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2014-05-10李瑞林
【摘 要】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不能再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应结合各专业教学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需要,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改革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145-03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让各专业的学生具备运用计算机知识为其所学专业服务的能力。各专业对高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要求愈来愈高。然而我们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还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忽略了不同专业、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就是不管是对什么专业,什么基础的学生均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缺乏专业特色,不能有效实施因材施教,教学观念和教学内容陈旧老套,无法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在目前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优化课程教学体系,突出专业特色,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知识更好地解决本专业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我们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毕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在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方面起决定性作用,课程开设的质量以及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高低是相辅相成的,这也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下面将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一、高职新生计算机基础现状
根据教育部的规划,从2005年起,全国所有中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但从我院近年来对入学新生的调查分析结果来看,95%以上的学生在中学阶段接触过计算机,但经常接触的仅占10%,80%~90%的学生会上网玩游戏、聊天、下载歌曲、看电影等,会运用计算机文件管理操作的占30%,经常使用Word软件的占80%,但熟练运用其编辑技巧的仅占10%,制作过PPT占10%,使用过Excel对数据进行处理的仅占5%。而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新生占5%。通过上机测试显示,有10%左右的学生不熟悉键盘或对文字录入存在问题。大部分学生对汉字输入方法和技术基本掌握,但汉字录入的速度和准确性均不太理想,对个别标点符号错录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录入速度参差不齐,在被测试者中,最快的每分钟60多汉字,最慢的每分钟几个汉字。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欠佳,80%左右的学生在入学后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表现出对理论知识严重不熟悉,对计算机应用的掌握仅仅停留在上网聊天、玩网络游戏、看电影、浏览网页、听歌等应用上,更主要的问题是大部分学生没有认识到自己所熟悉的这点计算机知识并不能支撑后续课程的学习乃至今后学习、工作、生活的需要,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的重要性明显认识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重复性,我们也认为应该减少这些重复,但基于高校持续的扩招,各地区的高中生及三校生纷纷涌进校园,因受地域、经济和中学老师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及师资、环境设备、观念等方面的影响,高职新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存在较大差异,而且这种差异还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同时,大部分新生虽然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但计算机基础应用水平普遍不高,所掌握的基础知识仍然未达到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和要求,仍不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可见,在高职院校中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还是必须的,关键是我们要适时调整其课程体系和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优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必须优先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中没有正视学生的基础差异
由于授课班级中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如果教师上课时没有顾及学生基础差异因素,学生的知识基础仅由教师的主观认定,就会给相当一部分学生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感觉,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对计算机学习的求知欲望和兴趣,结果是老师自我感觉课堂讲得满堂彩,但课下却有部分学生上课思想开小差、个别睡大觉、玩手机等不协调的现象。教师觉得自己的劳动没有得到学生的尊重和回报,学生也觉得教师讲授没有顾及自己的感受,与自己的愿望相距甚远。如果在我们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没有正视这一问题,也就是没有解决此问题的方法和对策,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就不能很好地把握教学的进度和难点,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极大的困扰,就会给教学造成极不理想的两极分化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陈旧且与实际需要相脱节,未能与所学专业很好地结合
在原来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陈旧老套,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加上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各行各业都与计算机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然而学院部分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对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认识不足,加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师也缺乏对学生所学专业的了解,双方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了解,更谈不上双方的合作和支持,结果是各专业对计算机应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开设的教学课时不足,授课教师也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授学生必须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不能使学生具备运用计算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导致了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不能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结合,学生只能简单地认识计算机知识,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专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的目标定位不明确,缺少能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教材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的教学内容大都是参照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编写的,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的目的只为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由于课程教学的评价目标定位不明确,没能从“知识目标”向“能力目标”转变,也就是没有深刻认识高职院校的生源状况及其培养目标,顺应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潮流,不但不利于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甚至影响到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力的培养。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各专业领域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因此教学上应该以实践操作为主,知识传授为辅。由于高职院校教师受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很深,知识传授型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但已经不符合职业教育的要求,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能力也不适应这一教学模式。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已经与各行各业融为一体,拥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和赖以生存的基础,能把计算机知识与专业知识结合在一起的人才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生产企业第一线培养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很强动手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市场需要。为此,我们应该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明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以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和教学策略的调整
(一)教学策略的调整
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很多专业都与计算机有着紧密的联系,迫使学生必须先学好计算机基础知识,才能进一步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例如:文科类专业对文字的编辑、排版的能力要求较高;产品或广告设计类专业要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客户,必须熟练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工具软件等,其它专业几乎无一例外都对计算机知识有所侧重,但鉴于高职院校入学新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我们采取“学生自主分层,然后教师实施差异教学”的教学策略,既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望,也方便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真正实施因材施教,严格要求。故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对学生实施分层指导,首先让学生通过网络在线辅助测试系统,让学生摸清各自的实际情况、优势、弱势及层次定位等,然后参考选修课的运作模式,通过网络在线选课系统,并根据自己的基础知识、个性及喜好的需要及相关要求,自主选择相关教师在某一时间段内开设的相关模块的教学内容。这样就把原来具有多层次学生的班级变成为单一层次的学生班级,实现了课程的“自主式”按个性化要求对授课班级的分层。我们根据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掌握的程度分为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其中初级班和中级班的课程为公共必修的内容,高级班的课程为公共选修的内容。
表1
基础层次 学习内容 考核方法
初级班(公共必修) 1、输入法练习;2、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3、office基础操作;4、数据库基础;5、网络基础知识。 等级考试
中级班(公共必修) 1、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2、数制转换与编码知识;3、office高级应用;4、数据库基础;5、网络原理及应用;6、常用电脑工具软件的使用。 资格认证技能比赛
高级班(公共选修) 1、数制转换与编码基础知识;2、操作系统的功能、作用及电脑的安装与维护;3、office高级操作;4、Access数据库开发管理;5、局域网的组建及应用;6、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 资格认证技能比赛
由于改变了传统的“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不会出现基础好的学生没有兴趣学甚至逃学、基础差的学生没有信心学并想放弃学习、而基础一般的学生能力提不高这种顾此失彼的局面。毕竟这种教学策略顾及学生基础差异的存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但得到充分的调动,关键是学生的学习激情被点燃,教学才能相辅相成,才能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课程体系的调整
目前我院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均按同一标准同一要求实施,没有根据各专业的特点进行个性化设置。为此,我们必须根据不同专业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要求特点,重新设置对应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使其发挥应有的、更大的作用,以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能把专业知识与计算机知识结合起来灵活运用的学生,方显我们的办学特色。为达到这一目标和要求,应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及知识结构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课程体系的设置要参照学生专业情况,设置对应的专业模块课程,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进行选修。例如,对于电力、自动化、机电、建筑类专业可以选修 CAD 设计;对于电力自动化、电子、机电、测量类专业可以选修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数制的转换与编码等;对于建筑装饰、工业设计类等专业选修Photoshop、Flash等。同时根据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喜爱和为专业服务的需要,我们开设了A班和B班。其中A班为公共选修的内容,B班为专业选修的内容。
表2
专业层次 学习内容 考核方法
A班(公共选修) 1、数据库技术;2、程序设计(VB或VC等);3、网页制作技术4、动态网页及Web编程;5、多媒体制作技术;6、CAI;7、计算机软硬件维护;8、网络操作系统;9、流行软件介绍;10、电子商务。 资格认证技能比赛
B班(专业选修) 1、CAD(建筑、电子、机械);、2、财务电算化;3、信息管理系统;4、广告制作;5、PLC编程软件;6、单片机原理;7、3D MARKS;8、CORELDRAW。 资格认证技能比赛
由于针对不同基础、不同爱好、不同专业的学生采取分层、分模块选修的办法,使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活动得以很好地开展。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方法和动手能力影响巨大,在今后的教学工作当中,我们及时响应时代的迫切愿望,根据各专业不同时期对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要求,适时设置对应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使其发挥应有的、更大的作用。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心,而且也是连接社会经济与教育的纽带。优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不但使我们的教学对象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能满足我们的教学对象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需要。我们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应着眼未来,办出特色、创建一流。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要实现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必须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出自身存在的根本问题,不断总结自身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学习同行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又要面向未来,应调整新形势下对不同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的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优化课程结构,充实教学内容,增强学生走向社会的自信心及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燕梅.高职高专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探讨[J].信息技术教育,2007(8)
[2]周燕霞.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体系设计的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0(6)
[3]拓守恒.“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分专业分层次教学研究[J].计算机时代,2010(10)
[4]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李瑞林(1964— ),男,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教学及应用。
(责编 丁 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