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014-05-08张静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七巧板小组讨论创造力

张静

学生具有创造力,但程度高低不同。学生创造力的高低是先天素质与后天开发的综合结果,通过教育和训练是可以提高的。在教学目标中明确了学生创造力培养的要求后,课堂教学就成为开发学生创造力的主渠道。学生的创造力能否得到开发以及开发程度怎样,关键就在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我校进行了教学改革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里笔者就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力谈两点初步的认识。

一、激发学习兴趣是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课改教学中,我们首先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摆到了重要的位置上。我们认为,学习兴趣是学生想学、乐学的基本情感,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要进行创造性教学,首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想出各种办法来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疑激趣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方法。它要求教师善于按照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各种机会使学生产生疑问,并激发其学习兴趣。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往往一个新鲜有趣的开头,便会使他们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根据这一特点,我们特别重视教学的导入环节,将它作为创造性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创造性因素,采用各种不同的设疑方法使课堂开好头。例如:在教授“不等关系”一课时,先给学生讲《阿凡提放羊》的故事,学生从故事中的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周长之间的大小关系形成初步了解,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是不是真的像故事中所说的长方形的面积小于正方形的面积、小于圆的面积?学生兴趣极浓,为上好本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直观激趣是我们常用的另一方法。它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善于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具来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在教授“勾股定理”一课时,我先打出一幅图。(如右图)它既标志着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又像一只转动着的风车,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学家们。然后介绍2002年数学家大会(ICM-2002)在北京召开,该图是此届大会的会标,其中央图案是经过艺术处理的。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非常急切地想了解“勾股定理”的内容。

根据教学内容,也可采用情境激趣方法。该方法要求我们结合教材内容创设一些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在教授“有趣的七巧板”时,笔者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七巧板流传到西方,引起人们的兴趣,并迅速传播开来,被称为‘东方魔板。七巧板虽然仅由七块板组成,但用它们可以拼出多种多样的图形。你想试试看看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想!”在期待的目光中,我开始演示多媒体课件:一个正方形的彩色七巧板分离、旋转、拼图,拼出了金鱼、兔子、狐狸、人物……学生看得津津有味,激起了强烈的尝试欲望,都想动手拼一拼。接下来我就让学生把课前自制的着色七巧板拿出来,充分发挥想象拼出自己喜欢的图形,然后用实物投影在大屏幕上一一展示。这时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提出教学中的问题:在你拼出的图案中,有互相平行或垂直的直线吗?能找出一个锐角、一个直角、一个钝角吗?它们分别是多少度?

上述这些创设情境方法,可分散教学难点,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来到学校学习,绝不是单纯来学习计算的,而是要体验人生。作为教师,要把愉悦的心情带到课堂上,因为学生的愉悦首先来自教师的愉悦。所以每天上课,无论是衣着、神情,还是语言、动作,我们都要力争给学生一种美的感觉、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这样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很好的效果。

二、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线组织课堂教学

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线,就要求增加学生自主活动时间,提高学生自主活动质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其自学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发展创造力。

(一)有计划地适时地组织小组讨论

课程改革后,我们尽量摒弃那种课堂上常见的一问一答式的讨论,反对那种教师将要讲的结论借学生之口说出的形式主义的讨论,说到底是因为这些讨论的实质都是学生没有主动参与与认识的过程。我们提倡的小组讨论是人人参与的讨论,这种小组讨论好处很多:第一,增加学生动脑机会,大家都可以发言,学生的参与面广。第二,学生之间平等,能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学困生平时往往处于听众的位置,没有勇气在同学面前发表意见,小组讨论给他们提供了机会,使他们增强了勇气,提高了能力。第三,讨论中学生能从多个角度去看问题。比如,一道题可能有七八种解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泛性、深刻性和独创性,使他们富于联想,学会用变通的方法解决问题。第四,能淡化或消除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习惯。

实践证明,小组讨论是一种让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过程,是培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因此,组织小组讨论要有计划,要适时。

(1)在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尚未得出结论前组织讨论。这样,可以通过讨论互相启发,分析综合,探索出所要掌握的结论。学生讨论的结论可能是零散的、不全面的,但通过大家的探讨,最后可以归纳出完整的、全面的结论,这样,就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教材出现难点,学生不易理解时组织讨论。讨论有可能陷入困境,或没有找到正确的结论,但学生经历了一番研究和思索,在探索规律的路上前进了一步;有时的讨论会只差一点点,但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思维得到发展,这时教师适当点拨,学生会顿觉豁然开朗。

(3)一个问题有多种答案或多种解法时组织讨论。通过争论,最终能找出最优答案和思路,学生的思维得到从发散到集中的训练。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发明创造是科学研究的灵魂,而一切发明创造都始于问题的发现。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个认识过程,学生在这个认识过程中,经历不同程度的探索、发明和创造活动,因此,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是必不可少的。从学生的成长规律与教育实践来看,那些富有创造才能的学生,也就是那些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学生,他们大多有好问、多问、深问的思维品质,而没有问题的学生往往是在学习上无所用心的学生。学生提出问题并不容易,它需要一定的思考深度,因此,老师要重点培养,但需要一定的过程。

在实验中,我们体会到:①教师善问才能启发学生,为学生自己提问做好示范。提问本身有很大的学问。我们赞成提那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反对“挤牙膏式”的提问方式。因为这种提问方式对于启发学生思维非但没有帮助,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思维的惰性。因此,教师要针对知识的重难点提问,针对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提问,针对学生理解中的错误或不完全、不确切之处提问,还要在学生思维触角达不到的、隐藏在知识中的疑点处提问。这样,对学生形成自己提问的能力会起到示范作用。②鼓励学生自己提问与争论。提问是动脑的结果,学生动脑思考还得不到满意的答案才会提出问题。这正是求知欲和好奇心的流露,它将推动学生不断地带着疑问去思考,创造性思维也由此萌生,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但有一点不可忽视,就是中学生提问提不到点子上而偏离了教学目标,尤其是基础差的学生往往提出较为幼稚的问题,引起同学的讥笑。这时,教师要保护他们提问的积极性,同时还要善于疏导,把他们的思路引到知识的中心。长期这样坚持下去,学生自然会从敢于提问发展到善于提问。③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一方面要在时间上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教师不要把全部时间占满。如在初次接触教材或预习时给学生留出时间思考提问,在深入学习教材时要诱导学生思考提问,教学结束时留下几分种让学生思考提问,这样能始终让他们带着问题学习,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不要把话说尽,要留给学生探索的余地,教师起点拨作用就够了,主要靠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责任编辑:张华伟)

猜你喜欢

七巧板小组讨论创造力
小组讨论有效运用,凝聚素养精髓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七巧板之乐
这才叫指尖上的智慧
“自能”课堂中小组讨论的实施策略
炫彩七巧板
高中数学课堂小组讨论1+1模式教学应用
试论如何处理好历史课堂小组讨论和独立思考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