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利益共同体:技术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机制探析

2014-05-10史铭之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1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机制

摘 要 校企利益共同体是实现技术本科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的创新形式。技术本科校企利益共同体的运行机制包括:共同的愿景、文化的共融、资源的互补、利益的共赢以及制度的保障。校企利益共同体的实现路径包括:校企共建二级学院组织机制、建设同工同酬的技术应用型师资队伍、开发企业需求导向的技术教育课程体系、校企共同创建实践教学基地、产学研战略联盟推进技术创新。

关键词 校企利益共同体;技术本科;校企合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1-0022-05

收稿日期:2013-11-25

作者简介:史铭之(1980- ),女,山东青岛人,上海电机学院高等技术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高等技术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技术本科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机制研究:利益相关者的视角》(B10029150);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项目《行业企业参与技术本科人才培养机制研究》(sdj10018),主持人:史铭之。

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本科院校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推动和支持。校企深度合作,有利于实现技术本科教育资源的保值增值,有利于满足高层次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需求,也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彰显和竞争力的提升。然而,现有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和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校企共赢的局面始终难以实现。有研究显示,“影响校企合作的主要因素”前五位分别是:缺乏落实相关政策的具体措施;企业难以承担学生顶岗实习的安全风险;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达不到企业用人要求;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贡献缺乏社会认可;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付出得不到经济补偿[1]。这些因素体现出企业在社会责任与自身利益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校企合作机制的不完善。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成效。因此,如何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建立起利益共赢的校企深度合作机制,成为技术本科院校办学过程中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校企利益共同体:技术本科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的表现形式

美国学者科尔顿(R.M.Colton)和安戴尔(G.Undell)在论述美国大学与产业的关系时曾这样阐释:在大学与产业关系的最初阶段,二者是各自分开的独立系统;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学和产业两个系统之间有了一些单方面的、偶然的联系,即初步合作;随着外部环境的进一步变化,大学和产业之间逐渐有了一些双向交流互动的合作计划,两者的合作关系更加密切;到最后,大学和产业之间形成了一种更加成熟的、部分职能重合的、深度合作关系[2]。由此可见,校企合作是一个由初浅到成熟、由松散到紧密的过程,浅层合作是由学校主导、靠感情联络为主的形式合作;中层合作是院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建立横向联合体,形成多元投资主体的合作;深层合作是学校与企业互相渗透,形成利益共享关系的合作[3]。校企利益共同体,无疑是校企深层合作的表现形式。

“共同体”(community)是一个社会学概念,表示人类群体生活的一种基本类型。共同体的概念最初来源于德国社会学家裴迪南·滕尼斯的著作《共同体与社会》。滕尼斯认为,与一般的、松散的社会组织相比,共同体的人际结合具有自己的特性:共同体是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其是积极的、现实的、有机的生命;使人拥有一切亲密的、秘密的、单纯的公共生活,使人休戚与共,同甘共苦,相互赋有责任,相互占有和享受共同财产;其是人的一种真心的结合,在共同体里,尽管有着种种分离,但其显要的关系是结合[4]。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校企利益共同体是学校和企业为实现共同目标和利益而共同建立的一种实体联盟。通过合作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技术开发、教育培训等活动,共同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职能。具体到技术本科院校的校企利益共同体,是指具有相同或相互认同的价值观念、目标和利益关系的技术本科院校和行业企业,以校企双方利益为基础、按照一定方式结成的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兼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职能的有机整体。在技术本科院校校企利益共同体的关系中,校企双方是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相互依赖又彼此制约的利益结合体。因此,技术本科院校与企业双方的利益具有兼容性和统一性。这也进一步决定了双方目标的一致性:学校和企业的获利是不以牺牲对方利益为代价的,而是需要校企双方通过共同体放大或相互输送利益,从而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二、技术本科院校校企利益共同体的运行机制

(一)共同愿景:校企利益共同体生成的前提

作为一种高水平、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校企利益共同体的共同愿景将成员之间紧密联系在一起,确保校企利益共同体的建立、运行和成果产出。校企利益共同体的愿景是校企双方成员共同勾画出的、组织未来发展的远大理想和宏伟蓝图,是建立在组织及其成员目标、责任和使命感一致基础上的共同愿望或理想,被校企双方所共同接受和认同。

校企双方的共同愿景并非自然的生成,而是一个由冲突走向融合的过程。因为技术本科院校与行业企业从建立之日起便有着不同的价值诉求:企业的价值诉求侧重于“现在”,追求生产效率提高和利润增加;学校的价值诉求则面向于“未来”,追求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然而,正如社会学家齐美尔所指出的,一定程度上的不一致,内部分歧和外部争论,恰恰与最终将群体联结在一起的因素有着有机的联系[5]。校企价值冲突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共同愿景难以实现,恰恰相反,冲突为校企合作从浅层次向深层次过渡提供了突破口。因为冲突必然会推动校企双方的自我调整,并在博弈过程中达成以战略协同为特征的共同愿景。基于战略协同关系,校企双方在确立自身定位与职能时,会充分考虑合作对象的发展战略、目标和使命,并进行自我调整和互动整合,最终形成校企共同愿景,并推动利益共同体的生成。

技术本科院校校企利益共同体是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为途径,以提高各自的竞争力为目的的合作实体。具体而言,立足于我国当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技术本科院校和企业以制造业强国建设作为自身的责任与使命,共同致力于培养高层次技术型人才、开发高新技术应用项目成果,并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一共同愿景使企业和技术本科院校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成为校企利益共同体生成的前提。

(二)文化共融:校企利益共同体发展的基础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群体意识,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灵魂,对企业具有无形的约束作用。技术本科院校的文化则是学校所具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其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的群体文化。概而言之,企业文化是一种生产文化和商业文化,而技术本科院校的文化则是一种教育文化和校园文化。虽然企业文化和技术本科院校文化属于不同类型,并存在较大差异,但二者在人才价值的延展性方面却存在着共性与结合,因为技术本科院校培养的技术型人才恰恰是未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中坚力量。这种人才价值的延展性使得校企文化的互动与共融成为可能。

所谓校企文化共融,是指将企业与技术本科院校的文化进行有效整合,在校企利益共同体层面形成集体文化。集体文化只有得到利益共同体全体成员的认同,才能产生积极的协同效应,促进利益共同体的进步与发展。技术本科院校校企利益共同体的文化共融是以企业文化为主导,技术本科院校文化为主体,以文化理念的融合和文化行动的融合为路径,以文化活动为载体表现出来的集体文化。这种校企文化的互动与共融,以及由此形成的集体文化,有利于增强校企双方的凝聚力和可持续发展力,是校企利益共同体发展的基础。

(三)资源互补:校企利益共同体存在的条件

所谓资源互补,是指一方的优势资源为另一方所共享和使用。具体而言,技术本科院校校企利益共同体的资源互补,是指校企双方建立起人才、信息、资金、设备、场地等资源共同使用、互相补充的关系。资源互补是校企利益共同体存在的重要条件。校企利益共同体的深度合作过程,是双方优势资源交换的过程,也是双方在付出资源的同时利用对方资源的过程。

技术本科院校与企业的资源互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生产资源的共享。如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作为校企合作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参与学校专业设置、课程开发等人才培养活动;利用企业生产车间、实验设备作为技术本科院校的实习实训场所;企业的技术研发成果作为技术本科院校的教学内容等。二是技术本科院校教育资源的共用。如技术本科院校师资为企业提供专业理论指导和管理咨询;学校的教师、教室、实验室等教学资源便利企业员工培训;学校的图书馆、科研成果作为企业的信息资源等[6]。校企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使双方获得了更大的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保证了校企双方利益的最大化。

(四)利益共赢:校企利益共同体运行的动力

利益共享是校企利益共同体得以建立与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是校企利益共同体有效运行的根本动力。校企关系的根本是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通过对人的培养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大资源[7]。在校企利益共同体的运行过程中,校企双方代表着教育和经济两个不同的利益体。企业是经济利益的主体,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企业考虑的是短期利益最大化;技术本科院校是教育利益的主体,注重的是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长期社会效益的发挥。企业的短期经济功能与技术本科院校的长期教育功能诉求的差异决定了其行为方式的差异。因此,只有明确两者的利益需求,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才能真正为校企利益共同体的有效运行增加动力。

在校企利益共同体中,技术本科院校的利益诉求主要表现为:一是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准确把握市场脉搏,通过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更加合理地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行业企业发展需求。二是通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使学生参与企业真实的生产实践活动,了解技术实践的先进性和复杂性特征,从而更好地将技术理论知识转化为技术实践能力。三是促进技术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具有企业背景的专业教师不仅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能把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以及技术改进等方面的新情况与学生所学的内容紧密、及时地结合起来,更好地促进技术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

与技术本科院校相比,企业的利益诉求则表现为:首先,企业需要大批高素质技术型人才,校企深度合作有利于技术本科院校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其次,利用学校资源对企业职工进行继续教育,从而有效提升在岗员工的技术水平,节约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成本。再次,借助技术本科院校的信息与技术服务,更好地开展新产品的研发和新技术的引进,提高企业的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五)规范制度:校企利益共同体完善的保障

完善的制度规范是校企利益共同体的必要保障,而制度规范的完善需要政府、校企双方和行业协会的共同参与。

首先,从政府的角度,建立和完善各项法律制度是校企利益共同体有效运行的制度保障。政府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对校企利益共同体的性质和地位作出政策性规定,明确双方职责、权利和义务,推动校企利益共同体向更高水平和更深层次迈进。

其次,从校企双方角度,建立校企合作委员会是校企利益共同体有效运行的组织保障。校企合作委员会由企业的技术专家、管理人员和技术本科院校专业教师、教育专家等共同组成,负责校企合作相关事务的协调,加强对校企利益共同体的规划和指导,与此同时,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促进校企利益共同体运行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

最后,从行业协会角度,建立校企合作评估制度是校企利益共同体有效运行的监控机制。制定科学标准,可以对校企合作的进展与成效进行全面评估,及时发现和反馈合作过程中存在的疏漏和问题,并予以改进,从而推动校企利益共同体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技术本科院校校企利益共同体的实现路径

(一)校企共建二级学院组织机制

共建二级学院是校企利益共同体的重要载体,也是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通过校企共建二级学院把技术本科院校和企业紧密联系起来。企业可以直接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为技术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资源支持;技术本科院校为企业提供人才、技术服务、职工培训等技术和人力支持,促进校企共同发展。

校企共建二级学院的具体实践过程是由企业负责人和技术本科院校负责人共同担任二级学院院长,明确学校和企业负责人的责任与权利关系,从运行机制上保证校企主体与主导关系,有利于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责任感。同时,制定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完善校企合作相关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切实推进校企合作的实施,将校企合作的各项成果具体化和显性化。

(二)建设同工同酬的技术应用型师资队伍

校企利益共同体为企业技术人员与技术本科院校教师搭建了互动交流的平台。通过共同实施教学,共同攻克企业技术难题,有助于学校的智力资源优势与企业的工程项目实践进行交融,促进学校教师成长与企业技术发展。

在校企利益共同体框架内,学校实施专业教师企业挂职制度和企业兼职教师同工同酬制度。一方面,学校积极引进企业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与学校师资合作进行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和课堂教学等工作;另一方面,学校派遣学科带头人或学术研究骨干深入企业一线,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科研团队,直接开展生产一线的技术应用研究。通过校企优质师资的共享,既强化了技术本科院校的师资队伍,解决了学校实践教师紧缺的问题;又使企业得到学校的智力支持,减少了人力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三)开发企业需求导向的课程体系

基于校企利益共同体的技术型人才培养,最终要落实到课程体系的开发、构建与实施上。为此,学校要聘请企业科技专家进入二级学院学科专业发展委员会,与学院教师共同制订学科专业定位规划,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在此基础上,学校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双方共同进行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在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技术本科院校需要打破过去以“知识掌握”为主的传统课程体系,根据技术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对行业需求、岗位描述、能力描述及专业核心技术的分析,构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每个模块均有特定的应用领域或对象,具备核心技术特征,辅之对应的项目综合训练。这种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更加及时地获取科技发展前沿动态,拓展专业视野,更好地满足企业人才需求。

(四)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是校企利益共同体实现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要保证实践教学的先进性和与技术发展的同步性,需要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单靠技术本科院校的力量往往难以完成。而且,学校自行建设的实践教学基地很可能与实际工作部门的职业环境存在差异,从而造成与社会生产实践需要的脱节。这就需要技术本科院校充分利用校企利益共同体的资源优势,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包括“校外基地教学化”和“校内基地生产化”两个方面。企业层面的“校外基地教学化”,是指企业将生产车间改造成教学车间,引入教学元素,分别设立生产区与教学区,兼顾生产与教学要求,满足学生到企业生产实践教学环境的要求。学校层面的“校内基地生产化”,是指学校对校内实践教学场所进行改造,根据企业的流程、标准、布局和文化设计,将生产元素融入校内实践基地。通过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既建立教学基地,又成为就业基地;不仅承担教学计划规定的实践性教学任务,而且是学生进行暑期实习、社会实践等的重要场所。在满足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需要的同时,也在企业和学生之间搭建了沟通的桥梁,为学生未来就业创设了良好的平台和条件。

(五)产学研战略联盟推进技术创新

技术本科院校与企业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通过联合开展科研攻关,有效促进了技术应用研究与成果孵化。校企合作科研攻关的形式包括校企共建实验室、校企共建技术研发中心等。

校企共建实验室是由企业和技术本科共同承担实验室建设的一种运作模式。企业提供资金或设备支持实验室建设,或以项目委托的形式支持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实验室则通过科研成果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通过共建实验室,不仅可以使技术本科院校获得经费支持,而且可以使学校的科研内容与方向更加贴合市场需求。一方面,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和经济效益的实现;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企业持续获得研发所需的技术和知识,加快企业技术创新速度,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校企共建技术研发中心,是指技术本科院校和企业共同组成科研团队,搭建研究平台,就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瓶颈进行重点技术攻关。企业为研发中心提供资金、设备和技术人员,而技术本科院校则提供相应的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源支持。通过合作研发,既为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持,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又提升了技术本科院校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同时,通过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可以为教育教学提供鲜活的实践案例,真正实现技术本科院校和企业的共赢。

(本文受到上海电机学院重点建设学科“职业技术教育学”项目资助,编号:12XKJ03)

参考文献

[1]余祖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4):5-11.

[2]R. M. Colton, G. Undell. The National Foundations Innovation Centers——An Experiment in Training Potential Entrepreneurs and Innovatiors[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1976(2):14.

[3]黄文伟,舒畅.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主体冲突的功能与实现[J].职教论坛,2012(3):12-15.

[4][德]斐迪南·腾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概念[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2-54.

[5][美]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M].孙立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7.

[6]邓逢根.高职院校校企多元化合作的研究与实践[D].南宁:广西大学,2008:22.

[7]叶鉴铭,梁宁森.高职“校企一体化”动力机制研究[J].职教论坛,2009(19):16-22,26.

Benefit Community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 Analysis on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echanism of Technologi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SHI Ming-zhi

(Shanghai Dianji College, Shanghai 200240, China)

Abstract The benefic community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 is the innovative mode for realizing deep cooperation of technologi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The operational mechanism of benefit community of schools and enterprise include common will, harmonious culture, complementary resources, dual-win benefits and systematic assurance. The realization paths for the benefit community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 include: building the organization mechanism of the second level college by school and enterprise, building the applied technological teaching staff, develop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technical education oriented by enterprises demand, constructing practice training base by cooperation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 boost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y the strategic alliance of produc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Key words benefit community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 technologi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echanism

猜你喜欢

校企合作机制
基于目前班级阅读下幼儿多元表达内在机制的创建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浅谈基于Java的异常处理机制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