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悟初高衔接
2014-05-13李春秀
李春秀
我一直在高中任教,第一次到乡镇初中支教,对我而言是个难得的机会。2013年5月9日,我们一行8人乘车大约一小时,到达支教点五村中学。
进入支教班级,迎着学生好奇、友善的目光,我忐忑的心情逐渐平静。我上课的内容是七年级数学《9.1.2不等式的性质》。因为课前知道学生已经学习了不等关系,接下来将学习解不等式并应用不等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设定为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难点是第三条基本性质(在不等式两端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为此我打算采用从具体事例分析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类比等式性质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同时教给学生类比、猜想、验证等问题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动手、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的第一环节,我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顾等式的基本性质。结果,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简单地回答“有等号”。我继续启发引导,直到学生完全弄明白这个问题为止。虽然在这里花费了较多时间,但我认为这为学生全情投入下面的学习打消了顾虑,培养了信心。
在第二环节,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三个性质的理解,我设计了4个问题,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三个性质。学生有些拘谨,各自完成任务后不敢和本组同学展开讨论。不过,好在内容简单,学生只要认真观察都可以得出正确结论,而提问的效果也刚好证明了我的猜测。
接下来,我出示了三道思考题:①比较不等式的性质2和性质3,看看它们有什么区别?②比较不等式的性质与等式的性质,它们有什么异同?③不等式性质2和性质3,为什么两边不同乘(或除以)同一个整式而仅仅是一个数?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类比、比较,促成知识“正迁移”,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而且使学生体会到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整体上把握、发展了学生的辩证思维,培养了他们运用已有知识探索新知的意识和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
最后就是尝试练习阶段,我设计了4个小题,由浅入深,让学生自主选择练习题,在最近发展区上发展并展示自己,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自信。
这节课,除了开课时的不尽流畅,后面一直很顺,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显而易见。我一边教学,一边思考初、高中的教、学现状,对二者的差异有了真切的体会:初中数学知识面窄,主要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系统、严谨且难度不高,便于学生理解、记忆,适于知识的提取和使用;高中数学知识面广,且知识呈块状组合,经常是一个知识点刚入门,就跳入了另一个新的知识点,因此,在高中阶段,注意知识内部的小系统和各系统之间的联系成为学生学习的着力点。
但是,就目前初、高中教与学双方而言,都还有一些问题亟需解决:初中课堂教学速度慢,教师通过课堂内、外大量反复的练习及具体的指导,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直至让学生全部掌握,但初中老师将各种题型的解法建立了“思维模式”,如解不等式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等,会让学生慢慢“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解题方式,模仿做题、模仿老师的思维及推理过程,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定势思维,导致大多数学生到了高中以后仍然没有分类、讨论意识,这对他们此后的高中学习非常不利;而高中生每天至少要上8节课,各科教师都要布置课外作业,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的速度大大加快,学生集中进行数学学习和练习的时间大大减少,且一升入高中便触及非常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函数语言、图象语言,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学”的压力陡增,而偏偏在这种情况下,高中教师已经不能再像初中老师那样监督每一个学生的作业和课外练习,并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已掌握知识后再开新课……
初、高中在教与学上的有效衔接,已如箭在弦上。
(责编 白聪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