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生活:让学生养成持续锻炼的身体习惯—由学生体质报告引发的思考

2014-05-11曹强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314000

中国学校体育 2014年12期
关键词:体质体育活动

曹强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314000)

健康生活:让学生养成持续锻炼的身体习惯—由学生体质报告引发的思考

曹强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314000)

一、问题由来

从1985年开始的每5年一次的学生体质调研以及2012年对15.05万名青少年、2013年对12.30万名青少年的抽测数据。数据显示,青少年的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根据调查显示,1985—2013年,各学段城乡男女学生平均肺活量水平出现先降后升的趋势,2010年出现上升拐点,然后呈较平稳的上升趋势,尤其以7~12岁年龄段学生上升较为明显;但大学生变化不明显,而且大学生与高中生的差别远低于高中生与初中生的差别[1]。其中,从2010年以后,小、中、高学生体质的各项指标开始回升,呈逐步提高态势。可是大学生除了身体形态呈增长趋势,其他所有指标基本都还是处在仍然下滑的趋势,甚至有的指标还不如初高中学生。从可支配时间、活动场地、运动内容等方面讲,相对来说大学生要比中小学生要自由得多,可是为什么大学生的体质指标却呈下降趋势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状。

二、思考与分析

为什么大学生可支配时间最多,但却体质最弱。为什么中学体质改观了,到大学又下降了呢?从平时对中小学学校体育教学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过程的了解,笔者认为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大家进行思考:

1.体质是什么:学生不理解什么是体质,在思想中没有体质的概念,所以就不会把体质健康作为是自己的事,在学生眼里“体质”是学校的事情,是教师的事情,没有把体质看成是自己健康状况的反映。

体质在教师的眼里就是根据上级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项目的测试任务,在每年十一月底前,交出测试数据后,一年的体质工作也就结束了。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测量学生健康状况和锻炼效果的评价标准,是国家对不同年龄段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基本要求,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人体评价标准。教师要充分运用测试数据所呈现的内涵,来调整自己的教学,给予学生具有个性化的指示或帮助,从而来改善学生的体质状况,促进体质健康发展。

2.锻炼为什么:初、高中学生受中考、评优评先(体质测试成绩决定)及毕业的影响,学校、班主任、家长相对都比较重视,尤其是中考,每分必争,但主动争的大都是班主任与家长,大多数学生往往是考试时重视,考试后放弃,学生锻炼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考试能得高分。考试结束锻炼也就终结了,锻炼是任务,不是爱好,锻炼是受控制的,不是自发的,锻炼是整齐划一的,不是有选择的。

当然锻炼为了取得高分也是理所当然的,但不是唯一的,学生还能从锻炼体会到运动的乐趣,体验到完成目标后的成功感,从而激发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让体育运动融入到生活之中,让运动锻炼成为生活的必备内容之一,而不是课堂作业。

3.为什么总是“跑”:体质测试要测耐久跑,中考也测耐久跑,体育课考核也要测耐久跑,大课间是跑,体育课也是跑,阳光体育活动还是跑,仿佛体育锻炼就是跑,为什么总是跑。跑到学生想到明天有体育课就求最好下雨,学生已经厌倦了枯燥的跑步,厌倦了单调的体育应试课,厌倦了简单的阳光体育活动。

国际上一般采用1000米或800米跑、定时快走或跑以及台阶试验来评定学生的心肺功能,我国还有肺活量来评定学生的肺功能,心肺功能的发展有益于学生的终身健康。但是跑或走及台阶试验则是评定心肺功能相对有效的方法,并不是促进心肺功能发展的最佳方法,提高人体心肺功能的最佳方法是有氧活动,进行有氧活动的方法则有很多,如球类运动、舞蹈、游泳、骑自行车、定向运动等,内容不仅丰富,而且形式活泼、风趣。为此不能只看到树木忘了森林,学校要创造条件来满足学生运动所需的场地与器材,教师要尽可能地丰富锻炼的内容与方法,而不仅仅是测什么、考什么练什么的应试练习。

纵观以上分析,“体质”对师生来说,则是每年需要完成的一项工作,而不是关系到学生个体健康切身利益的头等大事,没有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健康生活的意识,没有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感悟到体育的魅力,没有享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没有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当缺乏外界的管控时,学生也就失去了锻炼的动力,从而造成了大学生体质状况没有得到改善的现状。

三、对策与建议

教育学者郭元祥说:“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高频率、快节奏、大梯度,不利于学生的有序成长和发展”。体质的改变不也是如此吗!体质状况的改善是一个系统、持久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马上解决的,其特点是周期长,见效慢,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有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思想,要有“实干兴邦”的精神,要有慢的意识,要让学生拥有可持续锻炼身体的意识。为此我们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帮助学生建立对自己负责的责任意识:健康为了谁?是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健康第一,生命是唯一的。如果学生只是在机械的程序上完成锻炼任务,却无法去思考为什么去锻炼,就无法为自己的健康负责。

发展青少年儿童的体质,既是青少年儿童自身的义务,更是青少年儿童的权利[2]。为此首先要让教师、家长、学生明白什么是体质?为什么要进行体质测试?这是自身的义务和权利,不是任务,不是应试,不是随便完成的一个测试项目。通过测试能够了解自己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方面的发展状况,根据个性化的身体健康诊断,准确了解自己体质健康状况,从而进行相应的有针对性的适合自身条件的身体锻炼。其次,让学生理解健康的重要性,生命是唯一的,给学生建立健康生活的理念,逐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懂得与认知水平相匹配的健康知识,不断调整自己的生活行为习惯,为自己的幸福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为今后的幸福生活打好扎实的健康基础。

2.拥有绿色评价的理念:所谓“绿色评价”,就是要改变单纯以学业成绩作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方式,更加全面地对学生学业水平状况和各校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引导学校为实现“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而努力。体育教学也要减负,减心理负,减疲劳负,要减单纯为了成绩而不管学生情感体验的负,要减唯追求成绩,而不顾学生个体差异的疲劳负。

在当今社会中,体育中考已经走了一个怪圈,就是“满分”现象,体育中考不考满分就是学生不努力的表现,中考分数一分也不能失,这样的想法违背了人的发展规律,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可能在中考时他(她)得到了满分,但是他(她)为之付出的代价是从此对体育的反感,对体育的恐惧,失去了继续参与体育活动的动力。在提高学生体质的过程中,我们要尊重人的自然成长规律,同时要注重人的个性化发展,为其终身参与体育活动打下扎实的基础。体质是有差异的,体质是受遗传、生活方式、教育程度等多因素影响的,不能用一个衡量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

教师的教育不仅在于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与锻炼中得到知识,提高素质,更要在学习与锻炼过程中对这个世界美好的期待,对人生浪漫的遐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不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产品,尊重学生就要承认和接受他们身心发展的差异,不能强求一致。今天他(她)没有达到优秀,并不代表明天不行,教师要有一个本领,就是在任何情况下,既能督促学生进步,又能保持学生的自尊不受伤害,要给予学生继续学习与锻炼的动力与毅力,让学生保持可持续锻炼的习惯,只要学生有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他们就能始终处在发展和提高的过程中。

绿色评价体现出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不简单地看一两个指标,不静态地衡量一个个学生,而是将学生置于具体的生活环境中去考察学生的发展与变化,考察学生社会适应的状况,考察人际交往的质量,也就是说突破了评价的客观性定律,将人的主体感受纳入评价的范围[3]。体育应该让学生发挥自主自立的意识,在轻松的状态下使身心得到锻炼,这是一种人本主义教育的体现,也是体育教育应回归“以学生为本”的基本要求。我们要摆脱“不问过程、只看结果”的急功近利的思维模式,努力建立一种在正常的、健康的、人性的学习锻炼心理支撑下的体育锻炼模式,使每一个学生的自我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并使个体的人格臻于完善,体育应为每位学生走向成功导航。

3.具有激发动机的方法:不能帮助学生发展锻炼的内在动机,不甚理想的体育活动经历使学生逃离锻炼的愿望更加强烈,学生不喜欢体育课,不喜欢大课间,不喜欢阳光体育活动,不知道为什么锻炼成为体育教育教学的一个难题。创造性地设计“糖衣药丸”式的运动,用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教学内容与活动形式,使学生在喜欢、开心、有趣、新奇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发展基本活动能力、掌握运动技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是新时代体育教学的特征。

一个中国女孩在中国不喜欢长跑,到美国后她开始喜欢长跑了。她说:“在体育课上,老师会把体育课与地理课结合起来——让我们跑3圈,假设我们到了德州,老师会跟随我们研究德州的地理情况;然后再跑两圈假设到了密歇根,再谈密歇根的地形。老师告诉我们跑两圈可以到美国的另一个城市,那当然不是真的,是模拟的。到了这个城市,老师就会告诉我们关于这座城市的情况。为了知道这情况,我们就会跑几圈,再跑几圈时老师还把体育课与生理知识结合起来,有时和历史课结合起来,有时甚至还结合科幻电影等,反正特别好玩!”玩是学生的天性,在玩中学,枯燥的内容也变成了有趣的游戏,从不喜欢到了喜欢,运动的动力被激发了,运动的能力也得到的发展。

教师只是教授运动技能和进行体能锻炼是不够的,还需要让学生学会去重视并享受体育锻炼。为此要创设一些充满乐趣的活动内容,提高基本活动能力,让学生“愿玩”、“乐玩”;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有选择地参与体育活动,掌握一定的体育锻炼方法,让学生“会学”、“善学”;然后让学生融入到体育活动之中,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让学生“学好”、“学精”,为终身参与体育活动打下扎实的基础。

[1]加强目标按理深化教育改革提升基础能力[J].体育教学.2014,8.

[2]马凌,李忠诚.抓住历史机遇,守住保障学生身体健康的底线[J].中国学校体育.2014,1.

[3]杨江丁.以“绿色指标”引领少年儿童健康成长[J].现代教学.2012,7-8.

曹强,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名师名校长工作站导师,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师“领雁工程”讲师团成员。先后荣获浙江省春蚕奖、浙江省教科研先进个人、浙江省优秀教研员、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方法》国家级先进工作者,全国最受群众喜爱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嘉兴市专业技术人才等荣誉。参与了《浙江省学科教学规范》、《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必学内容教师用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课程教科书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投影片》的编制工作。先后有20多篇论文在《中国学校体育》等刊物上发表。

猜你喜欢

体质体育活动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