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014-05-05王汝程
王汝程
摘 要:本文从语文教学的角度阐述怎样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从“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用博爱唤起学生、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情感,陶冶情操”四方面进行分析,说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控制不良情绪,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具有一定的作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途径。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038-01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智、体、美、劳等教育并驾齐驱,同步发展,组成教育工程的一个整体,每一部分不可或缺。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健康心理,促进其个性不断完善尤为重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班主任的事,也是每个任课教师的职责。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科的特色和优势,把心理健康渗透于学科教学中,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进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还应注重学生态度、意志品格,良好习惯和健康个性等心理品质方面的培养。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学科渗透的关键。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要使课堂气氛和谐宽松,教师要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把微笑带进课堂。
语文其实是一门实用性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目前有—部分学生对学习语文具有一种惧怕的心理,觉得语文枯燥、难学的现象,这种状况追根寻源,其根本原因在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过程变为枯燥无味的单纯知识传授。在确定教学任务时,只讲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不讲发展情感、意志、性格。对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显然估计不足。根据学生的好胜心理,应引进竞争激励机制,增加交流锻炼的机会,消除胆小怕说,不敢交流等心理障碍。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在坚持愉悦性、激励性、差异性等课堂教学的情理卫生原则的前提下,着力于通过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引发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鼓励成功,通过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来带动课堂的良好气氛。
二、用博爱唤起学生
在学校的教学中,我们都知道存在由于“学业不良”在班级中经常违反纪律,或者犯有严重过错的学生,我们给他们一个特殊的称呼“问题学生”或“后进生”,这些学生在许多教师眼里往往被看成坏孩子。作为教师,要做到博爱,首先就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况且好与坏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次,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个体特点,针对不同身心成长条件和智力发展水平实施教育,让每个学生都有平等参与竞争的机会。特别是对那些“问题学生”,老师要做到认真分析,正确引导,即使他们做错了事情也不要不分青红皂白横加指责。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他们最需要关爱的时候。对单亲家庭或家庭比较贫困的孩子,缺少亲人的关心,有苦难言的时间比其他学生更加来的多。教师应伸出双手,给予帮助,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及时评价。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使他们在教师面前都能获得尊重,获得成功,获得信任。
三、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这些名言中我们不难体会出兴趣对每位学生的成长来说占据着何等重要的意义。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能否让他们对学习有兴趣,是他们学业成败的关键。
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我们要重视在语文学习中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即使是一次不起眼的作业,也可帮助学生在语文作业过程中获得最后的成功,这一点对心理作用的发挥是至关重要的。尽管学生存在着某些心理障碍和诸多心理问题,但教师在辅导学生语文作业过程中,要注意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和表扬他们作业中包括作业过程中的优点,强化他们克服困难完善自我的动力——自己的长处或强项。创设完全舒适的心理环境,为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
四、培养情感,陶冶情操
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教师将知识的传授与心理教育,在教学中天衣无缝地予以结合,通过各种文章的阅读教学,从字里行间,人物言行,事件经过,思想情感等多方面在心理上去引导学生体验作者表达的不同情感,进而感受文章的思想美、情感美、语言美等。
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意识,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如教学《岳阳楼记》时,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感受作者的美好道德情感。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滋养了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升华了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学科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尽在其中,乐在其中,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1] 莫晓东主编.《新课程课堂教学问题:案例与反思》〔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 孟建芳《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与尝试》《作文教学研究》〔J〕,2006.(1)
[3] 谢燕藩《考试周刊》〔J〕,2009(27):65-66
[4] 陈春芝《初中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初探》《现代教育科学》〔J〕,2009(03)
[5] 《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