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铸辉煌 守望相助创未来
2014-05-10张晶张博洋
张晶+张博洋
自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30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新中国成立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在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光辉照耀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勤劳、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用辛勤的汗水谱写了历史的新篇章。全区经济社会取得显著成绩,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迈进。
一、辉煌的成就
(一)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2013年,内蒙古生产总值达到16832.38亿元,比1984年增长30.1倍,年均增长12.6%,快于同期全国2.7个百分点;人均GDP达到10900美元,居全国第5位,比1984年增长23.7倍,年均增长11.7%;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2658.42亿元,比1984年增长313倍,年均增长21.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520.72亿元,比1985年增长295倍,年均增长22.5%。
(二)农牧业生产不断跃上新台阶,农村牧区经济全面发展
30年来,内蒙古的农产品供应不仅满足了自己,而且还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和主要的绿色畜产品供应和加工基地。粮食产量由1984年的594.4万吨增加到2013年的2773万吨,进入全国前10位,增长3.7倍;油料产量由60万吨增加到158.14万吨,增长1.6倍。羊肉、乳、绒毛产量处于全国领先位置。
(三)工业化取得实质性进展,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壮大
2013年,内蒙古工业增加值达到7944.4亿元,比1984年增长50.2倍,工业占GDP的比重由30.5%提高47.2%,工业对GDP的贡献率高达60%以上。工业中传统产业改造取得成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能源、冶金、化工、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增加值占全区工业的90%以上,成为支撑全区工业生产的主要力量。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等一批现代煤炭加工转化和综合利用项目建成。2013年,全区电力装机达到8446万千瓦,风电装机容量1819万千瓦,居全国第1位。
(四)城乡消费品市场日益繁荣活跃,新型商业业态层出不穷
2013年,内蒙古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075.2亿元,比1984年增长73.3倍,年均增长16%。分地区看,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461.3亿元,比1984年增长89.7倍,年均增长16.8%;乡村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13.9亿元,比1984年增长31.1倍,年均增长12.7%。各种集休闲、娱乐、购物为一体的大型连锁超市、仓储式商场、专卖店、电子商务等新型商业业态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
(五)对外开放贸易不断扩大,招商引资增势强劲
30年来,内蒙古对外经济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口岸开放格局。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984年的1.09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119.93亿美元,增长109倍,其中外贸出口由0.79亿美元增加到40.95亿美元,增长50.8倍。2013年,全区外商直接投资达46.45亿美元,比1984增长2608倍;内蒙古引进国内(区外)资金到位4400亿元。
(六)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30年来,内蒙古通过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2013年,内蒙古30条出区高等级公路全部打通,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4080公里,公路线路里程达到16万多公里,铁路运营总里程达到1.1万公里,居全国首位,机场总数达到18个。2013年,内蒙古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和客运量分别达到20.43亿吨和2.95亿人,分别比1984年增长19.1倍和3.7倍。邮电通信业迅速发展起来,2013年,内蒙古邮电业务总量达到288.15亿元,电话普及率(包括固定和移动电话)达到123.21部/百人,年末全区互联网络用户1832.23万户。2013年,全区实现旅游总收入1403.46亿元,比2000年增长31.9倍。旅游业正逐步成为全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七)生态环境保护得到加强,资源节约利用水平提高
全区各地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使全区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呈现新面貌,发展环境和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工业污染治理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乱占土地得到有效遏制,城市防治污染投入不断加大。生态环境实现了“整体恶化趋势趋缓、局部地区明显改善”的重大转变,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0%,草原平均植被盖度达到44.1%,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
(八)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保障改善民生力度加大
内蒙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4年的549元增加到2013年的25497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7.9%;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368元增加到8596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6.5%,内蒙古的城乡居民收入在全国各省区市中分别居第10位和第15位。特别是进入“十二五”时期以来,随着全区大力推进富民强区、富民优先战略以来,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连续3年增长速度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个百分点,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与农牧民人均收入之比由2010年的1:3.2缩小到2013年的1:2.97。内蒙古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由1984年的449元增加到2013年的19249元,年均增长13.8%;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985年的325元增加到2013年的7268元,年均增长11.7%。全区就业人员由1985年的856.6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1363.8万人。截至2013年底,全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达780.3万人,比建立初期的2001年增加489.7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达到986.2万人,比建立初期的2001年增加806.6万人。内蒙古的城乡低保、农村牧区“五保”、城镇“三无”人员和孤儿补助标准位居全国前列。
(九)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30年来,内蒙古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各项社会事业实现长足发展。2013年全区共有普通高等学校49所,比1984年增加34所;年末高等学校在校学生达到39.92万人,比1984年增长15倍,其中,少数民族在校学生10.73万人,少数民族在校学生中有蒙古族9.32万人,分别增长14.6倍和14.5倍;内蒙古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160人,比1984年增长11.8倍。1985—2013年专利授权量达到2.5万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达到79家和86家。2013年,全区拥有文化馆103座,公共图书馆114座,博物馆67座,档案馆146座,全区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8.3%,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7.6%,分别比1984年提高14.3个百分点和35.6个百分点。2013年,全区共有卫生机构23264个,比1984年增加18553个;医疗卫生单位拥有病床12.02万张,比1984年增长1.3倍;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4.81万人,比1984年增加6.29万人;每万人拥有病床数达48张,每万人拥有的医生数达到 25人,分别比1984年增加23张和7人。
二、守望相助,努力开创内蒙古美好未来
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内蒙古视察时强调,希望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并对内蒙古发展提出了“四个着力”的重点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是我们做好工作的根本指针,也是对我们的有力鞭策。为此,我们需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尽快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
(一)进一步落实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政策,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的扶植力度
内蒙古是我国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集聚区域人民的生活还比较困难,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三农三牧”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国家在内蒙古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必须要有新的举措、新的思路,这就是少取多予,藏富于民。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今后内蒙古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要认真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以“五大基地”建设为重点,必须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构建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不断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长期发展后劲。
(三)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搞好政策措施的落实到位
内蒙古要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强化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努力建设美丽内蒙古,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各族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内蒙古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让农牧民过上好日子,做好民生基础工作,打好扶贫攻坚战,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大局,让各族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更加注重民生改善和社会管理,明确民生为重的工作导向,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到应有位置,顺应人民的期待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必将对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和边疆长治久安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展望未来,内蒙古各族人民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守望相助,团结奋斗,不断开创内蒙古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努力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
(作者单位:1.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2.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
责任编辑:张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