英国,中英双方一是启动人民币与英镑直接交易,二是指定中国建设银行作为亚洲以外首家人民币清算行在伦敦开展业务。人民币清算和结算的一大好处,就是结算时不需要换算成第三国货币,从而减少了中国企业的投资成本。除伦敦外,法兰克福、卢森堡、巴黎等欧洲金融中心和成熟市场也竞相角逐人民币国际化的欧洲交易中心。
此外,欧方愿积极参与中方提出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共同打造亚欧大市场。传统的海上丝绸之路,是从福建的泉州到意大利的威尼斯。如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连云港到达希腊,经巴尔干半岛进入欧洲腹地,比传统海上丝绸之路可以缩短7~10天距离,是中国与中东欧合作的重要纽带。希腊有庞大的商业船队,不仅船只数量多,而且船东经验丰富,作为世界最大的贸易国家和能源进口大国,中国海上贸易也多租借希腊等国船只,这意味着希腊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有明显的优势。
6月2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希腊总理萨马拉斯共同考察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比雷埃夫斯集装箱码头。图为李克强和萨马拉斯来到3号码头,同码头工人亲切交流。
目前,中国越来越重视全球治理,并开始以新兴经济体的身份积极参与其中。在联合国安理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二十国集团、七国集团以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多个国际组织和国际机构中,欧盟成员国拥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参与性,甚至还掌握了一些领导权。正如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所言,欧盟既是规则的“创造者”,也是规则的“促进者”。此外,欧盟还认为,全球治理的合法性在于能否使新兴力量承担“国际领导权”。这与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愿望是不谋而合的。由此可见,欧盟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对新兴经济体的期盼,构成了中欧在全球治理中加强合作的动力。
中国虽然与欧盟并非在所有国际问题上持完全相同的立场,但双方都反对单极世界格局和霸权主义,都主张早日建立多极化世界格局和捍卫国际公平正义,都支持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主导作用,都希望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这意味着,双方完全可以为使21世纪成为和平、合作和发展的世纪而携手共进。3月,中国和欧盟首次发表联合声明,宣示共同打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这表明,中欧双方都在用新的战略眼光看待彼此,相互信任更深、伙伴意愿更强、合作领域更广,对中欧关系未来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