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在简约中走向深刻
2014-05-08肖梦华
肖梦华
摘 要:作文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在高考中作文分数的高低往往决定语文科目甚至是高考全局的成败。在高考环境中考生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凝神聚力,独辟蹊径,写出妙文佳作呢?笔者认为,教师只有加强日常训练,把握材料寓意,深化写作主题,才能使写作思路在简约中走向深刻。
关键词:贴近本质;凸显思想;贯通脉理;深刻主题
众所周知,作文训练是语文学科的重头戏,在高考中考生如何写出言真意切、意境深远的好文章来,确实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由于高考时间的紧迫性,要想限时写出文采飞扬、酣畅淋漓的妙文佳作,以博得阅读老师的“最佳印象”,需要强化日常训练,力求在简约行文中凸显文章的思想深度,从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一、简约行文,让思路清晰明了
(一)卷面——巧妙设计
虽然高考作文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文章的艺术性与思想性,然而卷面上的巧妙设计也左右着作文分数的高低。正所谓“文如其人”,整洁美观的卷面正如文章的外表,往往给人亲近之感;反之,如果作文字迹狂放不羁,龙飞凤舞而导致无法辨认,则会影响卷面效果,有失分的可能。
因此,对于考生而言,高考作文卷面整洁、书写工整、字迹清晰是必须做到的。除了这些“表面功夫”外,考生可以巧设题记以此达到开宗明义之目的。这样做既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又能揭示写作思路,缩短阅卷时间。更可以“一句立骨”,把中心句贯穿于全文,且反复点题。另外,对于作文的合理分段,充分利用整句来表情达意。这些方法,都是实践证明了能为文章锦上添花,增色不少的法宝。
卷面有特点能给阅卷老师以视觉冲击,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将作文扫描到电脑批阅,无形中给阅卷老师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为自己的分值天平增加砝码。
(二)结构——简约而不简单
作文结构简约,却不显得简单,这是考场作文的最佳境界。所以,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有必要给学生提供几种简单而又深刻的文章结构模式,让学生去模仿并创造性改造并加以利用。
许多教师认为作文结构模式给学生设置条条框框,限止了学生的思维与灵性,而让众多学生采用某一种行文模式,更是有“新八股”之嫌。殊不知,文无定法,但教之有法。好文章确实是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甚至是天马行空的,但要求学生一夜之间就能下笔有神,显然不现实。构建一定的结构模式,让写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既有利于考生在考场快速行文,也有利于行文的思路清晰,层次清楚。
模式需要变化,最忌千篇一律。如前几年流行的高分模式——“分论点”式作文,近一两年却成为“严打”对象。其实,模式并没有错,但不知变通,结构死板,缺乏创新才是问题。许多同学的罗列出的“分论点”只“分”不“总”,只“并”不“进(层进)”,文章一马平川,过于简单,自然会成为严打对象。
二、贴近生活本质,让立意凸显思想光芒
进入高中阶段,理性思考应该字里行间,使文字具有丰厚的底蕴和洞悉本质的穿透力。这需要考生达到对自我观照的深切把握和对思想光芒的精纯跟进。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我们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所以,在文章立意训练中,发掘生活本质、凸显思想光芒是学生思考的主要方向。
(一)作文命题的变化,需要在生活关注中提炼深刻的思想
和高考命题趋势相同,高考作文的命题经历了一个显著的变化过程,正趋于成熟。从早年考学生的思辨能力,到后来的对人文价值的考查,再到现在对生活中体验感悟的挖掘。如早年的关系性话题作文,再到后来的“诗化”色彩特别浓厚的题目(典型如“提篮春光看妈妈”“山的沉稳,水的灵动”),这一两年,大部分省市的作文命题都走向了现实生活,如“圆明园兽首拍卖”,还有广东省近几年的作文题,如“传递”“关于常识的认识”“回到原点”等,这些题目都摆脱过去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纯“诗化”面孔,变得更加关注现实,使考生在生活气息中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作文题目的变化,让学生在关注现实生活表达自己独特的生活感受,既成为可能也成了必然。所以,关注现实,思考生活,提炼生活,是现时高考作文拿高分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有许多同学在写作过程中思想枯竭,提笔千言,尽管文辞优美,但全是架空生活的泛淡,内容空洞,立意虚情假意,既没有个性,更没有生命力,很难得高分。
从生活中提炼深刻的思想,要求学生要留意身边的小事,要关注国家的大事,并对大事小事进行必要的思索。唯有如此,才能在行文过程中把平时的所想所悟倾诉于笔端。
(二)复杂的生活,需要辩证思维闪烁理性光芒
生活是复杂的,面对复杂的生活,需要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只有这样,才能把握生活的本质。在作文的审题立意训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用辩证的思想来阅读和分析所给材料或话题,从而把握确定文章的立意。如大家比较熟悉的成语“蚍蜉撼树”“螳臂当车”等都表明实力悬殊的搏斗,只能以弱小的一方失败而告终;而“愚公移山”“人定胜天”等成语则表明了坚定不移的决心、毅力和力量可能战胜自然。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成语揭示的规律今天依然适用,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个规律呢?譬如,如果教师以“力量大小与成功的关系”为话题让学生展开写作,就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阐述二者之间的关系。
事实上,这就要求学生学会用辩证的思维正确看待“力量”与“成功”的关系。成功的因素很多,虽然力量在其中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意志力同样也不容忽视。要写好这篇文章,作者需要糅和力量、意志和成功三要素,对这三要素进行辩证的分析,从而揭示出成功的本质含义。
三、脉理贯通,让材料在精准中走向深刻
面对一个熟稔的词语,突然让学生用文字去“编织”成文,有时会让学生一下子茫无头绪。一者是太多的意念和物象聚拢在笔下,让学生一时大有“欲咬刺猬,无处下牙”的躁动,二者是那个一直让人亲切的词语忽然在学生眼前混沌起来,曾经的太多清晰变得依稀恍惚,全都逃逸不见了。这样的情景逼迫,使思维开始“散光”,眼前晃动的“点”让学生不能自持又分明在思考原点之外游离。此时,落笔的冲动引诱着学生的思路“跟着感觉走”。只要是跟这个“词语(或话题)”沾亲带故的,全都成了他们笔下的“佐料”。乍看上去似乎材料丰赡,且都在围绕着观点转。但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那些材料呈现一种“堆积”势态,彼此之间貌似粘连,实则貌合神离,各自为着自己的“小九九”说解分辩。他们就像一群散兵游勇,没有一个统合的内在逻辑关联。这种各自为阵的材料罗列,消解了主题的深入掘进,对材料“伪装”保持足够警惕与审查,剔除无益甚至分化主旨的“虚假”材料,精选能够层层推进主题的“点”彼此紧密粘合,顺着通畅饱满的思路演化下去,那么,学生笔下的文字才会直立起来,散发出“经脉”打通后通体舒泰的清新感觉。endprint
四、以读促写,让严密而又生动的语言体现深刻
“情动于中形于言”,语言是人们思想感情的外衣,是思想藉以表达的工具。高考作文,若缺少了对语言表达的重视,那就一定失败。
(一)长句的作用,让语言准确而又严密
所谓准确严密,就是使用的概念要精确,所下的判断要恰当,进行的推理要符合逻辑。因此,议论文的语言要力求用最确切、最恰当的词语,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贴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要力求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大容量的内容,做到言简意赅。要求借助关联词串起句子,准确而又严密地表达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适量使用长句,使表达严密、精确、细致、条理贯通、气势畅达。
(二)以读促写,让语言生动起来
文辞生动与否,取决于学生的语文素养,但也并不排除短时间内的高效训练。其中,以读促写,就是训练中比较有效的方法。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以读促写,阅读过程即是模仿与积累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细读作品,把握写作技巧,教师也要伴随学生进行阅读,否则就不能构成评价对话,失去指导的可能性。学生通过对各种议论文体的反复分析、诵读,构建某种审美认知能力。在此基础之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不断扩大、更新和提升阅读范围,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的模仿对象。模仿对象的不断更新标志着学生写作素养的提高。
可以直接引导学生读高考满分作文。作文能满分,肯定有它的可取之处。读满分作文,不可贪多,每周读一篇,每篇读十来次,把文章读到七成熟:就是说下次提醒你一个词语,能想起一个句子;提醒一个句子,能想起一段话,此为最佳。然后再读,把这篇文章读得全无感觉。就是说由初始对文章的惊叹,读到后来的熟识。此所谓能“入乎其内”,更能“出乎其外”。
总之,只要在审题、立意、布局、语言各方面精心安排、倾力打造,日常训练细致入微,就可能在考试中获得好的成绩。
[参 考 文 献]
[1]韦月明.高考作文材料创新探究[J].成功,2011(7).
[2]焦文林.高考作文语言的朴实与华丽[J].中学生优秀作文,2011(7).
[3]江虹.高考作文巧妙选材写作指津[J].素质教育论坛,2011(16).
[4]梁天万.高考作文技巧杂谈[J].现代语文,2009(12).
[5]凌澄.高中写作教学之点滴感悟[J].学问:现代教学研究,2009(12).
(责任编辑:李雪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