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民族高校体育学科发展现状调查与思考

2014-05-08郝家春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4年10期
关键词:学术民族学科

郝家春

(中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我国民族高校体育学科发展现状调查与思考

郝家春

(中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民族高校体育学科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本科专业设置以及硕士点培养平台的不断完善,民族院校体育学科建设整体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同时,存在学科建设重视程度不够、研究团队尚未形成、教学科研未能有效融合、学科组织文化落后等问题。建议:加快学科队伍建设,努力构建学科平台,有效整合教学科研,积极培育学科组织文化。

民族高校;体育学科;组织文化

民族高校是党和国家为解决我国国内民族问题而建立的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新中国成立以后,从1950年西北民族学院建立至2012年,我国先后成立了15所民族高校,共有56个民族的在校学生20余万人。我国民族高校先后毕业、结业的学生总计接近110万[1]。民族高校在民族地区人才培养、民族问题及民族政策研究、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方面发挥了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民族高校首先是高校,民族高校具有一般高校的功能属性和办学规律,民族性则是其办学特色。民族高校同样肩负着一般高校的基本功能属性,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在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体育学从一门边缘新兴学科随着社会进步与需求而不断发展壮大,并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传统意义上的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的职能划分格局已经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设置体育专业,并已成为体育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为加快体育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奠定了较广泛的基础[2]。”民族高校体育学科既具有体育学科一般属性,同时也具有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为全面梳理当前民族高校体育学科发展的情况,采用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中南民族大学图书馆等途径,以“民族院校”、“体育学科”、“民族院校体育学科”为关键词,查阅了专著8部、期刊文献30篇及学位论文15篇,为本文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利用“2013年全国高校民族体育工作研讨会”的契机,就民族高校体育学科发展访谈了与会的其他民族高校的10位学者与13位院系行政领导。通过访谈,不仅获得了较为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也为本文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指导。

1 我国民族高校体育学科发展现状

1.1 民族高校体育学科建设情况

1.1.1 专业设置 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共设13个学科门类、506个专业(基本专业352个,特设专业154个)。在教育学门类下,体育学下设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人体科学5个专业。在特设专业教育学门类体育学类下设有运动康复、休闲体育2个专业。目前在研究生专业目录中,作为一级学科的体育学下属4个二级学科,分别是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以及民族传统体育学。通过对2014年15所高校的招生计划进行统计可知(表1):1)目前,西藏民族学院和四川民族学院招收专科层次的专业均为体育教育,培养目标主要定位在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师资不足问题。2)在14所招收本科层次院校中,设置体育教育专业的有11所,设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有9所,设置运动训练专业的有1所,设置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有1所。其中,有8所院校设置了2个本科专业。3)在研究生培养层次上,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招收学科教学(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西藏民族学院在民族学下设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方向,贵州民族大学在民族学下设民族传统体育方向;在另外4所设有体育学二级学科硕士点的民族高校中,内蒙古民族大学设有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云南民族大学和西北民族大学设有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广西民族大学设有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2个专业。从本科专业设置情况来看,设置了突显民族性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本科专业的学校仅有青海民族大学1所院校,分析认为,这主要是由于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本科专业只限招国家一级和二级运动员,设置门槛较高;而对绝大多数的民族高校体育学科未设置该专业,体育学科的建设未能很好地整合与利用民族学的优势学科平台与资源,这也在客观上造成了科学研究与教学实践未能得到充分融合。

表1 我国15所民族高校体育学科培养层次及专业设置

1.1.2 培养层次 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是指不同程度和要求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反映的是高等教育中各层次间的相互关系和组合方式[3]。学界通常把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目前,我国民族高校体育学科培养层次结构包括专科、本科及硕士研究生3个层次。1)四川民族学院和西藏民族学院2所学校招收专科层次体育专业考生。2)有14所院校进行本科层次招生。3)有8所院校进行研究生层面招生,其中,中央民族大学和中南民族大学招收学科教学(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贵州民族大学和西藏民族学院招收的民族体育方向研究生挂靠在民族学学科;有4所民族高校设置了体育学二级学科硕士点,分别是西北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以及内蒙古民族大学。从整体培养层次来看(表2),2014年我国15所民族高校共招收体育本科生1 379人,而研究生招生只有76人,本科与研究生的招生比例约为18∶1,相对于发达国家的2.5∶1[4]数值相对过大,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研究生的培养层次相对滞后。但实际上,研究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研究生教育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

表2 2014年我国15所民族高校体育学科招生人数统计

1.1.3 培养规模 学科专业培养规模主要指某一学科专业专门人才的培养数量[5]。任何学科的培养规模与社会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应以相对契合的状态呈正比增长和减少,但应是一种有质量的规模数量增长和输入、输出社会所需人才的良性循环过程[6]。根据2014年的招生计划统计(表2),1)我国14所民高校校共计招收1 478名学生(包含专科生99人)。其中,体育教育专业923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445人、运动训练30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30人。2)在研究生培养层次上,2014年8所民族高校共计招收76人。其中,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17人、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37人、学科教学(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20人、民族学民族体育文化方向研究生2人。可见,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规模仅次于体育教育专业。20世纪90年代,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全民健身运动的需求,国家急切需要培养一批社会体育的专门人才,高等教育社会体育专业应运而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社会体育专业由一个新办专业一跃成为5个体育本科专业中的主干专业。截止到2012年,设置社会体育专业的院校达到210所[7]。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教育部公布的“近两年全国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中包含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基于此,我国民族高校体育学科在专业设置以及培养规模上必须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因素。

1.1.4 学术水平 大学学术水平是一个发展、动态的概念,它是伴随大学职能拓展而衍生并得到逐步凸显的。学术水平是现代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本质[8]。大学的学术水平是通过教师对高深知识以及科学真理的探索而达到的创新程度。学术水平又是学科建设成就的重要体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立项数目已经成为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水平的重要指标,通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情况可以反映一所高校体育学科的发展水平。通过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官方网站“项目查询”[9]统计得知,截止到2014年,我国15所民族高校共计获得1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从立项的课题研究范围来看,发挥民族特色与民族地区优势是获得国家级课题资助的有利条件,在12项国家社科立项中,有8项课题研究领域定位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其余4项分别涉及职业体育、体育赛事以及民间体育社团研究。12项体育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集中在6所民族高校,其中云南民族大学4项、中央民族大学2项、中南民族大学2项、内蒙古民族大学2项,其余2项分布于青海民族大学以及西藏民族学院。云南民族大学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有2项属于西部项目。可见,从立项绝对数来看,我国民族高校体育学科整体发展水平还较低;从立项的院校分布来看,我国民族高校体育学科发展水平又存在不平衡现象。

1.2 民族高校体育学科发展存在的不足学科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任何学科的发展都要经过从无到有、不断完善的探索历程。我国民族高校体育学科建设整体上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尽管具有自身的优势与特色,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不足。

1.2.1 研究团队尚未形成 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核心要素,科学研究往往是学科建设的先导,也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朱九思所言“科学研究要走在教学的前面。”通过科学研究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与教学水平,可以募集或引进高水平的一流教师,这些都为研究团队的形成奠定人力基础。而研究团队的形成与否是衡量学科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高水平研究项目争取以及高水平研究成果取得离不开研究团队的通力合作。民族学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民族院校的优势学科,科学合理、稳定成熟的研究团队是重要前提。而反观我国民族高校体育学科研究团队发展现状可以看出,团队建设尚需加强。通过访谈了解到,各校体育学科研究团队组建模式主要有2种形式:1)学院内部根据研究方向划分研究团队,例如,中南民族大学、湖北民族学校等院校等;2)体育学院教师参与其他学科研究团队,例如,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院校。但在实践中,2种团队均存在问题与不足,包括学院内部团队过于松散、凝聚力不够;团队成员的研究基础及能力参差不齐,团队进行组合的主要原动力就是争取项目与经费等。实践表明,只是在项目申报或检查验收时才将各自的成果临时拼凑,这样的团队很难取得标志性成果。而对于跨学院、跨学科团队同样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体育学科还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学科体系,作为一门学科不可避免与其他学科产生交叉与融合,但是由于学科年轻所以在同其他学科一体化水平上存在较大差异,在实践中也未能形成跨学科异质性团队的集体攻关。通过访谈得知,15所民族院校近半数没有成立学术团队,业已成立的学术团队或多或少存在着学术组织文化淡薄的问题,未能形成良好的学术团队凝聚力。

1.2.2 学科建设重视不够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一项基础性工作,而重点学科建设则是学科建设的重点。学科建设反对平均主义,一般“将学术基础好,学科队伍强,有广阔发展前景,能够带动其它学科发展,能够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学科确立为学校的重点学科[10]。”我国民族高校体育学科则属于相对弱势边缘学科,不仅受限于学校优先发展重点特色学科的现实需要,也与体育学科师资力量以及学科理念滞后有关。1)在学校层面,长期以来我国民族高校体育工作重心在于公共体育教学。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高校扩招,我国民族高校体育学科伴随着体育院系的建立而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学科建设包括硬件和软件2个方面,尽管民族高校在场地设施等硬件方面投入较大,但是在学科组织的机构设计、制度建设和学科发展规划、学科文化建设等软件方面体育学科亟待加强。2)在学院内部,学科建设的理念尚需提升。例如,通过对15所民族高校体育学院门户网站浏览发现,开设“学科建设”专栏的只有中央民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以及湖北民族学院等3所院校,其余12所院校只是针对专业设置以及科研成果统计等进行了简单性描述;而对于学科制度建设、发展规划以及学科组织文化等方面则呈现缺失状态。

1.2.3 教学科研未能融合 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科研创造知识,教学传播知识。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原则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特有的原则[11],只有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效结合才能切实推进学科发展。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是人才培养,高水平的教学才能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而离开了科学研究,教学的功效性与时效性就会缺失。教学内容手段需要科学研究成果的不断充实与更新,因为只有在教学中传授科学知识与方法,才能使得学生在校时就具有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体育学科在民族院校尚属年轻新兴学科,教学实践与科学探索需要进一步的融合。1)教学方面,目前我国14所民族高校体育学科采取的是专业教学与公共体育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大连民族学院因目前未设置体育学科不包括在内),2种教学的要求在实践中存在较大差异。公共体育课教学占据了较多的课时,而专业课教学需要投入更多的知识准备或技能教学。民族高校体育教师工作量普遍较大,这在客观上增加了教师教学钻研的难度。2)科研方面,同其他学科教学相比,体育教学不仅是脑力劳动也是体力劳动,在身心疲惫的状态下使得大多数体育教师在科学研究方面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半途而废和研究进展缓慢3种状态。而对于部分研究志趣强烈、学术思维活跃的教师来说,又存在研究方向与专业教学不一致的问题,真正做到研究方向与专业教学有效融合的较少。在我国15所民族高校12项国家社科立项中,其中有8项研究方向定位于民族传统体育,而这8项课题负责人所在工作单位均未成立民族传统体育本科专业。虽然部分院校设置了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生培养方向,但是限于招生规模较小,从而影响了教学、科研融合的深度与广度。

1.2.4 学科组织文化落后 由于“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及广泛外延,使得人们很难达成对“文化”概念的诠释趋同一致。同样,对于“学科文化”、“学科组织文化”的内涵理解尚不统一。伯顿·R·克拉克认为,学术文化是学科组织特质和基本要素,学科文化是学术文化的核心和基础,学科文化根植于学科,每一学科都有一种知识传统和相应的行为准则[12]。而邹晓东在其“研究型大学学科组织创新研究”一文的研究中提出,学科组织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积累的语言、价值标准、伦理规范、思维与行为方式等形成了学科组织文化[13]。英国苏塞克斯大学教育学教授托尼·比彻在其代表作《学术部落和领地——智力探求和学科文化》中,把学科视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学术部落”,每个部落拥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具有认可的身份和特征的文化属性。按照这样的比拟,体育学科也是一个“学术部落”,那么体育学科在民族高校的存在形态就属于一个个较小的“学术村落”。学科的组织文化,对学科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和约束作用,是学科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14]。民族高校体育学科发展水平制约因素较多,其中学科组织文化建设是一个重要方面。通过访谈得知,目前存在的不足在于:学术理念不够坚定、学术目标比较模糊以及学术气氛比较淡薄等。健康和谐的学科组织文化有利于凝聚学科队伍,改善和协调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产生学术共鸣,从而形成集体攻关的团队力量。民族高校专业学科平台构建较晚,既往的工作重心在于公共体育教学,因此,不同的人根据教学专项习惯性地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尽管各校按照学科建设需要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但是引进人才大多具有各自既往的研究旨趣,同时引进人才与教学组织人员无形中形成学术隔离。而随着体育学科不断深入发展,原先的单打独斗式的个体研究行为显然不能适应高水平学术研究的需要,这也是我国民族高校争取高水平、高层次研究项目数量偏少的重要原因。

2 提升我国民族高校体育学科发展水平的思考

2.1 加快建设学科队伍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的过程就是塑造人才的过程,而学科建设水平则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学科队伍的结构、水平、实力直接决定了一门学科的发展。学科队伍建设主要包括学科带头人的确立以及学术团队的建设。1)学术带头人确立是指选拨和任用合适人选导向和统帅学科的发展。如果没有著名的专家、学者往往是不可能建成高水平学科的。就我国民族高校的纵向发展来看,体育学科起始于中央民族大学,该校体育学院成立于1951年,而绝大多数民族高校体育学院成立时间较晚。整体而言,民族高校体育学科还是一个年轻的学科体系;而就横向发展来看,截止到2014年我国15所民族高校只有6所院校总共获得了12项国家社科立项,这也说明我国民族高校的专家、学者相对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族高校体育学科建设整体上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因此,选拔任用德才兼备的学科带头人尤为重要。2)学术团队建设是指建立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结构合理主要体现在年龄结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和学缘结构等方面。结构合理对于保持学术团队的新陈代谢以及稳定、持续、深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民族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的重心在于公共体育教学,既往的师资队伍兼顾公共体育教学以及体育专业教学就显得任务繁重,而对于科学研究和学术思考难免心有余而力不足。

基于我国民族高校体育学科队伍构成现状,建议:1)积极争取学校政策支持选拔和任用高水平的学科领军人物;2)合理配置教学组织与学科组织的师资力量,在学科组织内部也要根据师资情况确立教学以及科研重心;3)根据学科方向招聘或培养中坚和后备力量,努力构建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研究团队。

2.2 努力构建学科平台学科是高等学校的组织细胞,高校的各种功能活动都是在学科这一平台上展开的,离开了学科载体,大学的职能便无法实现和伸展。构建学科平台是学科建设的核心环节。学科平台的申报是学科建设的起点,学科平台的取得为学科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当然,学科平台取得不是学科建设的保证,它是学科建设阶段性成果的体现。学科平台建设也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由于我国民族院校体育学科整体发展起步较晚,学科平台建设理念及实践均存在差距。正如美国首位华裔大学校长、加州大学校长田长霖所说:“任何一所高校要成为世界知名大学,不可能在所有学科上齐头并进,而必须集中力量在一、两个学科上有所突破”。我国民族高校体育学科平台建设也是一样,既要理性地看到与别人的差距与不足,也要看到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特”。以云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为例,该院成立于2003年,是我国民族高校中第1批成立的体育学院。目前,在本科培养层次方面,设有体育教育以及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同时设有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学位授予点;并且,基于地处少数民族地区以及民族地区丰富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先天便利条件,学院设有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研究中心,目前已成为云南省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科研、训练的中心。以民族传统体育为学科研究方向,经过多年的学术探索与积累,截止到2014年,云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在民族传统体育研究领域已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立项数位居15所民族院校首位。

2.3 有效整合教学科研《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47条将“具备相应职务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作为高校教师取得相应教师职务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由此可见,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与科研水平是高校教师的必备法定素质。而民族高校体育教师也是如此。但是在实践中,我国民族高校体育教师整体上存在教学能力强于科研能力,科研方面仍存在学习少、动笔少、经费少的“三少”问题。对于个体而言,教学是果,科研是根,教学科研是内在的统一体。而对于学院来说,每一个体育教师都是学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整合教学与科研需要体育教师个体的智力投入与学术探索,也需要组织的管理与协调。对于民族高校体育教师个体而言,要不断提升科研意识,逐步形成科研习惯,学术思考与科研选题可以紧密结合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学实践与传承保护;而对于组织管理与协调而言,可以争取学校更多的支持力度,使得体育学科得到更多的关注与扶持。此外,学校在积极支持体育学科争取国家级课题立项的同时,更需要加大紧密结合教学实践的教研教改课题的政策倾斜,尤其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进校园的教学实践中,亟需理论的论证与指导,而规律性的理论归纳可以更好地促进教学实践的有效开展。

2.4 培育学科组织文化学术组织文化是组织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不仅是学术组织管理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学术道德伦理教育的有效途径,决定着组织成员的价值取向,是学术组织前进的动力并指引着它的发展方向[15]。针对我国民族高校体育学科学术组织文化存在的不足,培育学科组织文化应该处理以下3个方面内容。1)倡导良好的学术风气,使恪守学术规范成为“学术村落”的共同价值观与行为准则。学术风气看似无形,却对学术环境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从微观上讲,良好学风折射出研究者良好的道德修养;从宏观来看,良好学术风气是坚守社会良知的最后壁垒。2)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尊重学术、尊重学者、帮助同事、提携后辈的集体温暖氛围,最大限度地让组织成员享受学术成果带来的收益和喜悦。美国管理学家利皮特博士指出:“人的价值,除了具有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赋予和他人共同完成工作的能力[16]。”民族高校体育学术组织一旦自觉形成尊重、信任和沟通交流的学术文化氛围,必然为组织发挥出惊人的创造力和竞争力。3)通过制度建设创造公平竞争的学术生态环境。制度建设是学科组织文化培育的基础,是学术组织良好运行的保障。仅仅依靠纯粹的理念价值并不能提供有效的组织控制和制度预防手段;仅仅诉诸于组织主体的道德自律,就显得非常脆弱[17]。通过制度建设可以为民族高校体育学术生态系统建立提供了比较稳定的保障。无论是日常科研管理、教学科研、科研工作量设定、科研奖励激励,还是课题申报都要制度化,从而有章可循。

3 结 语

学科发展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一个相对年轻的“学术村落”,我国民族高校体育学科发展,在专业设置、培养规模、培养层次、学术水平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但是,在取得进步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例如,专业设置未能充分发挥民族特色与优势、培养规模未能紧密结合社会需要、培养层次上研究生培养比例较小,以及学术水平发展存在不均衡等。现代学科发展的交叉、融合趋势不断加强,民族高校体育学科建设完全可以凭借区域优势与民族特色,坚持特色发展,构建学科平台,确定学科方向,加强学科队伍建设,培育学术组织文化,科学选准学科项目,理性培育新兴学科,促进我国民族高校体育学科的科学发展。

[1] 张京泽,唐纪南.新中国民族院校的发展与改革的历史性回顾[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5-16.

[2] 杨桦.关于加强体育学科建设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1):1-5.

[3] 闫亚林.高等教育层次和科类结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15-16.

[4] 当前研究生培养制度不完善,改革政策不可贸然突进[EB/ OL].中国新闻网(2012-11-09)[2014-06-10].http:// edu.enorth.com.cn/system/2012/11/13/010263940.shtml.

[5] 王新兵,杜学元.试论新世纪的教育发展观[J].教育探索,200(61):48-50.

[6] 王莹.我国高等院校体育学本科专业培养规模现状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8):60-63.

[7] 舒宗礼,夏贵霞,杨斌,等.社会体育专业特色建设探索——以湖南城市学院社会体育专业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2):115-119.

[8] 王春玲.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研究[D].阜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6:24-25.

[9]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DB/OL].http://www.npopss-cn.gov.cn.

[10] 陈达云.关于加强高校学科建设问题的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1):5-9.

[12] 何敦春,欧阳迪莎.学科文化与高等教育管理的关系及培育[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0(71):108-111.

[13] 邹晓东.研究型大学学科组织创新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3:57.

[14] 刘虹,马桂林.高水平大学学科队伍建设的思考[J].清华大学教学研究,2007,28(3):65-69.

[15] 肖楠,杨连生.基于学术组织文化的学术伦理建设思考[J].文化学刊,2011(2):71-75.

[16] 魏芬.高校知识管理的几对内在矛盾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46):45-49.

[17] 苏均平.学科与学科建设:院校业务建设的核心与龙头[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4:45-46.

Investigation and Ref l ection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Ethnic University Sports Discipline Development in China

HAO Jia-chun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Zhongnan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uhan 430074, Hubei China)

Adopting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ture consultation and interview, this thesis investigates and analyses current situation of ethnic university sports discipline development in China. Results show that with gradual improvement of undergraduate major setting and master cultivation platform, ethnic university sport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s in the trend of positive development. Nevertheless, problems like insuff i cient emphasis on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not-yet formed research team, ineffective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research, backward of discipline organization culture are still existing. Suggestions: accelerating discipline team construction, establishing discipline platform, integrating teaching research and cultivating discipline organization culture.

ethnic university; sports discipline; organization culture

G812.6

A

1004 - 7662(2014 )10 - 0019- 06

2014 - 06 - 15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编号:QSY13008)。

郝家春,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与运动训练学。

猜你喜欢

学术民族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学术动态
中国实践的学术在场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超学科”来啦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