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激励性语言开启高中生学习英语之门
2014-05-10程晓红
程晓红
摘 要: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激励性语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对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运用激励性语言促进英语教学的做法进行探索。
关键词:高中英语;激励性语言;学习积极性;有效教学
高中教师都认为,中小学学生喜欢让教师表扬,高中学生已经成熟,“你真棒”的语言会令他们无所适从。因此,多数教师认为激励性语言在高中教学中没有意义。其实不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激励性语言的运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及心理状态。因此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激励性语言的运用不容忽视。本文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谈谈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使用激励性语言培养学生乐学的意识,进而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一、改变观念,运用激励性语言不动摇
众多高中教师认为对高中生使用激励性语言效果不明显,在教学过程中只关注知识的讲授,很少在意激励性语言的运用,以为忽略了教学过程中激励性语言的运用也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而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运用激励性语言,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创建有效课堂。
由此,高中教师应改变观念,在教学中坚持使用激励性语言不动摇,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习的信心。以必修教材第一册第三单元Looking good,feeling good为例,教学时,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些引导性问题,如,Can you tell me how a person can both look good and feel good?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会很自由,没有什么条件限制,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不拘一格、各抒己见。对于学生的口语表达、想法和看法,教师适时、巧妙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Wonderful等加强对学生的鼓励,学生会更积极地投入到思考和交流中,会说出更多自己的见解。
二、把握时机,运用激励性语言不吝啬
新课程改革提倡激励教育。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任何一个回答、任何一个活动、任何一个进步都及时竖起大拇指,给予掌声、激励性的语言,如,Good,Great等更是频频使用。其实,这也走向另一个极端,出现了表扬过度、表扬浪费的不良现象。为此,把握时机,适时、适度地给予表扬和激励,发挥激励性语言的作用到最大化,对学生真正起到激励作用,促其乐学。
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启发激励是最佳选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难免不遇到困难,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模棱两可、举棋不定时,教师启发性的点拨、鼓励性的眼神、激励性的言语等都可以让学生思路开阔,积极参与、勇于思考和回答。仍以高一教材第三单元为例,师生先就一个人的外表美和内在美等自由交谈后,继而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交流,如,Can you give us some suggestions to stay healthy?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似乎有点棘手,开始时很可能会出现冷场现象,学生不知如何作答,可能会面面相觑、默不作声。此时,教师的引导和启发非常关键,不妨给出一例,以抛砖引玉:Dont eat junk food.这个例子起示范作用,于是,学生会积极回答,如,不开夜车、多休息、健康饮食、不看太多电视、不迷恋网络、从事体育锻炼时注意安全、不暴饮暴食等。显然,学生的思路已经打开,思维的翅膀已经放飞。但大部分学生的回答可能不够全面,甚至出现这样那样的语法、句法等的错误,这时教师则可以用升调重复学生不足的地方,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待学生多思考一会,之后,如果还不能完整、正确表达时,运用激励性语言尤显重要,如,“Dont be nervous”“You have done better.”如此的启发和激励,可以加强学生学英语的自信心,减少对英语的畏惧感。
三、明确对象、把握原则,运用激励性语言不盲目
一般情况下,教师更多关注的是优生,课堂教学、小组合作的焦点是优生,课堂是优生的展示舞台,因此,鼓励性的语言、掌声和花环等是优生的专利,而忽略了学困生更需要教师的关注、激励和同伴的掌声,他们更需要学习的动力和信心。因此,教师在运用激励性原则时,要兼顾全体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在表扬优生的同时,也关注对后进生的鼓励,You made good progress. Keep on.如此激励性的简单话语,对他们犹如注入了兴奋剂,激发其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对学生进行鼓励、鼓舞,让其建立学习的信心,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在教学中合理运用激励性语言和激励性机制,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助于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彭跃萍.浅谈激励性语言在英语教学中的实施[J].时代教育,2012(09).
[2]牙煜尧.英语课堂教学激励性语言运用微探[J].中学生英语,2013(01).
(作者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盱眙中学)
编辑 郭晓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