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的想象空间
2014-05-12刘纪鹏
刘纪鹏
至2014年3月底,新三板挂牌公司达到657家,融资规模38亿元,发展迅猛。在未来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过程中,新三板的定位及作用备受关注。
相比国际惯例,中国的顺序则有些颠倒:首先建立深沪两个主板市场,其后设立中小板、创业板,最后构建和完善三板及四板市场。在此背景下,“新三板”的定位有两种:担当创业板、中小板的“摇篮”,输送合格的上市企业;在新三板内部按照挂牌企业的业绩、规模、行业等再细分为大、中、小市场,朝着综合性市场发展,与沪深市场形成“三足鼎立”的竞争态势。
从新三板的发展现状看,较低的准入门槛使其具备了极大的包容性。
比如,对企业规模无要求。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中,既有类似于湘财证券的大型企业,也有众多中小企业。股本规模3000万以下、净利润500万以下的企业占挂牌企业总数的60%左右,企业平均股东只有约20个。这一特征与美国今天的NASDAQ兼具沃尔玛、微软以及逾千家中小上市企业极为类似;再者,行业领域分布广,已涵盖超过15个行业;且不设硬性财务指标。只要是成立两年的股份公司、有完善的治理结构和主营业务、信息披露规范、有主办券商持续督导,就具备挂牌资格。
还有,交易方式多样化。目前新三板的交易方式仅限于线下协议转让,但随着今年独立的集合竞价系统以及做市商制度的相继推出,以及最小交易单位的下调,未来新三板的交易方式会三种并存,交易将更为活跃。
按这种超常扩张,一方面决定了简单通过建立转板机制并不能实现创业板和中小板的有效对接;另一方面新三板也更适合在其内部划分不同层次,构建内部多层市场,具备自成一体的市场功能,成为中国的NASDAQ。
在新三板自身明确定位,快速发展的同时,首先应尽快打破深沪交易所的垄断。中国的上市资源丰富,但企业若想成功上市,仅有深沪交易所,可谓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今后新三板实力增强,对资本市场竞争格局的形成与强化意义重大。
目前,两大交易所在发展过程中虽看似握有主动,但实则隐患重重。
对于上交所而言,沪大深小但沪弱深强的格局长期存在。沪市本应是中国股市的重要新兴点,但目前不论是市场容量还是交易活跃度,深市表现均优于沪市。
对于深交所而言,一方面其创业板与中小板同质性较强;另一方面虽然创业板目前具有IPO募集优势,新三板难以形成威胁,但新三板未来完全有潜力将创业板的下游垄断,导致创业板失去一定的灵活性,若处理不好两者间关系,新三板势必成为深交所的一大劲敌。
因此,要真正形成资本市场的竞争格局,激发市场活力,建议如下:
上交所方面,对于大型企业,倡议通过分拆上市,建立合理的集团公司、控股公司的治理结构,一大变几小,优化上市结构,让大盘蓝筹股重现青春。
深交所方面,前有上交所堵截,后有新三板追击,笔者建议中小板可并入主板。同时,降低创业板门槛,妥善探讨新三板转板机制。只有这样,深交所才能守住产业链高端,俯视三板,减少阻力。
通过以上措施,沪深交易所与新三板之间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将有利于中国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企业通过自主选择上市场所实现最优发展,中国股市实现来自竞争的繁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