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规模化养蜂基地发展新模式的尝试与推广
2014-05-08马良
马良
(黑龙江省蚕蜂技术指导总站,哈尔滨150090)
黑龙江省规模化养蜂基地发展新模式的尝试与推广
马良
(黑龙江省蚕蜂技术指导总站,哈尔滨150090)
黑龙江省蜂业以优良的东北黑蜂蜂种和甘美的椴树蜂蜜闻名全国。规模化养蜂的低投入高产出研究,是组装集成近年来我省蜂业成果如“东北黑蜂高产蜜胶蜂种选育的研究”和“中药生物制剂防治蜜蜂大小蜂螨研究以上技术”等,按照“规模化养蜂生产技术规程”的要求,在省内有代表性蜂产品主产区研究建设绿色高品质蜂产品示范基地,提高蜂农效益。尝试探索推广“龙头企业+养蜂合作社+蜂农”的运作模式,促进蜂业健康发展。
一、养蜂队伍的基本状况
蜂农的传承形式是以家庭为主,通过亲属、同乡以及雇工方式发展维持养蜂队伍。往往是长辈传晚辈,师傅带徒弟,同乡相互帮,一代传一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农民就业渠道拓宽。相对来说养蜂居无定所,工作辛苦,养蜂队伍老龄化现象。
养蜂生产入行门槛较低,不需学历,不需卫生注册,不需工商登记,只需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为数不多的蜂群和蜂机具的购置成本,就能成为一名养蜂人。
二、蜂产品质量安全的重点是溯源管理
近年来国家对蜂产品加工企业的管理日趋严格。在行业内开展GMP认证和QS认证等,还有很多企业为了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自觉进行ISO及HACCP等管理体系认证,对企业管理和产品质量的改善发挥了作用。现在我省具有QS认证蜂业企业已经达到81家,蜂产品安全生产从规范上有一定的保证。但仅靠上述工作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食品安全是一项从田头到餐桌全程管理的系统工程。在生产、加工、流通各个阶段必须确立食品安全信息溯源制度,蜂产品质量安全的重点是溯源管理,要把养蜂基地作为“第一车间”来抓。一方面各地市蚕蜂站及蜂种场通过培育与推广抗病力强的蜂种,加强蜂群饲养管理等措施,让蜂群少生病或不生病。另一方面要求我省各地蜂业管理技术人员定期派人到各蜂场进行巡回检查指导,督促蜂农填写养蜂日记,不要使用抗菌素;此外,还建立了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和生产档案制度,设计了“产品质量追溯标签”,上面标明产品名称、产地、重量、蜂农姓名、是否用过抗菌素等,一旦产品发生质量问题,就可以顺藤摸瓜,很快找到产品主人,并对其采取惩罚措施。最后,要求企业严把产品入库关,严格检测,不合格的产品一律拒收。这样,通过有效的管理与监督,实现了从原料生产、流通、加工、销售的全程可追溯,蜂产品的质量问题从源头上得以解决。
三、蜂业龙头企业在基地建设中的作用
对于个体、分散、流动的蜂农,政府和有关部门很难直接对其进行管理和扶持。蜂农归谁领导?有困难找谁解决?谁来组织蜂农?谁来扶持蜂农?虽然行业学(协)会为蜂农做了大量工作,但受人力、物力、财力和权力限制,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那么谁与蜂农的利益关系最密切?答案是集蜂产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实体企业。蜂农是把自己的产品卖给企业并希望有稳定的渠道和合理的价格,企业希望从蜂农手中得到安全优质的蜂产品原料,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利益共同体。国家每年对龙头企业都有一系列扶持政策,从税收减免、银行贴息、项目拨款、专项经费等等,一方面是支持龙头企业的科技进步,另一方面通过龙头企业对蜂农和养蜂基地的带动与扶持,用于蜂农的组织与培训,蜂机具和蜂种改良,蜂病防治及质量跟踪。作为蜂业龙头企业,有责任做好养蜂基地组织与管理,要让蜂农得到实惠,基地得到发展,更重要的是从产品源头夯实企业自身食品安全保障的基础。
四、基地建设的组织形式与管理
基地建设的组织形式有多种,各地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目前,多数采用“龙头企业+养蜂合作社+蜂农”的运作模式。一般养蜂基地的组织形式如后页图1所示。
蜂业合作联社负责人负责牵头制定养蜂基地发展规划和各项管理制度;通过各养蜂合作社社长、养蜂技术员和专职管理人员对基地蜂场实施管理;建立沟通渠道,并提供相应的人力、物力、技术、信息和财力资源,以确保蜂产品安全与标准化生产管理有效运行和养蜂基地经济效益的最终实现。连接蜂农和企业的是养蜂合作社社长,社长一般懂养蜂,能控制一定的数量蜂群,有相对稳定的放蜂路线,在生产收购季节随蜂群流动,而且有相当的经济实力,能为蜂农提供服务,并有承担相应风险的能力。他们负责组建基地蜂场,组织蜂农培训;确定蜂场放蜂路线,疏通蜂场周边的社会关系为蜂农提供良好的生产环境;做好后勤服务和蜂机具、蜂药的统一采购;按质量要求及时收购蜂产品、提供包装,安全储运,保质保量把下属蜂场的产品交售给上级企业,并负责不合格品的处置。
基地养蜂技术员以具备养蜂生产实践能力,掌握蜂病防治等基本原则和法规要求的人员作为基地养蜂技术员,每个养蜂合作社配备1名技术员,负责下属各蜂场的技术质量与信息管理。其职责是检查并确诊蜂群病害,指导合理用药;不定期对产品抽样检查,监督养蜂日志和用药记录执行;了解产区气候、蜜源、产情和市场收购价格,为企业收购决策提供信息。
合作社社长确立后,需要对蜂农进行组织和培训,需要把8到10个相邻地区、放蜂路线相同的蜂农组成一个蜂场,为蜂农提供生活方便,负责蜂群转场运输;检查蜂病防治情况及相关资料记录;集中每户蜂农的蜂产品,检查每个产品包装标识,统一交售给上级养蜂合作社。合作社下属蜂场组建后,在秋冬之季由社长召集各蜂场蜂农集中培训,所有培训费用由企业支付。培训过程中应倾听蜂农意见,解答蜂农疑问。培训后填写蜂农档案,登记编号在册。
五、基地建设与管理
在养蜂自然条件较好的牡丹江、饶河、等地,分别建立了自己的养蜂基地,以多种形式对基地养蜂户进行系统培训。在基地养蜂户的组织管理上,主要依靠当地政府支持,请基地有威望的养蜂带头人、专营原料的蜂业公司、提供蜂产品原料的供应商牵头,组织养蜂户建立合作组织,蚕蜂站参与对组织内养蜂户进行管理与技术指导。
培训形式采用现场会议和集中授课,由牵头人召集组织养蜂户进行集体培训学习,请专家讲解授课,并结合现场指导。培训以NY/T5139《无公害食品蜜蜂饲养管理准则》、GB/T19168《蜜蜂病虫害综合防治规范》、GB 18796《蜂蜜》和GB14963《蜂蜜卫生标准》为核心内容,对养蜂户细致讲解相关知识,发放相关文字资料。
图1 养蜂基地组织框架图
六、基地建设的组织形式与管理优势分析
通过龙头企业收购过程中调查分析,企业与蜂农以养蜂合作组织形式所生产的蜂蜜质量较好,3年合格率分别为93.6%,94.1%和92.7%。无管理散户生产的蜂蜜平均合格率低,仅为75.2%。
2010年初至2013年底,以黑龙江省蚕蜂技术指导总站3年对黑龙江省内蜂产品企业的原料蜂蜜质量数据分析和下乡指导调查,以亲戚、邻里、师徒等系较亲密的养蜂人员组成的养蜂合作组织,和企业订立销售合同生产,养蜂生产管理效果所生产的蜂蜜质量最好,连续3年蜂蜜合格率均为100%。主要原因是这种合作形式内部成员关系密切,对组织领导的忠诚度较高,较容易管理,在组织培训时,成员学习效果好,并且自觉按相关规范要求进行生产。但这种组织结构规模较小,存在蜂蜜产量不足的缺点。需要大范围普及与推广。
采用“龙头企业+养蜂合作社+蜂农”的运作模式的“产地公司+固定养蜂户”有非常好的生产管理效果。产地公司与固定养蜂户间联合,他们有多年的合作关系,彼此较为熟悉,互相信任,较容易组织起培训指导和生产管理,值得大力推广。
上述组织形式有较好的表现,其原因主要是由组织形式所具有的特点所决定的,他们组织关系都较紧密,组织内部合作时间较长,忠诚度较高,组织管理较容易,生产措施能贯彻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