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滴水的妙趣

2014-05-10孙迎庆

中国收藏 2014年5期
关键词:出水口砚池文房

孙迎庆

如今,一个读书人的书斋里除了电脑和几本书,可以什么都没有。但是在古代,一个文人的书房案头是非常丰富的,除了“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以外,还会有大量的文房用品,比如笔洗、笔筒、镇尺、砚滴等。这些文房清供随着岁月的变迁,已经逐渐消失在文人的书斋案头,只有在收藏家那里,才能见识到它们往日的精彩。

砚滴又称水滴,是一种专供研墨用的滴水器皿。它形体虽小,却设计精巧,便于流水量的掌控,虽盛水不过数滴,却有积水成渊的雅趣。据《饮流斋说瓷》第九“杂具说”中载:“凡作物形而贮水不多则名曰滴。”

砚滴出现在何时,史界众说纷纭,并无确切结论。葛洪《西京杂记》曾说,广川王曾发掘晋灵公的墓,发现墓中有一枚大如拳头的玉蟾蜍,器腹中空可盛水,广川王将其作为砚滴,这是关于砚滴的最早记载。现知最早的砚滴实物,是1984年江苏扬州甘泉老虎墩墓葬出土的东汉“飞熊形玉砚滴”,以此推理,砚滴的出现最迟不会晚于汉代。砚滴名称最早出现在唐朝皎然《送裴秀才往会稽山读书》一诗中:“一身赍万卷,编室奇烟罗。砚滴穿池小,书衣种楮多。”宋代关于砚滴的记载很多,朱长文《墨池编》有《砚滴铭》诗,杨万里《送黄岩老通判泉州》、陆游《不睡》诗也都有关于砚滴的记述。明陶宗仪《说郛》中说砚滴的使用是“捻其窍,则水不滴,放之则滴。”

砚滴承载着文房之实用功能,同时寄托着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早期的砚滴形制多由使用者直接向工匠详细提出其设计要求,工匠按使用者的设计要求制作。正因如此,至今所看到的年代较早的砚滴作品中,雷同者甚少,品性独具。

按时间梳理现砚滴形制之后发现,砚滴早期为铜制,后改为陶、瓷、玉、石等材质,其样式、材质,历代均有创新,形成具有时代特点的作品。汉代砚滴多为龟蛇熊羊之形,材质以青铜为主,造型古朴浑厚;三国时期的青釉兔形砚滴,出自当时越窑,其造型古朴,有吉祥团圆之意;晋代蛙龟等青瓷砚滴较为流行;南北朝时期砚滴,材质多为瓷质,造型以动物为主,如蛙形、兔形等,也有其他造型;唐代砚滴形制小巧,造型别致,除有瓷制品外,还有铜制品,造型丰满,风格端庄,具有唐代瓷器典型特征;宋代瓷器的发展,加之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砚滴作为文房品种之一,风格新颖别致,题材有舟形、坐俑形、童子牧牛形、鱼形等;元代出现青花砚滴,主要产于景德镇窑,早期继承宋代瓷器风格;明代瓷业高度发达,砚滴更是争奇斗妍,尤以宣德时器物别有风韵;清代砚滴,做工精巧,题材有人物、动物、瓜果等,釉色有祭蓝、酱釉、绿釉、粉彩等,材质有铜、瓷、木、玉、紫砂等;至民国年间,使用人群的减少使得砚滴的发展走向衰落,形制虽有发展,但种类甚少。

关于砚滴的具体使用方法,历史文献中并没有详细的记载。清陈云龙辑《格致镜原》载:“鱼砚滴二,皆砚席中,奇玩也。作负蛇而有行势,背为圜空,可以纳水。其一制小兽,如指大,以立背上。皆口衔物若杯状,遇水出,则吐杯中,制作精妙,宛有生意。”据此可以作大致推测:砚滴的构造由顶口、器身和出水口三部分组成,使用步骤可分为:首先,找一个体积容量比砚滴大很多的器皿,盛满水,将砚滴往其中沉底一放,器身很快就盛满水;其次,用手倾斜壶身,由出水口往砚池中注水;最后,看到砚池中的水量已足够,立刻用手指在砚滴的顶口一按,出水口的水流顿时停止。这样一来,控制研墨时水流量的大小,可以精确到“滴”。砚滴利用物理学中的虹吸原理,成功地精确控制了砚滴的出水量。

砚滴是文人的文房用具,不是因为它盛装砚水的功能,而是当这些实用器转变为观赏把玩器以后,文人所赋予在它们身上的情感变得更为重要,真正的价值不在于用,而是在于那精致的造型和盈盈可握的愉悦及体现出来的文化品位。

猜你喜欢

出水口砚池文房
过梅林
赖海鸣
文房四宝
民机饮用水系统供水管路流动性能计算研究
专注
专注
输水隧洞坡角对侧式进/出水口水力特性影响研究
倪克樑
免费贵妃浴
水箱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