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镜上的“五铢”纹
2014-05-10王纲怀
王纲怀
《汉书·武帝纪》载:“(元狩五年)罢半两钱,行五铢钱。”《汉书·食货志》载:“自孝武元狩五年三官初铸五铢钱,至平帝元始中,成钱二百八十亿万馀云。”高汉铭《简明古钱辞典》解释称:“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废半两钱始造五铢;因于元狩五年诏令各郡国铸行,故通称‘郡国五铢或‘元狩五铢。钱面篆书‘五铢二字,重如其文。‘五铢钱系由此确立,自汉而下历经魏晋六朝直至唐武德四年更行‘开元通宝,五铢钱流通达739年,系我国钱币史上铸行最久、最为成功的长寿钱。”
据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五铢钱是中国历史上用得最久最成功的钱币。史家说它轻重适宜,一点也不错。中国自进入货币经济后,使用过的钱币非常多,大小不等。重的如齐刀在40公分以上,轻的如汉的荚钱,还不到1公分。所以元狩五年以前的几百年间,对于钱币的重量,是一个摸索时代;自从元狩五年采用五铢钱以后,不但这五铢钱本身在700多年间是中国主要的货币,就是在唐武德四年废止五铢以后,新钱的大小轻重仍是以五铢钱为标准,离开这标准就失败。这种标准,不但适用于中国,而且适用于外国。希腊古代货币德拉克马虽然各地微有不同,但是通行的是4公分许。罗马的银币单位德纳留斯重约4公分,中国的标准五铢正是4公分重。五铢钱不但大小轻重适中,而且是一种先进的形制,特别是外郭的采用。外郭同文字一样高低,这就可以保护钱文,使得不容易磨损。”
汉五铢钱有着举世公认的知名度,因其流行时间长达七个半世纪,故其存世量较大。在许多的东汉镜中,都能见到五铢钱的踪影。经过收集,本文统计了9面反映“五铢”钱币的铜镜实例,详见附表。
这9面铜镜反映出一些信息:
年代特点 由表可知,9面铜镜的问世年代皆在东汉,而且分为7类主纹。说明汉代文化既连续又不同:西汉镜多“形而上”(偏精神层面),东汉镜多“形而下”(靠物质层面)。东汉镜铭常有“家有五马千头羊”等关于财富的内容,亦说明在东汉镜上常见钱纹的不足为奇。
钱纹位置 图1至图7的“五铢”纹皆出现在主纹位置,其镜体尺寸亦小,常在汉尺4寸以下。图8与图9的“五铢”纹皆布局在边缘位置,其镜体尺寸亦大,可见汉尺7寸、8寸。
铭文内容 图4镜系罕见的有铭单虎单五铢纹镜,其铭:“延寿万年,明如日月,大吉。”“明如日月”铭既说镜亦喻人是为福,主纹“单虎戏五铢”是为禄,“延寿万年”铭是为寿。此镜可谓“福、禄、寿”齐全的东汉版本。
文化传承 汉镜上饰五铢纹的这种财富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多有传承,到了唐代就成为唐镜上的“开元通宝”(参见一镜4钱的《千镜堂》图267),到了金代就成为金镜上的“大定通宝”(参见一镜5钱的《尊古斋古镜集景》图39)。
链接:东汉“永平七年”镜值多少钱
1937年7月《考古杂志》第27卷第11号,介绍了一面直径为13.3厘米的东汉纪年镜(现藏美国纽约),梅原末治《汉三国六朝纪年镜图说》图版第四即为该器。此镜之云雷纹间有铭:“永平七年正月作,公孙家作竟。”格外重要的是在钮座处另饰“竟直三百”之文,其意应是:此镜价值三百个五铢钱。
永平七年(64年)是东汉明帝刘庄在位的第七年。永平年间,国家太平、社会安定、物价平稳,其总体的经济形势堪比西汉文景之治。《后汉书·明帝纪》:“(永平十二年)是岁,天下安平,人无傜役,岁比登稔,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牛羊被野。”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第177页载:“(永平)五年(62年)粟价每石只要二十钱。”《汉书·货殖传》颜师古引孟康曰:“百二十斤为石。”查《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第447页可知,东汉1斤约合今天之220克。今天的粟价约为每公斤5元人民币,我们可以通过永平五年时“粟”的费用,来计算此镜在今天的价格水平。
1 此镜折成汉粟:(300÷20)×120=1800汉斤
2 此镜折成今粟:1800×0.22=396千克
3 此镜折成今价:396×5=1980元人民币
由此可知,此镜之价格相当于今天的最低月工资,应非常人所能使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