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如何为课堂服务
2014-05-08陆伟琴
陆伟琴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人们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也越来越普及。为适应社会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作为新一代的数学教育工作者,也要改变以往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让信息技术真正走进数学课堂,为数学学科的教学服务, 让课改的春风吹入校园每一处角落。
数学课堂上信息技术的使用
现代化的今天,信息技术无处不在。信息技术,简称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而课堂上的信息技术,是指一些现代化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如配套的光盘、音频、视频、PPT、计算机、网络等。教师应更多的把信息技术渗透到教学工作中。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不管学习什么新知识,只有有了学习的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新课导入是教与学的起点,它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最佳状态的行为方式。正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入能迅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渴望求新知的欲望。因此,在设计课的导入时,要根据教学的内容,根据低年级孩子的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趣味因素,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一些问题情境,设计一些能吸引学生兴趣的问题,增强趣味性。
运用信息技术充分演示,突破重点难点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是由老师讲解例题、学生听,从而做到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和最后的运用知识。但是,这些陈旧的教学方式往往使学生感触不深,容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而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后,使图形更直观,动静结合,声色兼备,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有利于教师突破教学重难点,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在高年级面积单位“公顷”的认识中,如果只介绍说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公顷”,学生肯定一片茫然,头脑里根本没有具体的概念,到底“1公顷”有多大,这时就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让学生从抽象思维中跳跃到实际情况,从而理解概念。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具体有多大呢?可以利用多媒体,层层深入。从身边的边长是1米的地砖开始,到边长是10米的报告厅,再显示学校的平面,先理解100米,再画一个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让学生看看,在学校“1公顷”大概是哪里到哪里。从直观的显示联系到生活实际,这样学生的理解才会更深刻。
运用信息技术挖掘教材,渗透情感教育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数学是一门数字逻辑、推理能力较强的学科,但是它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教师要在数学课堂中不断渗透德育。但面对低年级学生大谈哲理性的知识,教师往往会感到自己讲得很卖力,可他们仍一知半解,停留在疑惑中。所以,笔者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天真、活泼的特点,经常利用多媒体,设计一些小故事,在故事中渗透情感教育。
信息技术的实效性
教师要不断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数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信息技术的使用是数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产物。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一个热点,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会熟练使用多媒体课件,熟悉并学会多媒体教学设计和编制多媒休教学软件,真正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技能,从而在教育教学的改革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信息技术的使用要有实效性 利用信息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方面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的交互式特点,使编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形象的表达工具,从而使抽象的教学内容更为具体化、清晰化。如此,学生才能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主动性,进而使以往的教师“教”为主变成现在学生以“学”为主,真正地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单调模式,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优化了教学过程,增强了教学效果。
结束语
在这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教育不能只为了现代化而现代化,教师要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根据学习材料精心设计导入细节,先声夺人,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以最佳的状态进入学习;要利用现代化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师生的双边活动达到最佳状态;要让学生通过灵活多样的练习,巩固知识;此外,教师还要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挖掘教材,渗透信息技术教学,让信息技术真正走入课堂,发挥其特有的属性和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数学学科的教学服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