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彩绘堆雕加彩技法的解析与展望
2014-05-14田纪友
田纪友
陶瓷艺术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发展和创新,它所显示出的艺术活力使陶瓷艺术工作者们的才能得以发展,并给予陶瓷本身广阔的发展天地。从陶瓷彩绘上讲,彩绘工作者们在彩绘创新上异彩纷呈,生发出许多瑰丽的花朵,令人目不暇接,惊喜不已。值得一提的是堆雕加彩的技法,它作为陶瓷彩绘的创新活动受到陶瓷美术爱好者的青睐和重视。众所周知,手工釉上彩绘在我国陶瓷工艺美术史上是一项带有民族传统色彩的艺术技巧,也占有很高的地位,并且还在继续发展中。但是如何更好更快的把陶瓷彩绘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这是摆在陶瓷美术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艰巨任务。
笔者一直从事陶瓷彩绘方面的工作,想就此出现的堆雕加彩和其它创新活动谈一下感受,以和同行们共商。
大家都知道,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知道利用天然矿物质作为色剂在陶器上绘画,这为陶瓷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素质的不断提高,单一的釉上彩绘是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的,一些陶瓷美术穿行活动也就应运而生,堆雕加彩的出现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在众多的陶瓷美术活动发展过程中,堆雕加彩无疑是一项既能源于传统的釉上彩绘,又是釉上彩绘的再发展,甚至是一种创新。釉上彩绘本身以色泽丰富,表现力强而深受大家喜爱。在陶瓷上绘制出各种画面,从工笔到写意、从人物到山水、从花卉到草虫等等,都表现得丰富多彩和淋漓尽致。堆雕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堆雕加彩就是根据自己的构思,把所要表现的物象在陶瓷上展现出来,首先将物象在坯体上堆好,经高温烧成后,表现对象基本轮廓凸显,最后涂抹颜料加彩。这样的方法打破了以往的陶瓷彩绘的单一方法,使画面更加生动活泼,立体感极强,达到呼之欲出的效果。
图一
笔者在生产过程中利用堆雕加彩及其他手法做过一些尝试,得到不少收获。在瓷板(图一所示)历史人物画的背景和主要物象处理上,比较得当的运用了堆雕的手法,使画面呈现出色彩丰富,人物背景互为衬托,相得益彰,并获得了立体感极强的效果。在画面中的茅屋、龙、酒坛等分别用堆雕的方法制作且不用挂釉,使其质感强,立意突出,又起到了点醒的作用,是整个画面层次分明,立体感强,其中,特别是在历史人物故事《三顾茅庐》雪景中的茅屋、人物张飞的酒坛和《画龙点睛》中的龙的表现上尤为突出,画面中茅屋的表现首先在瓷板湿坯上根据构思,用毛笔沾泥浆勾画出茅草的效果,层层涂抹、加厚,待达到满意的效果后,再在茅屋上涂上一层蜡,然后挂釉,经高温烧成后,涂腊部分的茅屋没有釉面光泽,与剩余的带釉的版面形成了强烈的艺术对比,增强了雪的质感。然后用颜料在茅草凹处适当用以颜色来增加茅草雪意的厚度,加以衬景树木和昏暗天空的烘托,更增强了物象的真实性。同样在龙的表现上,堆雕的表现运用的恰到好处,龙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片片鳞甲都具有立体的层次触摸感,给人以物象真实,生动丰满的感觉。其优秀的表现手法也获得了业界的好评,在山东省新产品创新设计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的好名次。以同样的浮雕加彩手法,在人物和花卉中都有很好的表现力。画中的鸟和树枝都表现出较强的立体效果,整个画面层次分明、格调清新,也呈现出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另外,堆雕加彩也可以和其他形式结合,如:堆雕与色釉,堆雕与刻瓷等等,都能创作出较高水准的艺术作品。但是,一件好的美术作品如果构图、工艺技法运用不当,非但不能增加它的美感,反而会弄巧成拙,贬低了它的艺术价值。在进行工艺结合和画面构思时应根据不同的材质和釉色,根据作品形体规格进行绘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量体裁衣、剪裁得当,做到恰到好处。
最近作者利用堆雕与动彩结合,创造了瓷板画《山雨欲来》(如图二所示),效果颇佳。画面构图是采用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天空,下部房屋船只,天空用两种色釉交互使用,下部房屋船只则是堆刻而成,天空则是通过色釉的自然流动窑变而成,宛如一幅写意山水画,乌云密布,狂风四起,山雨欲来,一行飞燕被风吹得歪歪斜斜飞向远方。下部局部房屋则是用釉上彩绘细致描绘,增强了其立体效果,一工笔、一写意、一立体、一平面中见浑厚,巧妙的结合,使画面浑然一体,给人以丰厚而真实感,并得到同行们的赞赏以及省内创新评比一等奖。
堆雕工艺手法,着重于表现历史性人物事件上,由于堆雕的凹凸感和丰富的釉色变化,把突出的历史事件重现眼前。历史是凝重的,在表现历史这方面,堆雕是很好的表现形式之一。
随着时代的进步,陶瓷的创新也是与时俱进,陶瓷泼墨写意画新技法的出现将陶瓷彩绘又推上了一个高度,也开辟了陶瓷创新的新起点,将促使人们将我们的陶瓷美术继续向更高的方向发展。陶瓷美术与其他艺术种类一样,贵在创新。同样,堆雕也好,浮雕也好,还有待于陶瓷美术工作者的探讨与发展。
作品获《2008“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