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廖昌永:有梦想才有成功

2014-05-06阿青

检察风云 2014年17期
关键词:走向世界歌剧艺术

廖昌永:有梦想才有成功

廖昌永现任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副院长。不到而立之年就已经连夺三项世界顶级声乐比赛大奖,荣获多明戈世界歌剧大赛第一名,被誉为“亚洲第一男中音”。

近日,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廖昌永指出,一个民族对艺术的追求,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品位,他希望打造出能够传唱全国、走向世界且能够传承中国文化特色的经典原创歌剧,并将之视为时不我待的使命。

本期客座总编辑:

廖昌永,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副院长,被誉为“亚洲第一男中音”。

《检察风云》:您在参加今年3月的全国人大十二届二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了“精心打造中国原创歌剧,让中国歌剧走向世界”的设想,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首肯。请问,您是怎么想到这个议题的?

廖昌永:打造中国原创歌剧的设想,我和我的同仁们已经酝酿很久了。全国人大期间,习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讲话,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2014年文化建设方面的内容,激励着我,更坚定了我唱好唱响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优美旋律的信心。

时下的文化市场上,“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中国好歌手”比比皆是。这些节目都办得很好,丰富了大众的文化生活。但是,不能不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节目的趋同性太强,内容也显得较单一,且节目表演的大多是流行音乐、流行歌手和草根歌星。我想,如果能给古典艺术一些空间,如果能再推广一些中国好戏曲、好歌剧、好交响乐、好芭蕾、好民乐,那么,我们的文艺舞台就会更丰富,更多中华文化特色,也就更有原创性了。

《检察风云》:世界上不同的地域形成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文化。歌剧是源于西方的外来艺术。500年来,西方国家歌剧艺术的发展起点肯定比中国要高,您为何选择这个几乎是中国艺术弱项的歌剧,进军国际舞台呢?

廖昌永:我特别有感触的是总书记提出的“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话,给我们精心打造中国自己的原创歌剧和整理创作中国艺术歌曲的计划指明了方向。

歌剧是综合表演艺术,涵盖了音乐、舞蹈、服饰、美术、建筑、历史……如果你走出国门,你就会发现,国外每一个城市标志性的文化建筑和象征,除了一个博物馆,就是歌剧院了。

歌剧第一次传到中国,是在慈禧太后执政时。中国人开始做歌剧,始于民国时期。当年我们解放区也写过很多歌剧,如《兄妹开荒》、《白毛女》、《洪湖赤卫队》,也经历了一些对歌剧的改造……可以说,在歌剧500年的历史上,绝不是只有我们经常看到的那些已经成为经典的这几部歌剧。能成为经典的,一定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有群众基础和人文情怀的歌剧,比如世界公认的由名著改编的《茶花女》、《卡门》和《费加罗的婚礼》等。

上海作为古典艺术的中国高地,已经成功演绎了许多外国经典歌剧。但是,我们缺少能传唱全国,名扬世界,得以长期传承的中国民族性的原创歌剧。

《检察风云》:中国原创歌剧会不会像人们期待已久的中国足球走向世界那样,可望而不可即?

廖昌永:有人曾向当年唱红了歌剧《洪湖赤卫队》的“一代江姐”任桂珍请教过。任桂珍刚从西方歌剧的发源地意大利生活学习了10年回来,她认为,中国歌剧走上世界舞台是有可能的。联想到周小燕歌剧中心国际歌剧大师班的七八个外国专家,对中国学员得天独厚的好嗓子一致赞叹,这是唱好歌剧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吧。

此外,唱好歌剧,勤奋是必不可少的。当年,我只是个农家的孩子。记得我刚考进上海音乐学院时,视唱、钢琴、专业课的成绩都是班级最后一名。由于我的四川口音,前鼻音和后鼻音是不分的,我经常是一个歌词一个歌词地在上面标好舌边音,以致我后来跟人说话时也会情不自禁地用舌边发音,被人笑话了自己还不知道。别人学半小时的课程,我要花上一个小时。我甚至连走路都在背谱子。后来,我考出了全班第一名的成绩,还考上了研究生。人要有梦想,并为之勤奋努力,才有可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中国歌剧走向世界舞台,要有走向世界的气魄,更要有走出去的资本。我们正在摸索一套中国歌剧创作排演的模式。我们上海音乐学院最近策划了一个“上海三部曲”的歌剧创作计划,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宣传部的支持。今年10月,我们将在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演第一部歌剧《一江春水》;明年,还将继续推出根据巴金原著改变的《家》,以后还将有根据曹禺原著改编的《日出》。98岁高龄的周小燕老师也亲自参与其中的创作。是否能长期传承,广泛演出是经典艺术作品的标志。

《检察风云》:当年在昆仑公司出演《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演员,93岁高龄的高正告诉我,当年该片在上海公映时,万人空巷,连映三个多月欲罢不能,观众达71万余人次,充分说明了观众对这部作品的认可。

廖昌永: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排过歌剧《原野》之后,就一直希望创作上海的剧本。1998年,我一个学长给我提起改编《一江春水向东流》,当时由于条件不成熟,一晃十几年过去了;《日出》我们曾在2012年前请吴贻弓先生写了剧本,由金复载作曲,我们希望打造出真正像《梁祝》、像《红旗颂》那样的有全球影响力的音乐作品。

中国在国际上政治军事经济影响日增,中国五千年文化,是世界唯一没有干涸的河流。中国文化应该走向世界,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上海三部曲”反映了中国特定历史时期人文交往的经历,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困扰和灾难,家庭的动荡……这是一部文艺作品的力量所在,只有这样的反映中国文化传承的作品,才是民族作品,才能走向世界。

上海音乐学院是一所建院87年的中国最早的音乐学府,以前的定位就是给社会培养人才,这些年我们加大了社会服务的功能。《一江春水向东流》从剧本创作、音乐创作、舞美设计,到排练成本,全球的演员招聘,都是学校整体实力的一个反映。而对全院各专业的牵动,从过去单兵作战到现在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大兵团作战,也推动了国内各院团的合作:剧本是江苏、北京的,作曲是中央音乐学院的,导演是北京人艺的团队,乐团是上海的,合唱团是南京的,主要演员有上海的、北京的、中央音乐学院的、上海歌剧院等单位的,等于把全国的人才都拉到上海,这也正是上海文化包容性、有容乃大特色的充分体现。

在歌剧创作中,资金来源也与以前不一样了。学校设创作基金,市委宣传部文化发展基金会也为我们提供支持。通过这部戏剧的排演,我们正在摸出一套中国歌剧的创作排演模式。

这部戏,A组都是很有成就的职业演员,同时也有一组替补演员团队。通过这部戏的排演,让年轻人对歌剧有一定的舞台实践经验和能力,走上社会后就是一个成熟的演员,不像以前学院毕业后,用人单位还要花两三年时间培训,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通过一部歌剧的创作演出,我们理顺了多少关系!有了这些成功的经验和作品的积累,我们才有走出去的资本。

《检察风云》:在我们现在对艺术的崇敬感越来越少的当下,艺术的商业化倾向越来越普遍,您提出中国原创歌剧登上世界舞台的梦想,是否更出于一个艺术家的责任和价值的追求?

廖昌永:“仓廪实而知礼节”。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了,提高文化的软实力,代表一个国家的文化修养。修养从艺术中来。现在娱乐性的文艺节目过多,而有思想性艺术性的节目偏少。普及高雅艺术要求从业者的努力,还有一个机制上如何解决的问题,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媒体上的支持,形成共鸣,使观众自愿地走进歌剧院去欣赏。我们在国外经常可以看到父母老人带小孩去博物馆,学校组织学生去参观枫丹白露,培养孩子对自己国家文化的热爱,从中油然而生的是民族的自豪感。

前些日子我在国家大剧院演出《茶花女》,很受感动:过去说高雅艺术是黄昏艺术,走进剧场的都是白发人。因为只有生活阅历多了,碰壁挫折多了,心理成熟度高了,才会自然而然地对古典艺术越来越感兴趣,从作品中看到生活的影子。这次我看到来听歌剧的80后、90后的听众占60%以上,而且全场爆满,座无虚席,我很感动。

可见,不在于歌剧艺术本身,而是我们有些机制还不完善。国外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歌剧院,有计划地推出经典作品。我们如何创作一些与我们的城市、与我们的生活有一定关系的经典歌剧,其实是势在必行的。这是中国原创歌剧走向世界的基础,也是我们时不我待的使命。

我们做艺术的人要有艺术良心,要引导,而不是迎合市场。不要以娱乐的方式来对待艺术,虽说娱乐也是需要的。

必须强调的是,艺术是我们社会构成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一个民族对艺术的追求,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品位。

采写:阿青

编辑:郑宾 393758162@qq.com

猜你喜欢

走向世界歌剧艺术
阅读,让你推开门走向世界
韩国电影成功走向世界的举措及其启示
如皋盆景走向世界绽放异彩
走进歌剧厅
黄美金 让建盏走向世界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