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开卫建置研究

2014-05-08吴春宏

铜仁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卫所黎平洪武

吴春宏

( 北京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北京 海淀 100875 )

关于黔东南的卫所,研究成果并不少。刘如仲的《明代贵州卫所的建置》、郭红的《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孟凡松的《明洪武年间湖南卫所设置的时空特征》,王继红、罗康智合著的《论明代贵州卫所建置的特点及其职能》及《明史·贵州地理志考释》等论著都曾对明代贵州卫所的建置问题进行过讨论。钟铁军的《释明代贵州之“州卫同城”》分析了明代贵州的府卫同城现象。韩昭庆在《清初贵州政区的改制及影响(1644—1735年)》与《荒漠水系三角洲:中国环境史的区域研究》中考察了清初贵州卫所改制问题。吕善长的《明初五开卫兴废问题的初探——与曹树基先生商榷》、吴春宏的《五开卫设置时间辨析》对五开卫设置时间及其兴废进行了分析。吕善长还在《明代清水江流域的军户人口研究》中研究了黔东南的军户问题。吴春宏《明清时期黔楚边境的府卫纠纷——以黎平府与五开卫为例》叙述了黎平府与五开卫的矛盾冲突。这些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多偏重于制度和宏观层面,对于五开卫的一些细微问题的分析还不够深入。本文拟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五开卫的设置经过、意义及其命运进行分析探讨,以加深对黔东南地方建制发展演变的了解。

一、吴勉起义与五开卫的设置

因不堪朝廷的掠夺,洪武十一年(1378)六月,五开洞(今黎平县境)吴勉起义,靖州卫指挥佥事过兴、辰州卫指挥扬仲名等相继前往镇压[1]1937-1938一月,捷报飞至南京,明军奉命就地安营扎寨,开展军屯[2]1959。洪武十八年(1385),吴勉再次起义,征虏将军汤和与楚王朱桢前往镇压。在这种形势下,明朝遂于洪武十八年(1385)四月设置了五开卫指挥使司[3]2634。六月,吴勉再次起义,黎平各地土司纷纷响应[4]687。七月,明朝不得不集结湖广都司武昌等卫,大举进军[5]2650-2651。十月,汤和率主力扑向古州,最终在上黄(今中潮上黄)诱擒吴勉[6]2668-2669。完成作战任务后,楚王率护卫军返回武昌,汤和、周冀留守黎平,修筑城池[6]2668-2669。洪武十九年(1386)初,五开卫城修筑完毕,设立左、右、中、前、后五所,汤和率领主力撤回[7]661[8]1568[9]488。十一月,设置平茶所(今靖州平茶)[10]2713。洪武二十一年(1388)九月,增设黎平(今黎平所村)、中潮(今黎平中潮)、铜鼓(今黎平潭溪)、新化亮寨(今锦屏新化)四所[11]2908。洪武二十四年(1391)十一月,黎平再次发生动乱,次年五月平息[12]3158[13]3199。于是又增设了平茶屯(今靖州新厂)、隆里(今锦屏隆里)、新化屯(今黎平高屯)、武阳(今黎平坝寨)、长春(今中潮长春)、平和(今黎平德顺)、怀仁(今黎平洪州)等所[14]78 [15]862 [16]5298。

根据史料记载和相关研究,五开卫于建文元年(1399)被废,建文四年(1402)底复置[17]255[18]1207[19]741[20]585。又光绪《黎平府志》载,建文元年(1399)改五开卫仁怀所为中右所,以其地为阳潮屯,改武阳所为中中所,以其地为天甫屯,改平和所为中左所,以其地为龙安屯,俱迁入五开卫城内;成化二年(1466),中右所迁到今洪州,中中所迁到今播阳,长春所改为堡,并入中潮所[21]55。此后,五开卫稳定为城内六所、城外十所(见图1)。

五开卫城最初是土城,洪武二十三年(1390)改为石城。城周围1220余丈,高2.1丈,壕阔3丈,深1丈,城门4座,角楼、串楼、月城楼齐全[22]1462。另外还置有炮台五尊[23]174,五开卫在外还统辖10所(城池详情见表1)。

图1 五开卫形势图(1466年)① [24]81

表1 五开卫在外千户所城池概况(单位:丈)[8]1568

明制,每卫通常设卫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各一名;每卫领左、右、前、后、中 5个千户所,每个千户所设正、副千户各一人;每千户所设10个百户所,每百户所设百户一名,领2总旗,每总旗领5小旗;每小旗领兵 10人,每总旗领兵50人,加上各级长官,每百户所共111人,每千户所共1120人,每卫额定5600人。还有镇抚、经历各一员。由于形势需要,边地卫所规模往往比较大。五开卫设置之初,在内直辖6所,在外辖10处守御千户所,内外共16所,驻军达33460名,是当时湖广都司规模最大的卫② [25]30 [26]12。

明代军户的来源有从征、归附、谪发、垛集与抽籍,以及招募等多种方式[27]20-95。五开卫早期的卫军主要来源于从征部队。五开卫设置次年又接纳了充军犯,驿站还以刑徒充当驿夫[28]253[29]2867。此后陆续有许多罪犯谪发而来,安置各卫所。卫所建制形成后,垛集成为军户的主要来源。按明初定制,卫所对贵州土兵拥有一定的统领之权[30]261-263,因此作战时土兵也会纳入卫所编制。景泰二年(1450),黎平土兵因为作战有功,被编入地方守卫部队[31]4161-4162。

卫所屯戍用地,主要来自于掠夺各族土地和开垦荒地。每征服一地,明军就“分屯立栅,与蛮人杂耕”,步步圈占土地。五开卫屯数甚为惊人,乾隆《开泰县志》记载有258处。即便没有叛乱,朝廷也会将土司领地划拨给卫所,土司改流时更是如此。这些土地名为土司领地,但实际由当地各族人民耕种,因而明军其实主要是直接掠夺土著的土地。明初的黎平尚有大量处女地,其中许多即被屯军开垦。由于黎平山多地少,明朝又从湖南划拨土地给五开卫屯种,结果有55屯散落在湖南溆浦、武冈、邵阳、新化境内,成为飞地③[25]38[31]3575。五开卫的8驿中,除黄团、铜鼓外,其余6驿均割靖州地而设[8]1569[29]2867。

五开卫屯田少,无法自给,缺口主要靠湖广弥补。如洪武二十年(1387),五开卫就从长沙府那里获得两万石粮食[33]2733。另外,当地府县也向卫所提供粮饷。如成化四年(1468年),贵州巡抚陈宜奏请五开卫向黎平府“支给”粮食[34]1233。土司也向卫所输纳赋税。如西山阳洞司承诺“岁输租赋于五开等卫”[35]933[35]938。此外,卫所戍卒也经常勒索土民[37]128。

明中期以后,屯田制逐渐衰败,卫所体制开始动摇。随着时间的推移,卫所屯田往往被私占,与民田接壤者也遭侵蚀。嘉靖《贵州通志》成书时,黎平屯军“逃亡事故十去七八,坐是田地荒芜,子粒无征,节年逋负”[38]393。屯田荒芜,只得招人领种,却又使卫所逐渐背离了寓兵于农的初衷。

二、五开卫的特点

(一)卫所遥辖

五开卫设立以后,没有划入贵州都司,而是隶属湖广都司,形成“卫所遥辖”现象[39]10。这主要是因为五开卫远离贵阳,贵州都司难以驾驭。由湖广管理军事,也可以减轻养兵压力。而黎平曾长期隶属湖广,实为湖广的延伸部分。五开卫的设置,更是湖广方面军事行动的直接结果。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明朝设置贵州省后,为了钳制地方,决意在其四周边境实行人为分割,构造犬牙之局。

黎平府设立后隶属贵州布政司,形成军事与行政相分离的局面。从行政角度讲,黎平府属贵州布政司,贵州布政司的东南边界应划到黎平府东部去。但从军事角度讲,黎平府又是五开卫控制下的实土,湖广都司的西南边界应划到黎平府西部去[40]99。黎平东北部还驻有铜鼓卫,而五开卫有55屯散落在湖南境内,成为飞地③[25]38。府卫分属,从统治者的主观意图而言,是让军事区与行政区犬牙相制,以控驭地方,加强中央集权。但在客观上,这也是形势使然。黎平府少数民族众多,将军民分离,也是为了避免民族冲突。

(二)卫所与土司犬牙交错

黎平地处苗岭东段,山川相间,村落散布,土司各自为政,卫所与土司交错,既能控制地方,也符合溪峒分散的地域特点。黎平地区以侗族和苗族为主,侗族多聚居河谷,农耕发达,民族性格温和,在此驻军阻力较小;而苗族生活在山区,生产较为落后,经济文化与内地差异大,难以设立卫所。黎平地理复杂,民族错居,屯田又是通过掠夺等多种渠道得来,势必造成屯田星散。自宣德九年(1434)废除新化府后,黎平府开始统领14长官司[41]2574。几乎每一长官司都会有一所屯与之相邻,交错局面非常明显。府卫交错在根本上是犬牙相制的运用走向极端的产物。这种安排,既是加强地方控制的特别设计,也是因地制宜的杰作和历史构建的结晶。

(三)具有准实土性质

五开卫首先应是一种镇戍地方的军事机构,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一定的行政区划意义。洪武十八年(1385),黎平地区各长官司因参与叛乱而被废除[40]298。因思州宣慰无法遥控,遂将其地交由卫所代管。乾隆《开泰县志》、光绪《黎平府志》载各长官司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划属五开卫,三十年(1397)复归田氏,有所偏差④[21]55[25]19。永乐元年(1403)复设各长官司,因当地与思州渊源甚深,土民与卫所官兵语言不通,这些土司重新拨归思州田氏[42]298[43]169-171。

五开卫辖内外16所、258屯,驻兵3万,控制着较多的土地和人口,自成一体,足以同府县相抗衡,成为实际的主导力量。黎平府所辖除永从县外全为土司,长期空壳,反而不如五开卫显赫。直到康熙朝,五开卫的土地和户口仍“数倍于黎平”,占压倒性优势[44]397。五开卫在本质上也是无实土卫所,但在地方的作用更接近于实土卫所,属准实土卫所。

三、五开卫在清初的演变

清朝入关后,明代的卫所制度并没有被立即废除,而是得以继续保留,这与其作为军事性质的地理单位的特点有关。顾诚认为,由于边境卫所大都辖有一定的土地和人口,控制着一方的赋税收入,因此,卫所得以继续存在了八十余年[45]。同时,清初又对卫所进行了改造,如卫军改为屯丁,主要负责屯田等[46]。

顺治十五年(1658),改五开卫指挥为守备,裁撤千百户,将官兵编入民籍[47]484。顺治十六年(1659),废除五开卫经历与新化所吏目[48]230-234。顺治十八年(1661),裁撤五开卫屯政守备[49]237。康熙五年(1666),裁撤五开卫在外十所,其地由五开卫直辖[50]686。五开卫结构体系被层层剥离,军屯变为民田,军户化为民籍,卫所渐成行政性机构。

康熙二十七年(1688),贵州巡抚田雯审时度势,上《黔府楚卫同城疏》:

黔辖黎平一府,层峦密菁,设有副将,官兵驻防,而同城则楚南五开一卫附焉。按府卫军民,黔楚异籍,其实闾阎相接,或一户之内,父军而子民,或一人之身,黔徭而楚役,往往讼讦纷纭,难以调协。查黎平为苗多民少之地,最易藏奸,而一城之中,黔楚分辖,设有机宜,卫申之楚,府牒于黔,相距二千六百余里,文移期会,两地盼悬,呼吸未能灵应。前抚臣慕疏,乞将黎平府县改归楚辖,而楚省以隔越遥远辞。臣思府卫既在同城,可以辖卫者,无不可以辖府,自应仍请归楚。倘因府外永从一县,楚省兼制为遥,或将同城之五开卫就近改隶黔辖,照例裁汰卫牟,设立知县、教谕、训导、典史,以黎平府领之。事权统率,疆界分明,边民耕凿相安,永沐圣泽,于勿替矣。再照黎平城守官兵粮饷,因该府额征无几,率由贵阳等处崎岖输挽,令若将府卫统归一省,无彼此之分,则黎平、五开所征钱粮并就近粮饷,兵民两便。⑤[25]87-88

所云“前抚臣慕”即甘肃静宁人慕天颜,他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至二十六年(1687)任贵州巡抚。上任的第一年,慕天颜上呈了很多奏疏,请将黎平改归楚辖应该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由于湖广认为黎平过于偏远,这次提议失败了。田雯认为把黎平府划入湖广也能实现隶属上的统一,但通盘考虑,不如统属贵州更合理。但他的意见同样未被采纳。

由于府卫关系紧张,裁卫舆论正盛,五开卫守备陈正策请求将五开卫迁到平屯所(今靖州平茶)。康熙三十年(1691),五开卫迁到平屯所,卫所学校改附靖州⑥[21]56。康熙四十一年(1702),湖南布政使施世伦、湖南巡抚郑有等认为平屯僻处一隅,不适合作为治所,请求仍然将五开卫与黎平府同城而治④[25]20[51]3391。

雍正二年(1724)闰四月,清廷下诏除漕运卫所外,其余卫所悉归并州县[52]166。为谋求全国体制的统一,改并卫所已是大势所趋。于是雍正二年(1724)十一月,云贵总督高其倬提出《请改五开卫归黔疏略》:

黎平府与楚省五开卫同在一城,民苗杂处,分隶两省,事权不一。现令钦奉特旨,各省卫所,裁归附近州县。臣等恳请以五开卫改县,归于黔黎平府。查五开楚省,即或裁改,应归楚省。又黎平、五开同在一城,何不请以黎平归楚,必请以五开归黔?臣查贵州形势,都匀以东、黎平以西,中夹生苗一区,名曰古州八万,地大苗众,正需料理。若以五开归黔,则苗区归在黔内,一切办措,呼应即灵。若割黎平归楚,凡有调度,必俟咨移,往还迟缓,坐失事机。臣反复审酌,归黔为是。原从有益地方起见,决不敢存瘠楚肥黔之心也。⑤[25]88

显然,高其倬也琢磨过卫所归并后黎平府的归属问题,最终结论也是统归贵州。不同的是,高其倬强调的重点已经变为开辟古州苗疆,这与当时清朝积极经营西南、准备大规模改土归流的形势有关。广阔的古州生界地处都匀、黎平之间,阻断了黎平与贵阳的直接联系。黎平若划归湖南,古州就会继续游离化外。所以高其倬力主将五开卫并入贵州,使得整个古州完全被包括在贵州境内,便于放手经营。

雍正帝阅后,于四月同意将五开、铜鼓二卫改为一县,隶属贵州[53]473[54]474。雍正五年(1727)三月,鄂尔泰经调查发现此前高其倬没有认清黎平的舆地特征,合设一县不能解决好赋税等问题,指出五开、铜鼓二卫应分设两县[55]824。闰三月,确定将五开卫改为开泰县、铜鼓卫改为锦屏县,并入黎平府[56]849。雍正八年(1730),又将五开卫下辖的中中所5屯,及溆浦县4屯、武冈州2屯、邵阳县3屯、新化县16屯,一并划入湖南③[25]38。至此,五开卫裁改工作全部落实,最终完成了由卫所体制向州县体制的转变。

四、五开卫设置的意义

五开卫是明朝在贵州东部设立的第一个卫,具有开创性意义。以卫所进行军事震慑,是明朝控制西南地区的重要举措。设置卫所,是明初西南战略中的一步,五开卫构成明朝经营贵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黔东南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五开卫的核心意义在于军事震慑。贵州长期游离于帝国边缘,明朝很难在此站稳脚跟,不得不在军事上采取强硬手段,遍设卫所屯堡。卫所设置后,对各种叛乱都坚决予以打击,发挥了良好的威慑作用。设置之初,五开卫庞大的驻军,表明以卫所进行军事震慑,是明朝控制西南新征服区的重要举措。

设立五开卫是明朝在黔东拓展的重要转折点。五开、铜鼓、靖州三卫鼎足而立,在湘黔边构筑了一面军事防御网络。卫所插进土司区,参与地方事务,改变了地方权力结构和政治形势。从此,国家权力随着军屯的延伸而不断向民族地区渗透,肢解土司政治,形成对生界的包围,有利于日后改土归流、开辟苗疆。

卫所的建立,是国家力量的嵌入,推动了郡县制在当地的建立和发展。五开卫的设置,也是明朝在黔东南建立流官政权的开始,为此后建立州县、改土归流奠定了基础。五开卫是黎平最早建立的流官政权,充当了黎平府的开路先锋,体现了卫所在地方熟化过程中的促进作用。卫所的经营,推动着军屯区向准政区转化,有助于日后系统的政区建设。

贵州建省后,五开卫成为黎平府的坚强后盾,大力支持地方行政事业。卫城为府县提供办公场所,军户构成府县的人口基础,军队则保护府县的安全。黎平府于宣德十年(1435)迁入五开卫城内[56]335。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之前,永从县一直和黎平府挤在五开卫城内。可见,依托卫所是明代贵州地方政权正常运作的重要保障。

随着卫所的设置,军户陆续迁来,汉人不断增长,成为当地社会的重要构成要素,推动了社会变迁。卫所军士积极开垦屯田,形成卫所—府县—土司的格局,给山区开发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由于土著少服徭役,明代黎平府的正常运转主要是依赖五开卫得以实现的。

卫学的设立,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明代黎平地区的进士,多出身卫所,清代进士与卫所也多有渊源[58]316。嘉靖年间江苏人陆沧浪流寓五开卫,开启了黎平教育的先河[59]99。南明兵部尚书何腾蛟出身五开卫。五开卫还修纂了地方志,可惜散佚。今天黎平话方言岛的形成,也与五开卫的设置有关。

改并府县是卫所体制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清初谋求全国地方管理体制整齐划一的重要举措。五开卫改为开泰县,并入黎平府,结束了府卫分属的状态,终断了黎平府与五开卫旷日持久的恩怨纠纷。开泰县的设置,使得黎平府终于有了附郭县,政区更加合理,标志着郡县体系至此真正实现了制度化。

注 释:

① 根据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7册《元明时期》以及相关资料绘制。

② 此处是据乾隆《开泰县志·武备志》(《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第19册),这与雍正《湖广通志》卷24《军政志》(《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532册)中所记载的“五开卫领千户所6、兵32260名”有出入,不知何故。

③ 此处是据乾隆《开泰县志·所屯志》(《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第19册)。

④ 此处是据乾隆《开泰县志·沿革志》(《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第19册)。

⑤ 此处是据乾隆《开泰县志·艺文志》(《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第19册)。

⑥ 此处是据乾隆《开泰县志·建革》(《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第19册)。

[1] 明太祖实录(卷119,洪武十一年六月己巳,即1378年) [M].

[2] 明太祖实录(卷121,洪武十年十一月庚午,即1377年)[M].

[3] 明太祖实录(卷172,洪武十八年四月丙辰,即1385年)[M].

[4] 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史部第43册)·(万历)黔记(卷35,汤和列传)[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

[5] 明太祖实录(卷174,洪武十八年七月庚辰)[M].

[6] 明太祖实录(卷176,洪武十八年十月乙卯)[M].

[7] (明)谈迁.国榷(洪武十九年正月,即1386年)[M].北京:中华书局,1958.

[8] 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嘉靖)湖广图经志书(卷19,靖州)[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

[9] 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68册)·(嘉靖)贵州通志(卷4,城池)[M].上海:上海书店,1990.

[10] 明太祖实录(卷179,洪武十九年十一月己卯,即1386年)[M].

[11] 明太祖实录(卷193,洪武二十一年九月庚子,即1388年)[M].

[12] 明太祖实录(卷214,洪武二十四年十一月甲午,即1391年)[M].

[13] 明太祖实录(卷217,洪武二十五年五月乙未,即1392年)[M].

[14] 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第1册)·(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卷7,黎平府)[M].成都:巴蜀书社,2006.

[15] 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473册)·明一统志(卷88,贵州布政司)[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16]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121,贵州)[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7] 明太宗实录(卷14,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丁亥,即1402年)[M].

[18] 明史(卷46,地理志·贵州)[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9] (明)姜清.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46册,姜氏秘史)[M].济南:齐鲁书社,1996.

[20] 郭红,靳润成.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1] 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第17册)·(光绪)黎平府志(卷2上,地理志)[M].成都:巴蜀书社,2006.

[22] 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嘉靖)湖广图经志书(卷17,辰州府)[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

[23] (清)爱必达.黔南识略(卷21,黎平府)[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24]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 7册)·元明时期[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

[25] 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第19册)·(乾隆)开泰县志[M].成都:巴蜀书社,2006.

[26] 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532册·(雍正)湖广通志(卷24,军政志)[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27] 于志嘉.明代军户世袭制度[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7.

[28] (明)陈建.皇明通纪(卷7,洪武十九年,即1386年)[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9] 明太祖实录(卷190,洪武二十一年四月丁巳,即1388年[M].

[30] 王晓卫.明代贵州土兵与卫所军之关系[M]//本书编委会.开发中的崛起——纪念贵州建省59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31] 明英宗实录(卷196,景泰元年九月己未,即1450年)[M].

[32] 明太祖实录(卷246,洪武二十九年七月丙子)[M].

[33] 明太祖实录(卷181,洪武二十年三月甲戌,即1360年)[M].

[34] 明宪宗实录(卷61,成化四年十二月丁亥,即1468年)[M].

[35] 明太宗实录(卷66,永乐五年四月庚戌,即1407年)[M].

[36] 明太宗实录(卷67,永乐五年五月庚午,即1407年)[M].

[37] (明)焦竑.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106册)·国朝献征录(卷104)[M].济南:齐鲁书社,1996.

[38] 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68册)·(嘉靖)贵州通志(卷3,土田)[M].上海:上海书店,1990.

[39] (清)谈迁.枣林杂俎·卫所遥辖[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0] 周振鹤.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总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41] 明宣宗实录(卷114,宣德九年十一月庚子,即1434年)[M].

[42] 明太宗实录(卷16,永乐元年正月甲辰,即1403年)[M].

[43] 罗康智,王继红.明史·贵州地理志考释[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

[44] (清)杨雍建.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67册)·抚黔奏疏(卷3)[M].济南:齐鲁书社,1996.

[45] 顾诚.卫所制度在清代的变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2).

[46] 李巨澜.清代卫所制度述略[J].史学月刊,2002,(3).

[47] 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第5册)·(乾隆)黔南识略(卷23,开泰县)[M].成都:巴蜀书社,2006.

[48] (清)王先谦,辑.十一朝东华录·顺治朝[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3.

[49] 故宫珍本丛刊·湖南府州县志(第161册)·(乾隆)直隶靖州志(卷1,封域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50]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439,兵部·官制)[M].台北:文海出版社,1992.

[51] (雍正)八旗通志(卷192,人物志·施世伦)[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

[52] 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14册)·(乾隆)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 19,雍正二年闰四月十一日,即 1724年)[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53]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起居注册(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3.

[54] 清世宗实录(卷31,雍正三年四月庚辰,即1725年) [M].

[55] 清世宗实录(卷54,雍正五年三月戊申,即1727年) [M].

[56] 清世宗实录(卷55,雍正五年闰三月丙戌,即1727年) [M].

[57] 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万历)贵州通志(卷15,合署志·黎平府)[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

[58] 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22册)·(乾隆)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70,礼部·学校三)[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59] 侯清泉.历代名人与贵州[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卫所黎平洪武
书法
书法作品
书法作品
春满人间
清代卫所裁并概述
黎平美食
百节之旅 跟着节日游黎平
侗都黎平 颐养胜地
黎平春色
清代东南四省卫所裁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