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014-05-12林爱华
林爱华
摘 要:心理健康对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有重要意义,现今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已严重影响他们的成长,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人的体质,还能培养优良的个性品质、坚强的意志、心理耐挫力和良好的情感,调节心理状态,维持心理平衡。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把他们培养成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发展的人。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适应能力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加剧,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中学生越来越感受到巨大的心理压力。教师在抓好德育、智育、体育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把他们培养成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发展的人。体育教师应探索如何根据体育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利用体育教育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一、中学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1.教师应具有较高的心理素养水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在教学中能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的气氛中学习。体育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理论的学习,使自己的教育心理理论水平得到更新和提高。一个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修养、师德修养,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控能力,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与尊重学生。
2.教师要优化课堂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课有其自身的特点,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广泛接触,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把自身的个性特点、心理健康状况、身体素质状况充分暴露出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注意师生交流的时机和过程,创造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背景下,师生之间的积极关系所带来的积极情感、合作支持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气氛,都将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3.教师要因材施教,加强体育教学的针对性
体育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精选教材,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进行教学,多关注那些身体素质差的学生,他们会因多次练习后仍不能达到要求而产生失望的情绪,失去练习的兴趣。体育教师要耐心辅导,不断发现他们的优点、长处,以表扬、鼓励为主,增强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
4.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做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欲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比如,课前先向学生交代下节课的教学内容,让他们有目的地准备徒手操、专门性准备活动和结束部分的整理运动,并让学生在每节课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轮流带操;在游戏或比赛时让学生自己担任裁判工作。总之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
5.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效果的差别显而易见,体育教师应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表扬和肯定学生的优点、长处,解除不良的情绪干扰,积极创造条件,注意和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成功的满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乐于接受他人批评和建议的心理倾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经常分析和检查自己,从而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二、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激趣法
教师要善于运用能激发兴趣的教学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进行的是自己不感兴趣的体育运动,那就很难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因此,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体验到快乐,使他们喜欢上体育课。
2.互动参与法
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尽可能地同学生一起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充分信任体育教师,愿意跟教师进行沟通,这利于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
3.游戏竞赛法
游戏能够满足各年龄阶段学生的需要,游戏的趣味性可以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体育竞赛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形式,学生在比赛中既有竞争,又有合作,还得服从于规则,既体验了成功,又品尝了失败,这样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心理抗压能力。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调整形式,让活动的形式适应不同运动能力学生的心理需要。
4.评价鼓励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的情绪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进行评价。对于学生的微小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不断发现他们的优点、长处,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练习要求要适当,教学内容和形式,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出不同的期望目标,力求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5.温暖法
当学生面对困难不自信时,当学生遭遇挫折情绪低落时,当学生犯了错误却全然不知时,当学生违反游戏与比赛规则时,当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时,教师采取尊重、理解、关怀、鼓励和信任的态度,循循善诱,帮助其明辨是非,正确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这样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力及自我控制能力。
6.心理暗示法
教师要向学生传授有关的心理学知识,并结合练习进行心理训练。培养学生面临某种情况感到信心不足时,进行积极有效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能力,从而逐步消除其不良心理障碍。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师生心理处在动态之中,学生具有个体差异,各个阶段心理状态也各不相同,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况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利用教学艺术,因人因材施教,督促学生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得到真正的健康。
参考文献:
[1]体育保健学编写组.体育保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F.D.沃林斯基.健康社会学[M].孙牧虹,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3]孟绍兰.普通心理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
[4]郝树源.论体质与健康[M].体育学刊,2003(3).
[5]张立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6]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作者单位 浙江省衢州市菁才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