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砖国家金融合作的文化阐释与战略
2014-05-08骆嘉
骆 嘉
(江西财经大学 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330013)
经济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国家之间相互往来频繁,企业可以越来越多地根据自己的需求在世界范围内组织经济活动,一定区域中的某些国家在经济之间彼此开放、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已经成为有机的经济共同体,并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促成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产生和促进世界经济的交流与发展。金砖国家的金融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就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金融是一种人类有关货币流通、信用活动及其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认为,金融也是一种文化。对于文化的认知,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能力、物质的和精神的全部产品;狭义的文化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1]比如当代西方学者以威廉斯、霍加特和汤普森为代表的文化主义强调文化的“日常生活性”,把文化视为日常生活的过程。[2]泰勒在《原始文化》中说:“文化是一种复杂总体,包括智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所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对于文化所包含成分的分析,Ratzel、Müller、Hankins等学者都将文化视为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结合。[3]对于文化本质的理解,吴倬认为:“文化的实质即人化”,而“人化”指的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引起实践中自然因素、自然关系的变化。[4]这一阐述总结了历史上中西文化观的核心和实质内容。总而言之,文化荷载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知识及对人类具有积极意义的技术成果,而文化的最核心的部分是人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5]显然,无论从文化的广义还是文化的狭义,抑或文化的本质来说,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金砖国家金融合作也是在经济起决定作用基础上的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文化现象。由此,金融越来越承载着文化的价值取向,文化与金融共生共融,极大地影响着金融的发展。
一、国际经济秩序与西方文化的关系
在一定意义上,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有赖于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和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和发展出自于世界经济竞争的结果;经济竞争又始终离不开文化竞争。文化是一种生产力。一切生产力都是一种客观现实的物质力量,都是物质生产力。广义的物质生产力是指生产者为满足人的需求借助于生产工具加工改造客观对象获得一定产品的力量和水平。狭义的物质生产力是指为满足人的物质需求而生产物质资料的现实力量。因此,文化生产力是一种物质生产力。[6]与其他物质生产力所不同的是,文化生产力的特殊性在于文化是以观念和行为的综合效能,积极、能动地影响并制约着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而历史与现实也都已证实了这一点:世界经济竞争始终离不开文化竞争,文化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本质表现。文化生产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世界经济竞争的核心力量。而世界经济竞争的结果是出现了经济全球化的态势,以及国际经济秩序的形成。
从世界历史来看,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始于500年以前。15世纪末,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16世纪初,葡萄牙人达伽马开辟了从欧州经非洲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线。由此,全球范围内由不同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所构成的经济体系开始出现,形成第一个国际经济秩序。此后,全球范围内发生的各种事件都在不同程度上使这个国际经济秩序处于不停的变化之中,并影响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比如,17世纪蔗糖的生产以及世界糖业市场的出现,使欧洲人将美洲纳入了国际经济秩序,大规模的黑奴贸易使80%的美洲土著人逐步消失。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改变了生产力的动力源泉,不仅改变了英国的命运,也改变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再比如,19世纪工业革命的扩散迅速变更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关系。一直到20世纪,经济全球化逐浪推进,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尤其是“二战”结束之后,美国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敌视与遏制政策,美苏之间除了直接战争以外,在意识形态、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等方面都处于对抗即“冷战”的状态。与此同时,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了国际经济秩序。比如在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签定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以及1947年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法律框架基础上,形成了世界上迥异于16世纪的所谓的旧国际经济秩序。这个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主要反映了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益及要求,以及在国际贸易与金融领域的国际性制度安排。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实施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自由贸易,对发展中国家进行边缘化、歧视、掠夺和排斥。
在冷战结束之后的20世纪最后10年,经济全球化在某种程度上才真正名副其实。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活动能够超越国界。通过资本流动、对外贸易、技术转移、提供服务,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彼此关联而形成世界经济范围的有机整体。但好景不长,进入21世纪后,经济全球化又出现了错综复杂的局面。因为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一者带动世界经济增长、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能力和作用日趋衰弱,二者又以霸权的方式干涉别国内政,动辄使用武力或进行制裁他国,使自己的国际地位和世界影响力大幅下降。特别是2008年以来,波及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持续发生,暴露了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制度的腐朽性和内在难以克服的政治经济矛盾,导致了人们对西方发达国家主导国际经济秩序的正当性与能力的质疑,对建立世界新国际经济秩序的向往和探索。
本质上,经济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与经济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王缉慈认为:“经济的背后是文化,反之,文化的动力在经济。”[7]文化是一个因经济基础而内生的机制,正面的作用是促进经济增长,负面的作用是阻碍经济发展。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旧的国际经济秩序是西方文化的本质所导致的。
西方文化发展的背景是海洋贸易。西方文化具有天人二分的观念,以及天人对立、天人相争的思想,主张竞争为贵,强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比如,西方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认为人不是战胜自然,就是成为自然的奴隶。受此影响,从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到卢梭、黑格尔;从弗洛伊德、海德格尔到索绪尔、列维·斯特劳斯等,他们所代表的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都是以二元对立为基础的。二元对立是西方文化的逻辑起点,认为只存在两种逻辑值,就是对和错,或者正和负,所谓真理只有一个,二者必居其一,不存在既对又错或非正又非负的其他状态。二元对立将人与自然、现象与本质、个别与一般、主体与客体、理性与感性等分割开来,创造了一个双方对立的矛盾。并且,二元对立关注的是矛盾中拥有优势的一方面,解决问题的方式是致力于矛盾的一方主导并支配矛盾的另一方,甚至通过激烈对抗斗争的手段解决矛盾,从而使矛盾的另一方处于边缘或附属的地位。思维模式是社会文化和思想观念的产物,反之,一定的思维模式又创造了一定的社会文化和思想观念。由二元对立思维模式而产生的西方文化,以达尔文的丛林法则为基础,以民主、自由、人权思想为代表,以个人主义为特征,聚结为西方文化中心论。它是近代以来西方社会对西方现代文明发展方式的身份认同,成为西方在全球范围内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而构建的理论话语,也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处理自身与世界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造就了西方文化中特有的矛盾性、狭隘性、断裂性和排他性,决定了西方文化的秉持者无法形成真正平等待人处事的观念和行为,一旦取得世界经济或文化发展的主导权,便以自身同质文化排斥其他异质文化。千百年来西方文明之所以得以确立,实际上是有赖于矛盾双方对西方文化等级秩序的服从和依顺。西方文化的价值依据在精神层面是以基督教为代表的宗教,在物质层面是以功利主义为现实的取向。所以,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强调的“公平”和“正义”是相对的,其价值标准运用于不同对象往往具有双重性。也就是说,正是西方文化二元对立思维模式逐渐获得世界的主导地位,才深刻地影响着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家经济政策制定和国际金融事务处理,进而对国际经济秩序的健康运行和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产生了诸多不利的影响。
随着西方文化主导的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局限日益凸显,发展中国家为改变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不可避免地提出了构建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强烈要求。早在1974年5月,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就通过了《关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宣言》和“行动纲领";同年12月,第二十九届联合国大会又通过了《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这些文件所体现的构建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主张主要内容有:一切国家都享有平等地参加解决世界经济、金融、货币问题不可剥夺的权利,各国对其自然资源和一切经济活动拥有永久主权,改革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金融制度和贸易条件等。21世纪以来,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实力持续增长,金砖国家的崛起,尤其是金砖国家金融合作,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举足轻重的现象。这种与西方文化异质的文化现象,本质上是对长期以来西方文化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局限性的一种反正。
二、金砖国家金融合作的文化取向
在构建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进程中,2001年11月20日,美国高盛投资公司发布《全球需要更好的经济之砖》报告,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最早提出了“金砖四国”(BRIC)的概念,将当时全球四个最大的新兴经济体——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介绍给了世界。继而在2003年,高盛公司发布后续研究报告《与金砖四国一起梦想:通往2050年的道路》,金砖四国开始受到人们广泛关注并风靡世界。期间,金砖四国的GDP总量从2001年的3万亿美元左右增长到2010年的近12万亿美元。2012年,金砖五国GDP总量占全球份额21%,五国之间的贸易额达到2820亿美元。截至2013年3月27日,金砖国家领导人已经举行了5次峰会。金砖国家逐步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机制,并且不断完善,已经发展成为新兴经济体在经济、金融和发展领域交流与对话的重要平台,成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引领全球的经济增长、增强多边主义、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一支主要力量。其中,金砖国家金融合作的成果和文化取向举世瞩目。金砖国家历届峰会与金融合作的主要成果见表1。
表1 金砖国家历届峰会与金融合作的主要成果
续表1 金砖国家历届峰会与金融合作的主要成果
综观上述金砖国家历届峰会与金融合作的主要成果,一个最突出的现象就是,无论是在金砖国家金融合作范围,还是在全球金融体系改革范围,金砖国家领导人都不断重申和提升“对话”与“合作”的价值观,认为“这种合作是包容的、非对抗性的”。金砖国家强调西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经济体之间是“平等伙伴关系”,强调采取“协调”与“改革”的方式解决国际货币体系、世界经济问题和国际金融危机,“推动国际秩序朝多极、平等、民主的方向发展",主张“建立一个更加稳定、更可预见、更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进而“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虽然,金砖国家五个成员国巴西、俄罗斯、中国、印度、南非分布在拉丁美洲、欧洲、亚洲、非洲,历史渊源、社会文化、政治制度、产业结构、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但是,在构建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进程中,相近的国家经济利益、社会发展目标使金砖国家聚结为一个整体,在世界经济治理,尤其是推进国际金融制度改革方面形成了统一的认识,并且采取了一致的步骤和举措。
博兹曼说:文化包括“价值、规则、体制和在一个既定社会中历代人赋予了头等重要性的思维模式”[8](P25)。与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不同,金砖国家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复杂综合体,强调“吩话”与“合作”的价值观,体现了一体多元思维模式。相对于西方文化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来说,金砖国家一体多元思维模式中存在着多种逻辑值,也就是说,在对与错或正与负两种将限状态间存在着多种合理的逻辑值。
金砖国家金融合作强调“对话”与“合作”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相一致。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持久的农耕经济。农耕经济的特点之一是一体多元性。在农耕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和平、共存和包容的,没有对抗性,也没有侵略性。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教合一,表现为以儒学为主,道学、佛学为辅,三者自成体系,边界明确,然而又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多元的复合性整体①李鹏程将中国传统文化表述为“一体多样性”,见所著《当代文化哲学沉思》(修订版),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第424页。。在儒家学说中,孔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强调对人对己都须以和谐中庸的原则来指导。“中庸”被当作最高思想和行为的价值标准,是一个超越二元对立的概念,在二元对立中没有意义,在一体多元思维模式中却拥有全部意义,并非如西方文化那样单纯甚至片面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此外,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从根本上追求的是一种永恒的整体和谐。以中国传统文化的调和方式解决矛盾则会产生递增效应,矛盾各方会不断组合同化,逐渐形成关系结构更加复杂的利益共同体。而以西方文化的排他方式解决矛盾会形成递减效应,最终会形成矛盾单一方面的独立垄断,并因此导致矛盾的崩溃,进而重新开始循环,诚如黑格尔的“否定辩证法”所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金砖国家金融合作强调“对话”与“合作”,追求互利共赢的目标,完全契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
金砖国家金融合作强调“对话”与“合作”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与世界多元文化精神所强调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相一致。冷战之后,国际关系格局从两极体系变为多级体系。美国一超独大的单极格局明显弱化。西方发达国家长期主导国际经济秩序,例如,世界银行总裁只由美国人担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干事由欧洲人担任,但是,这些国际组织管理世界事务的能力下降,在解决国际金融危机中只能空谈,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经济体主张民主、平等、公平、正义,呈现社会思潮化,西方的同质文化在国际社会受到异质的多元文化精神的冲击。2001年11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一届会议《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指出:“尊重文化多样性、宽容、对话及合作是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最佳保障之一。"在此基础上,金砖国家崇尚多元文化精神,在加强合作,参与世界经济治理的共同目标下聚结起来,积极倡导构建非排他性的利益共同体,强调以“对话”与“合作”的方式,“平等”、“公正”地处理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的现实问题,用诠释、规范的方法表达金砖国家的价值观。金砖国家认为:“金砖国家合作是在多极化、相互依存、日益复杂和全球化的世界中为促进和平、安全与发展开展对话与合作的平台”。金砖国家主张“建立一个更加民主和公正的多极世界”,“强调并支持,依据国际法并在平等合作、互相尊重、彼此协调和集体决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国际秩序朝多极、平等、民主的方向发展。”金砖国家的理念和主张反映了当代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经济体的政治经济诉求,是对国际社会影响日益广泛的多元文化思潮的应和,与构建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时代诉求并行不悖。
金砖国家各成员国都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大国。中华文明、斯拉夫文明、印度文明、拉丁美洲文化和非洲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瑰宝,都为人类文明史做出过重要的贡献,其昭示着世界文化的异质和多元,引领着不同文明之间互通有无、和谐共处的时代前进方向。金砖国家的聚结是世界经济、国际金融和人类交往史上的文化奇观。金砖国家强调在国际金融领域进行“平等”、“公正”的“对话”与“合作”,注重求同存异,在文化价值观和思维模式上的一致性和互相融合,对金砖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构建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诚如哈维·B·费根鲍姆所言:“文化的融合改变了创业和创新的条件。当人们面对异国文化时,会自觉不自觉地反思本国文化,因此,文化差异可以激发新的思想。……文化多样性是新思想的丰富源泉,其中一些新思想要么能产生经济利益,要么对人类有益。”[9]
三、金砖国家金融合作的文化战略
金砖国家金融合作已经5年有余。期间,合作的领域不断扩大,合作的内涵趋向丰富,合作的机制逐渐务实,合作的成效稳步显现,为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构建做出了应有的努力。2013年8月29日,《华尔街日报》报道,金砖国家已经就建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达成广泛一致,五国已经同意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资本金为500亿美元,而且五国的出资比例一致,五国的投票权一致。再次彰显了金砖国家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消除分歧、互利共赢的理念和实绩,也让人们看到了金砖国家在未来进一步发展的契机。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经济发展的过程可以说是一个文化发展过程。”[10]金砖国家之间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可以同时保持多元文化,兼容并蓄,平等交流,求同存异;可以彼此信任,取长补短,互利共赢,共同兴荣。为了使金砖国家金融合作进一步健康有序地发展,笔者认为,金砖国家必须进一步实施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合作的文化战略。
首先,要提升构建金砖国家文化的自觉。塞缪尔·亨廷顿说:“文明之间在政治和经济发展方面的重大差异显然植根于它们不同的文化之中。”[8](P8)世界历史证明,无论一个国家还是国际社会,文化顺逆与经济兴衰密切相关。文化决定了当代世界经济发展方式和国际金融前景。同理,金砖国家文化取向对金砖国家金融合作的机制构建、政策协调、政治对话与规则实施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金砖国家需要进一步重视文化构建,创新文化理念,把握文化价值取向,实施客观、清晰、系统的文化战略,使金砖国家各成员国不仅了解本国所具有的文化特质,而且了解金砖国家金融合作所需要的文化共性,以及文化特质、文化共性与金融合作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从而构建金砖国家共同的文化价值观,使金砖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确立恰当的身份定位,遵循正确的发展方向,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速度。当前,金砖国家把“建立一个稳定的、可预期的、更加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建立稳定、可靠、基础广泛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为金融合作的目标,而非强权、对抗与冲突,正是对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文化价值观的充分体现。
其次,要传播金砖国家的多元文化精神。现存的国际经济秩序安排过度地依据美英为首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方式。西方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其他国际经济机构扩大自己的经济利益,并且将自己的经济政策强加给其他国家,这种文化霸权显然是不合理的。在多元文化的世界里,建设性的道路是保持文化的多样性、接受文化的差异性和尊重文化的共同性。这也就是C.W.沃特森所认为的,多元文化精神主张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比其他文化更为优秀,可以把自己的标准强加于其他文化;多元文化精神的核心是承认文化的多样性,承认文化之间的平等和相互影响;多元文化精神是一种公共政策,所有人在社会、经济和政治上机会平等。[11]“多元文化的世界则是不可避免的……维护世界安全则需要接受全球的多元文化性。”[8](P368)因此,金砖国家要进一步主动打造和传播金砖国家文化,助力金砖国家金融合作。金砖国家各成员国在保持文化的多样性、接受文化的差异性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倡导和传播适应金砖国家金融合作的共同的文化价值观。金砖国家要强调并崇尚文化共性,实现“合作共赢”;要防止文化偏好,具备接受文化多样性、文化差异性的心态和能力,强调多元文化精神,以及一种更广泛、更强大、更共同的文明意识的形成,把各成员国维系在一起,促进金砖国家各成员国之间的合作与凝聚。不仅如此,金砖国家多元文化精神的传播和国际地位的增强还将带动世界多元文化的传播,进而增进金砖国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相对影响力,以及对诸如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全球性国际机构行动的影响力。
最后,要促进金砖国家的文化身份认同。文化身份认同是金砖国家构建并深化金融合作的主要动力。金砖国家要以文化身份认同为中心,尊重文化差异,协调文化个性,光大文化共性,传播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塑造金砖国家金融合作的积极自我形象。换言之,金砖国家要在文化价值观上构建金砖国家文化共同体。即金砖国家金融合作有赖于各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信任,而这种相互信任最容易从共同的国家经济利益和文化价值观中产生出来。文化身份的认同有助于巩固金砖国家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关系,促进金砖国家金融合作的扩展与增强,进而在构建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中,会在维护和争取权益的过程中显示力量,为世界经济治理提供强劲的推力。诚如塞缪尔·亨廷顿所言:“当经济一体化建立在共同文化基础上时,它就走得更快更远。”[8](P132)
一旦国际社会理解“金砖国家文化”的意义内涵,接受金砖国家文化身份认同的价值取向,那么,金砖国家的文化身份认同就可以建设性地改变国际经济秩序的现状。当然,促进金砖国家文化身份的认同,意味着金砖国家都是现行经济全球化不同程度上的主要受益者,不寻求挑战现有国际经济秩序,而是努力改善现有国际经济秩序,以提高金砖国家在国际经济秩序中的地位和作用为目的。金砖国家不寻求以制衡原则结盟,不采取斗争方式对抗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而是希望通过平等的谈判、公正的对话,寻求与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的互信合作,淡化国际金融领域的西方文化霸权。况且,金砖国家与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很多方面存在共同利益,面临共同的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的安全威胁,需要共同协商、互信合作解决诸多现实问题。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2008年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的原因是西方文化内部的矛盾与冲突;而金砖国家的崛起,尤其是金砖国家金融合作的形成,则是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元文化的大趋势使然。西方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是一种有价值的文化,曾经为国际经济秩序的建立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但相比较于应运而生的金砖国家文化,西方文化又是有内在缺陷的文化。不同文化解决同一问题的方式迥异。世界多元文化精神需要金砖国家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互相交流、彼此借鉴、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基于此,笔者认为,世界经济的未来取决于金砖国家等新兴经济体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互动关系。当下,金砖国家等新兴经济体的力量在不断增长变化,西方发达国家在不断调整适应,国际经济秩序也在不断改善进步。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砖国家金融合作实施文化战略,运用好文化这一“人们解决问题的方式”[12],有助于增强金砖国家经济增长的辐射力、感召力和影响力,有助于增进国际经济秩序的开放性、包容性、公平性,有助于金砖国家与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合作共赢,是顺应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时代潮流的必要选择,必将为各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为促进世界经济更加平衡、全球经济治理更加完善、国际关系更加民主作出应有的贡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3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2]陆扬.文化研究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3]王岳川,胡淼森.文化战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4]吴倬.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
[5]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较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王鲁娜.文化生产力是一种客观现实的物质力量[J].学术论坛,2005,(9):47.
[7]许群,费栋.两个“四分之一"说明了什么?[EB/OL].http://www.people.com.cn/GB/jinji/36/20020604/744466.html.
[8]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9]哈维·B·费根鲍姆.美国文化挑战世界[J].吴克峰,等编译.国外社会科学,2012,(3):26.
[10]贺毅.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
[11]C.W.沃特森.多元文化主义[M].叶兴艺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12]冯·特姆彭纳斯,查尔斯·汉普顿-特纳.跨越文化浪潮[M].陈文言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