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教材“疏漏”

2014-05-13彭淑君

广西教育·D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仕途典故教材内容

彭淑君

初中语文版教材的课文注释较少,且存在注释过于简单、模糊的现象,这往往导致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疑窦丛生。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是忽略、跳过,还是借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主动学习的习惯呢?我选择的是直面教材“疏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有一次上李白的《行路难》,我要求学生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结果有学生提出了和课文注释不一样的看法。

生:诗歌最后借宗悫的典故表达自信必有远大的前程,但是诗歌的前半部分却是通过夸张和象征手法表达仕途充满障碍、前途迷茫的情感,这种自信到底是从哪里出来的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尖锐。那么,诗人在诗歌中提示我们了吗?

生:诗歌中间提到了两个典故,注释中说诗人是借这两个典故表达渴望遇到明君的愿望,但这也只是一种愿望,哪里能看出李白在他们身上找到了自信呢?

师:是呀,课文注释很简单,并没有明白地告诉我们诗人通过这两个典故表达了对未来充满希望。那对于诗歌最后两句表明心志的诗句,到底该如何理解呢?

我让学生先详细了解两个典故中姜尚和伊尹的故事,然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姜尚和伊尹的成功完全是凭借实力吗?”

学生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分成了两个阵营:一方认为主要凭借实力,所以李白从他们身上找到了自信;一方认为还是要靠运气,可是李白的运气不好,所以李白没有找到自信。

我进一步引导:“同学们的理解非常独到,而且合情合理。按照你们的看法,教材对于诗歌最后两句的注解就不能完全成立。究竟该如何理解诗歌最后两句传达的思想感情呢?”

我提示学生不急于下结论,启发他们进一步去了解李白的生平爱好,对李白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当学生知道李白一生除了“奋起智能,愿为辅弼”,在仕途上有所追求外,他还有一个梦想,就是寻道成仙(这一点是我结合李白相关的诗歌介绍给学生,并得到了他们的理解、认可),再结合李白的性格认真分析,最终大家得出了一致的结论:不管李白是否继续追求仕途,李白都会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未来,所以,注释中“自信必有远大的前程”不一定是指李白将会在仕途上继续充满信心,也可以是指他对自己的人生之路充满自信,追求做官,或者追求成仙,都一样是诗人的梦想;有了这个梦想,诗人就不会自暴自弃,一定会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直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鼓励学生质疑教材,引导学生研读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能力,这对于锻炼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非常必要。

(责编 白聪敏)endprint

猜你喜欢

仕途典故教材内容
整合教材内容,为写作教学提供更多方向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高中历史必修与选修教材内容融通之初探——以选择性必修一的复习课为例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尚可喜墓“篆盖”者仕途年代考
从《红楼梦影》看顾太清对科举仕途的思考
七夕节有什么典故呢
仕途劫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
关于高职院校国学教材内容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