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游记》取经故事的故事形态学研究

2014-05-07葛静深别尔哥罗德国立大学国际系俄罗斯别尔歌罗德308015

名作欣赏 2014年3期
关键词:宝物师徒妖怪

⊙葛静深[(俄) 别尔哥罗德国立大学国际系, 俄罗斯 别尔歌罗德 308015]

作 者:葛静深,别尔哥罗德国立大学国际系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俄罗斯语言文学。

俄国著名的民俗学家,俄国形式主义乃至之后风靡世界的结构主义当之无愧的先驱弗拉基米尔·雅科夫列维奇·普罗普于1928年出版了他的重要作品《故事形态学》,由此提出了“神奇故事”的概念,所谓神奇故事就是阿尔奈和汤普森童话分类法中300—749号的故事。他划分了这些故事的组成部分并对其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提出了“故事形态学”理论,即“按照故事的组成成分和各个成分之间、各个成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对故事进行描述”。本文尝试用故事形态学的理论为框架,对《西游记》中的取经故事进行叙事模式的分析,从而发现具有浓烈民间故事色彩的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取经故事的叙事结构。

一、故事形态学的基本理论

普罗普用俄国民间文学作家阿法纳耶夫故事集中的一百个故事作为材料,经过了详细的比较研究,提炼出了三十一个故事角色功能,并列出了每个功能项性质的简要描述、定义以及代码,所谓功能是指根据人物在情节发展过程中的意义而规定的人物行为。这些功能是《故事形态学》的基础,也是其理论核心。这三十一种功能中包含了故事中所有的典型情节,如主人公出发探险、与妖魔搏斗、取得胜利、赢得幸福等等。其研究结果得出四条原则:1.人物的功能是故事恒定不变的因素,不管这些功能是怎样和有谁来完成的。它们构成故事的基本成分;2.故事中已知功能的数量是有限的;3.功能的排列顺序总是一样的;4.所有故事就结构而言都属于同一类型。

普罗普从纷繁变化的故事海洋中抽象出了七种角色,同时指出许多功能项是从逻辑上按照一定的范围连接起来的,这些范围整体上与完成者相对应,即所谓行动范围。七种角色对应七种行动范围,包括:1.对头:其作用是打破家庭安宁,带来灾难,造成危害和损失;2.赠予者:通常与主人公在森林或路上偶遇,并使主人公得到某种宝物,化险为夷;3.相助者:神奇的相助者是作为礼物引入的,能帮主人公渡过难关,消除灾难或缺失,从追捕中获救;4.公主与父王:民间故事中要找的人往往是公主,而她又与其父王共同行动;5.派遣者的功能只有派遣(承上启下的环节) ;6.主人公:主人公或者在开场直接受到敌对者行动的折磨(或者感到某种欠缺) ,或者答应化解另一个人物的灾难或解决缺失;7.假冒主人公:经常模仿主人公,他的反应总是负面的,而提出非分的要求则是他的专门功能项。

在普罗普看来,人物的意志、意图并不是本质性的母题,他们想做什么、他们的情感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对于主人公以及情节发展的意义。普罗普正是以这种方式找到了民间故事背后的密码以及隐藏在纷繁复杂表象背后的本质。从这个角度上看,取材于民间故事的小说从民间故事中借用的就不仅仅是内容,同时借用的还有民间故事的叙事结构。

二、《西游记》取经故事的故事形态学宏观分析

《西游记》的故事情节深受民间故事影响,其情节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十分相近。取经故事是全书的主干,包含四十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相对独立性。可以说《西游记》是多个短篇故事的连缀和组合。《西游记》这一鲜明特点为该研究提供了可行性,即把每个小故事看作独立成篇的故事,以便从故事形态学的角度发现其结构脉络及隐藏的规律。为了让研究更具说服力,笔者根据其叙事结构将取经故事分为两类:即唐僧被妖怪抓走,孙悟空等人历尽艰辛将其救出;或者师徒遇到妖魔为祸一方,经过努力拼搏,最终帮助当地百姓降妖除魔。第一类故事中的主角是抓走唐僧的妖魔,妖魔也可大致分为两种,即通过修炼而自成妖魔和从天上下凡的妖魔。第一种妖魔数量众多,如陀罗庄的巨蟒怪(67回) ,盘丝洞的蜘蛛精(72回) 等。这类妖怪大多被孙悟空等打死,也有少数被神仙收服,比如黑风怪(16回) ;第二种妖魔大多和天上的神佛有密切关系,或者本是天上神仙,下凡作恶,最终被神佛收回。这类妖魔也为数不少,如:平顶山莲花洞的金角大王、银角大王(32,33,34回) ,狮驼山狮驼洞的三魔王大鹏(74回) 等。

《西游记》中第一类取经故事按普罗普的功能分类可以概括为以下基本要素:

1.初始场景,代码I:取经故事的初始场景大多是唐僧师徒行至陌生地带,如荒山野岭,或破庙,或一个小王国。唐僧会派孙悟空等人前去探路、化斋,或是亲自拜访主人或国王。

2.禁止,代码б:几乎所有的取经故事都始于孙悟空等唐僧徒弟,有时还包括观音等帮助唐僧西行的神佛,他们共同被下了一道禁令:不得让唐僧受到伤害。

3.刺探,代码в:妖魔总会得到唐僧的消息,亲自出动或派遣手下小妖,刺探唐僧师徒的下落,以期抓住唐僧。

4.获悉,代码w:妖魔总能获悉唐僧的准确消息,拟定具体方案。

5.设圈套,代码г:妖魔都会费尽心机,设置圈套,用欺骗手段诱骗唐僧师徒。

6.协同,代码g:唐僧肉眼凡胎,心软慈悲,不识妖怪,常掉入妖怪所设圈套,将自己置于险境。

7.加害,代码A:妖怪大多能成功抓走唐僧,师徒常常陷入困境。

8.破禁,代码b:唐僧被抓,禁令随之被打破。

9.赠与者的第一项功能,代码Д:为救唐僧,孙悟空等往往会经受考验,请求救兵,谋求制服妖怪的宝物或得到神佛相助。比如孙悟空大战红孩儿,孙悟空找到了四海龙王,企图降雨灭火,无奈火势太凶,吃了大亏。

10.宝物的提供、获得,代码Z:经过磨难,唐僧的徒弟最终都得到能够克制妖怪的宝物或者神佛的帮助。

11.交锋,代码Б:和妖魔鬼怪进行正面激烈交锋。

12.战胜,代码П:最终妖怪都被打败,唐僧被安全救出。

13.灾难或缺失消除,代码Л:危机化解,灾难消除。

由此总结出公式(1) 来表示这类故事的叙事结构:

第二类故事在取经故事中也为数不少,唐僧师徒遭遇落难之人,所遇灾难多由妖魔鬼引起,其基本故事要素为:

1.初始场景,代码I:唐僧师徒行至一处,发现百姓落难,灾难常由妖怪引起。比如在朱紫国,发现国王有疾,其原因是王后被妖怪抓走做了压寨夫人。(68回)

2.禁止,代码б:这里的禁令是针对主人公唐僧师徒的,即不能够放任妖怪作恶,这是对其西行取经的考验。

3.加害,代码A:妖魔鬼怪加害受害者,加害过程大多让唐僧师徒亲眼目睹。比如,在朱紫国,唐僧师徒亲眼看见了妖风四起,妖怪前来拿人。(70回)

4.破禁,代码b:妖怪为祸一方,加害百姓,为唐僧师徒所不能容忍。

5.赠与者的第一项功能,代码Д:孙悟空等往往会经受重重考验,或者前去寻找神佛的帮助。

6.宝物的提供、获得,代码Z:唐僧师徒得到了制服妖怪的宝物。比如,为了取回失窃的舍利子,孙悟空和猪八戒大战九头虫。后得二郎神和哮天犬帮助,战胜妖魔。(63回)

7.交锋,代码Б:孙悟空等唐僧徒弟,借神佛帮助,和妖魔鬼怪激烈交锋。

8.战胜,代码П:最终妖怪都被打败,灾祸被平定。

9.灾难或缺失消除,代码Л:危机被化解,灾难消除。比如战胜九头虫之后,唐僧师徒帮忙取回舍利子,众僧摆脱苦难,平息灾难和缺失。(63回)

由此总结出这一类取经故事的叙事结构为公式(2) :

《西游记》中的人物角色能够与普罗普故事形态学理论中的故事角色相对应,其人物角色大体分为以下几种:1.对头:各路有意加害唐僧师徒的妖魔;2.赠予者和相助者,《西游记》中这两个角色往往是同一的,以观音菩萨为代表的各路神佛为唐僧师徒取经提供帮助,赠予宝物,有时亲自出马,保驾护航;3.主人公:唐僧师徒是取经故事中的主人公;4.派遣者:这类角色一般只出现在第二类的故事中,即有需要帮助之人请求为其降妖除魔;5.假冒主人公:这一角色最明显的是真假孙悟空,还有变作主人公模样的妖魔。通过故事的形态学分析可以看出这两类故事功能顺序相同、情节相似,出场人物虽各有不同,但也有规律可循。由此笔者概括为公式(3) 以总括《西游记》取经故事的结构:

三、具体故事个案的故事形态学分析

下面选第32、33、34回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的故事作为实例。

1.初始情景,代码I:师徒行至一座山前,路险难走,而后日值功曹化作樵夫前来报信,说山里有妖怪在打唐僧的主意。悟空遣八戒前去巡山,却因大意,被银角大王抓了去。

2.禁止,代码б:孙悟空探得前方有鬼怪,怕引起师父恐慌,刻意隐瞒并加强戒备。在这里孙悟空被下禁令:不得让妖怪伤害唐僧。

3.刺探,代码:в: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得知唐僧已到,准备顺藤摸瓜、探知底细。

4.获悉,代码w:银角大王带领着众小妖寻找唐僧,并探知唐僧下落。

5.设圈套;代码г:银角大王见孙悟空如此了得,心生怯意,想利用唐僧的善良骗他,于是变作受伤老道。

6.协同,代码g:唐僧果然上当,让孙悟空驮着老道,却将自己置于险境。

7.加害,代码A:银角大王用诡计困住孙悟空,师徒均被抓走。

8.破禁,代码b:唐僧被妖怪抓走,禁令随之打破。

9.赠与者的第一项功能,代码Д:孙悟空被暗算压在山下,心中又悔恨又焦虑。却等来搭救他的山神土地,做好反击准备。

10.宝物的提供、获得,代码Z:孙悟空请求了日游神等诸神帮助,成功从精细鬼和伶俐虫手上骗来葫芦和净瓶两件宝物。

11.赠与者的第一项功能,代码Д:孙悟空为了取得妖怪信任救唐僧,甘心受辱,给妖怪下跪磕头,只为骗得妖怪的宝物。

12.宝物的提供、获得,代码Z:孙悟空忍辱负重,终于找到机会打死九尾妖狐,得到宝物幌金绳。

13.赠与者的第一项功能,代码Д:孙悟空不知宝物用法,反被宝物所擒,被妖怪抓进洞去,再一次经受考验。

14.宝物的提供、获得,代码Z:孙悟空与妖魔斗智斗勇,变作小妖怪从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手中骗得真葫芦,又变成假葫芦戏弄妖怪。

15.交锋,代码Б:孙悟空与银角大王正面交锋,战胜银角大王,将其收入葫芦之中,之后遭遇金角大王,金角大王倚仗宝物,勉强和孙悟空抗衡。

16.战胜,代码П:金角大王虽然宝物在手,却非真正对手,损兵折将,逃之夭夭。

17.灾难或缺失消,除代码Л:孙悟空救出师父师弟。最后真相大白,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原是太上老君身边童子,宝物被收回。灾难彻底消除。上述故事的形态学分析,其叙事结构可概括为公式(4) :

对比公式(3) 和公式(4) ,可以看出公式(4) 的功能项多于公式(3) ,但出现的所有功能项均包含在公式(3) 中且顺序保持一致,只是出现了一定的重复现象。结合《西游记》中取经故事的其他章节的分析,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作为补充说明:(1) 有一些核心的功能项会出现重复,甚至不止一次地重复。比如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故事里的赠予者的第一项功能Д和宝物的提供与获得Z两个功能项,收服猪八戒故事中的交锋Б与战胜П两个功能项,都出现了重复;(2) 功能项的重复造成具体公式与通用公式之间形式上的不一致,但不能忽略的是,尽管出现了重复,通用公式中出现的功能项都出现在故事中,并且顺序显示出非常高的一致性;(3) 《西游记》中每一个故事都具有独特情节,不能排除一些故事中出现了公式中没有的功能项。但公式中的功能项所展示的情节确是每个故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虽不能完全反映具体故事中所有情节,却展示出每个故事的基本构架;(4) 有一些功能在应用到《西游记》的取经故事中时,功能项的意义和普罗普的原意相比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以适应取经故事的特点。

总体来说,《西游记》取经故事的各功能项和普罗普的原作保持了很高程度的一致性,因此,笔者认为公式(3) 可以基本概括《西游记》中取经故事的基本叙事结构,即:

普罗普从民间故事这种文学体裁的具体作品中抽象出基本规则有助于把变化多端的文学现象简化为容易把握的基本结构。运用这套规则来分析情节与功能、人物与角色之间的关系,这对于理解叙事文学的本质很有帮助。取经的故事形形色色、纷繁复杂,每个故事都有独到之处;故事里的人物千变万化,但其行动范围却万变不离其宗;功能的实现方法是变化的,但功能本身是不变的;角色的功能成为故事的基本组成部分,由此更加凸显了故事形态学研究的价值,透过纷繁复杂的故事表象,去发现一个行之有效的解读方法。这无疑印证了普罗普对于民间故事研究的价值,这种价值是超越时间和民族的。

[1] [俄] 弗拉基米尔·雅科夫列维奇·普罗普.故事形态学[M] .北京:中华书局,2006:16.

[2] 金永兵等.当代文学理论范畴导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0.

[3] 吴承恩.西游记[M] .济南:齐鲁书社,1991.

[4] 张炯.中华文学发展史[M]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83.

[5] 张隆溪.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评述[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133.

猜你喜欢

宝物师徒妖怪
扎根现实的罗丹师徒
端午节里的“避邪宝物”
唐僧师徒为什么不“飞着”去取经?
唐僧师徒的超速罚单
冠军诞生记
妖怪来了
妖怪来了
海豚馆寻宝
那些穿越的『文物』
师徒智过分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