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武侯新年俗时尚锦里老味道

2014-05-14卢勇军摄影王赈阳

中国西部 2014年2期
关键词:武侯祠灯会庙会

文/卢勇军 摄影/王赈阳

“红萝卜,蜜蜜甜,看到看到要过年。”在老成都人的记忆中,自小对年的认识是从这句童谣开始的,红萝卜上市,意味年就近了。接下来,则有一长串值得期待的规定曲目:杀年猪、煪(音同秋,熏的意思)腊肉、灌香肠、推汤圆粉子、给压岁钱、吃团年饭、放火炮儿(鞭炮)、新年撞钟、烧子时香、打通宵麻将、走人户、逛大庙会、游草堂、耍狮子、舞龙灯、元宵观灯……这一套程序全部下来才算把年过完整了,而这其中最热闹最好玩的,就是看灯会、逛庙会了。

老成都的旧时年味

过去的成都,临近过年,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不单乡村处处闻猪鸣,城里也能见到杀年猪的场景。年猪杀好后,则开始灌香肠、煪腊肉;待香肠灌好,猪肉抹上酱料后,一起挂在灶台的上方,利用每次生火煮饭时伸出灶门的火舌和柴烟逐日熏制,直至色泽金黄,闻之甚香,火舌舔肉吱吱作响,令人馋涎欲滴。城里人没有灶台就用柏树丫、锯末粉、花生壳来煪,只需几个小时就成了。那时没有冰箱,每家每户的窗台或者房檐下都挂满了煪制过的腊肉,放很长时间都不会坏。

进入腊月中旬,各家各户又开始推碾汤元粉,为大年初一全家人可以吃到象征甜甜蜜蜜、团团圆圆的汤圆做准备。推碾汤元粉用的是磨盘,因为不常用,既重且占地方,所以城里有磨盘的人家很少,甚至整条街都不一定有。这时有磨盘的人家就洋盘了,左邻右舍隔几条街的都要来借用,这户人家就把磨盘摆放到屋外,还牵上线、开起灯供大家晚上用。

到了大年三十,亲友们都会聚集到辈分最高的老人身边互致新年问候,这时的小孩子是一年中最高兴的时候,他们里里外外都穿着新衣服给长辈们拜年,凡是有工作的人无论辈分高低都会给压岁钱。压岁钱通常都是长辈们从银行换来的崭新票子,得到压岁钱的孩子们刚开始都舍不得用,小心翼翼地装在兜里,但最终大都抵不过物质的诱惑,崭新的压岁钱换成了火炮儿、玻璃珠子、响簧(即空竹)、拨浪鼓等各种玩具。晚上就是吃年夜饭的时候,菜肴都很丰盛。饭后,小孩子出门去放火炮儿,大人一般就4人一桌地打麻将。从1983年开始,各家各户大都聚在一起看央视的春晚。零点前后的火炮儿声响成一片,对着耳朵说话都不一定听得清楚。

初一开始走人户,到每个成家立户的家里吃转转会,每户人家都会招待一天,除了每家必不可少的自制香肠、腊肉外,也会端出各自的拿手菜,大家也少不了品尝评鉴一番,一圈下来春节的假期也差不多过完了。当然,对成都人而言,春节期间的灯会和庙会则犹如一道春节餐桌上的大菜,不可或缺。

看灯会是许多老成都人的保留曲目,灯会的现场总是人山人海,人一进公园大门就身不由己了,只能随着人流向前走,一家人都得手拽手紧紧牵在一起,手一松很可能被人流挤开了。公园的广播里则不停地通知走散的人们在某处集合,或者是去广播室领走自己走丢的孩子。那时的灯会上也没有什么商品卖,人们蜂拥而至就是为了观灯和看个热闹。有些大型的组灯突然亮起时,人们在惊叹之余还不时响起情不自禁的掌声。

成都的灯会是在元宵赏灯习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最早是在青羊宫举办。从1951年开始,成都把紧邻青羊宫的文化公园(以前的二仙庵)作为灯会的活动场地。灯会开幕后,各种灯竞相展示,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吊灯、挂灯、走马灯、鲤鱼灯、荷花灯、壁灯、鳌山灯、大花篮等应有尽有。灯会的主题大多采用大众所熟悉的川剧剧目、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市政建设、工业成就等,反映了成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当代的主要建设成就。从1962年起成都恢复春节灯会,会期一个月。灯会期间,公园内有民间曲艺、杂技、杂耍表演。后来,各种地方风味小吃也进入了展区内,每届灯会游人都在百万人次以上。

传统武侯的新花样

与灯会相伴的则是庙会。2004年,曾经举办了35届灯会的文化公园举办了“成都大庙会”,正式以庙会冠名,灯会则移址于塔子山公园。2005年,成都大庙会于2月6日在武侯祠锦里一条街举行;除此之外,大慈寺恢复开放,举行“新春祈福”活动;第37届及以后的灯会都在塔子公园举行。

成都最早的庙会源于秦朝的都江堰,李冰父子为了抗旱求雨而组织的庙会,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三国后,著名的孔明灯市在武侯祠和青羊宫出现。到唐宋时,休闲的巴蜀人民逢年用来至海外的珍宝、三代六朝的古董、四季穿着的服饰、老少皆喜欢的食品来求得来年的风调雨顺,所谓“日市开场,货随类分”。入夜,张灯结彩,齐奏鼓乐,施放焰火。到明代,武侯祠和青羊宫的庙会规模已经相当宏大。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非常重视这一传统盛会,但庙会的内容与形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加强了商贸、文娱游乐等活动。如今的成都大庙会,是在已中断多年,原民国时期的青羊宫春节庙会的基础上,于2004年春节恢复举办的。除第一届成都大庙会在成都青羊宫附近的文化公园举办外,自2005年开始,成都大庙会移师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举办,至今已连续举办了9届,累计游客达880万,现已成为享誉全国的四大庙会之一。

大庙会为何如此火爆呢?这和成都已有近两百年历史的一种民俗有关——那就是“游喜神方”。在传统文化中,财神与喜神是连在一起的,所谓“喜神”,是指带给人们吉利、欢喜、智慧的神祗;而“喜神方”,就是喜神所在之处。人们游喜神方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武侯祠。这样,作为全国最大的三国文化圣地、成都的文化地标——武侯祠博物馆使一度中断的成都大庙会得以焕发生机。

成都大庙会可以说是一个娱乐项目的嘉年华:变脸、吐火、滚灯、手影戏、木偶戏等川剧绝活,皮影、泥塑、糖人、糖画、剪纸各式民间手艺都能在庙会上看到,滚铁环、抽陀螺、坐鸡公车、拉提簧、扯响簧,这些玩艺儿玩得小孩疯跑……往往几台戏同时演出,曲艺演唱、杂技魔术、跑马上刀山、拉洋片、耍猴玩蛇,应有尽有;商贾云集,三教九流纷至,百种小吃、百般武艺、百项游戏,民族、民俗、传统、现代、乡村、城市诸种文化形式复合于一体。

时尚锦里的传统味道

即将举办的“2014成都大庙会”将是第十届。主办方表示,马年成都庙会将在传承和彰显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同时,重点突出三国文化主题,形成有特色的以锦里为代表的一系列成都地方文化品牌。

锦里,被称为成都版清明上河图。这是感受成都浪漫休闲的精神驿站,也是体验三国文化与成都民俗的魅力街区。“锦里”与武侯祠相连,又不收门票,因此人气很旺。

传说中锦里曾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今天的锦里依托成都的武侯祠,以秦汉、三国精神为灵魂,明、清风貌作外表,川西民风、民俗作内容,扩大了三国文化的外延。在这条街上,浓缩了成都生活的精华:有茶楼、客栈、酒楼、酒吧、戏台、风味小吃、工艺品、土特产,这些充分展现了三国文化和四川民风民俗的独特魅力。

锦里是由成都市武侯祠博物馆创建的,由于武侯祠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只能向游客作静态

展示,难以满足现代游客体验式、休闲式、互动式的旅游方式。于是,以蜀文化为内涵的锦里一条街应运而生。2004年10月31日,成都“锦里”民俗一条街正式开市,老街、宅邸、府第、民居、客栈、商铺、万年台坐落其间,青瓦房错落有致,青石板路蜿蜒前行,让人恍若时空倒流。川茶、川菜、川酒、川戏和蜀锦等古蜀文化产品如清风扑面而来。这条在武侯祠东侧出现的老街,全长350米,采用清末民初的四川古镇建筑风格,与武侯祠博物馆现存清代建筑的风格相融,二者之间又以水为隔。游人在短短350米的距离内,就能享尽原汁原味的四川滋味。如果游人在“锦里”的古色中流连忘返,还可以住进高挂着丝绸灯笼的客栈,在彻夜辉煌的灯火中感受时空变换的神奇。

图/郑怡

相对国内很多旧瓶装新酒的人造景观,锦里是完全草根的、本土的、家常的。商店里卖的是筷子、茶叶、灯笼、蚕丝被和土特产。沿街的美食有夫妻肺片、赖汤元、龙抄手、钟水饺、担担面、三大炮、蒸蒸糕、三合泥、韩包子、陈麻婆豆腐、油茶、酸辣肥肠粉、黄醪糟、糖油果子、甜水面、凉面、卤菜等地道的成都小吃,另外还有牛肉豆花、川北凉粉、牛肉煎饼、撒尿牛丸、臭豆腐、荞麦面、钵钵鸡等外地小吃。一箸一杯都是冲着味道去的,不花俏,没有噱头,讲究的是实惠。还有手艺人的玩艺儿,捏个泥人,转个糖画儿,买张剪纸,都是包含童趣的东西,怀旧也是怀念童年淳朴的快乐。

在缺乏年味的今天,对许多老成都而言,“锦里”依旧可以找到老成都的年味。

猜你喜欢

武侯祠灯会庙会
过武侯祠
新年智慧庙会
Role of a wireless 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in dystonic gait in functional movement disorders:A case report
元宵节,逛庙会
武侯祠
谒成都武侯祠
传统庙会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构——以绍兴舜王庙会为个案的讨论
武侯祠三国历史文化与旅游价值开发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