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康巴协会
2014-05-09曾申申
绿色康巴协会
Green KHAM
邮编:626000
联系地址: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呷巴乡立启村
联系人:登巴大吉 丁晓涛
电话:0836-2839119
传真:0836-2839119
http://b log.sina.com.cn/greenkham
E-m ail:2839119@qq.com
gzdingxiaotao@vip.sina.com
2004年4月6 日,甘孜州第一个民间环保组织——绿色康巴协会在康定成立。绿色康巴协会是一个致力于雪域高原、江河源头——康巴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播、关注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的非营利性民间环保组织,该协会的宗旨是立足甘孜州,弘扬本土生态文化,促进康巴地区内外公众参与,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它的成立对推动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对着力打造甘孜州成为“生态经济第一州”的目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协会倡导自律和包容的精神,注重加强与国际国内民间组织的友好合作,希望凝聚更多的力量投身于甘孜州的生态保护与建设。绿色康巴协会协会目前已经拥有会员140多人。其中,有许多科技工作者,同时还包括一些藏学研究人员、文化工作者、政府官员、环保机构人员、自然科学者和少数的高僧大德、农牧民群众。
绿色康巴协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协会章程、会徽、会员管理办法、分会管理办法,并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选举州政府副州长降初为荣誉理事长;康藏大吉实业总公司董事长登巴大吉为理事长;州藏学研究中心主任根秋登子和色达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益邛为副理事长;州畜科所所长丁晓涛等30人为常务理事;还选举了秘书长和常务副秘书长。
2004年7 月,协会开始实施甘孜州神山圣湖本底资源调查项目。实施地点为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理塘、乡城、丹巴、道孚、德格六个县。协会设计问卷调查表,通过实地走访、调查获取寺庙社区自然保护地的地域信息,并且了解当地民众自发参与社区生态保护的措施;通过实地调查,确定并存贮各社区所辖神山、圣湖的地理信息,结合甘孜藏族自治州各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强化这些地区的生态保护工作;普及相关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当地民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同时搜集、整理民间生态保护文化及优秀典型本土案例,总结具有民族特色的环保经验,以便传承并弘扬优秀本土文化。2005年5月该项目获得中国首个民间性质的本土环保奖项“SEE生态奖” 9个大奖之一的胡杨奖。
2005年8 月,协会与保护国际共同创建的甘孜州首届生态环保奖——绿哈达奖揭晓。此奖对近三年来在全州范围内从事环境保护、保护和弘扬本土文化工作,对改善当地环境状况及协调人地关系做出一定贡献的团体、机构和个人进行项目奖励,以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投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递交的28个申奖项目中有10个入围,最终评审委员会产生三个大奖分别给予奖励。
2005年10 月,协会成功申办并启动实施了温洛克国际农业开发中心藏区发展项目——康定县塔公乡农牧民牲畜健康培训项目。该项目对塔公乡7个村、50名农牧民进行了两期牲畜健康技术培训,对传统藏兽医药技术进行了初步的挖掘和整理工作。
志愿者和会员的作用:
会员主要参与绿色康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及参与本土文化的弘扬与保护。
未来计划和战略:
争取多方支持,配备专门工作人员支撑协会工作的正常开展;不断加强协会自身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改进宣传方式,不断提高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加强与国内外民间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深化持续开展“绿哈达奖”及本底资源调查、生态及传统文化保护方面具体项目的实施等。针对甘孜州生态保护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所急需的工作开展各种培训,挖掘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遗产,促进可持续发展。
组织迫切的需求:
1. 支撑协会开展工作的必要资金来源不多,急需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更多的筹资途径;
2. 寻求专职、管理人员,继续提高现有人员的能力建设;
3. 更广泛地进行组织的宣传介绍和对公众的环保教育等。
编写/曾申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