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和谐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2014-05-05李欢欢

世界环境 2014年1期
关键词:雪豹熊猫蜂蜜

文/李欢欢

道,和谐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For a harmonious concept—Shan Shui Conservation Center

文/李欢欢

西南山地-伍须海的春天

几年前看过一部叫做“蝴蝶”的电影,讲述一老一小,追寻一只叫做“伊莎贝尔”蝴蝶的故事,相信不少人也会如我一样,一遍又一遍地被这部电影的浓浓温情、唯美画面打动。大自然的生命姿态多姿绽放,但如何与它们相伴相依,这可以作为一个永恒话题被孜孜探索下去。纵然经常有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画面出现,但是,有人在行动,有这些个星星之火总可以燎原的NGO们在行动。近日,笔者走访了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这家坐落在北京大学里的民间环保组织,科学解读自然、守护寸木寸草,回馈生态保护者,皆为留给笔者的深刻感悟。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下称“山水”),成立于2007年,但其前身缘起于上世纪80年代北京大学一批科研人员对于野生大熊猫的研究。从在陕西秦岭开展野生大熊猫的研究,到发现大熊猫栖息地正被日益破坏,到后来的呼吁与保护,再到寻求经济发展与自然保护中的平衡点,山水一路走来。

三圈模式

山水的保护工作主要集中在三江源、西南山地及澜沧江区域,关注着这里的自然环境,协助当地创新实践基于社区的保护模式,使生态保护成为社区日常的公共事务,融入当地的文化价值与经济生活中,并推动政策对社区保护的认可与支持。同时,山水坚持长期在野外开展以保护为导向的多学科研究、传统知识发掘、以及生态监测,以此为依据评估生态系统及其服务的价值和面临的威胁,在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向政府、社区和保护界推荐有效务实的保护措施和成效评估方法,为政策和法律的制订提供依据。山水也希望成为自然与城市公众之间的桥梁,让公众知晓、认可并回馈自然的价值,共同支持当地社区成为有力量的自然家园守护者,并从保护中受益。

山水的运营总监王雁女士向笔者介绍了山水的工作模式,似乎可以理解为三圈模式。第一个圈,实践站。山水团队在保护实践地开始具体的保护工作,培养支持当地的守护者,寻求本土的最佳保护实践,这其中包括如何和当地人达成共识,和当地人签订协议,协议内容包括如何对参与实践保护的村民进行利益补偿,如何指导当地人的工作等内容;第二个圈,研究院。山水下设的研究院进行基础研究工作,针对保护需求开展研究。一方面将野外的实践提炼转化为知识和保护模式,另一方面运用研究理论及成果指导行动。第三个圈,价值链传播生态价值。山水创造社会可以参与的“生态公平”产品,以生态产品为媒介,运用市场机制让保护行为收益。

山水有着自己专业背景较强的员工团队及志愿者、专家团队,其中在山水的员工中,研究生学历以上员工占50%以上,专业涉及经济学、人类学,生物学等学科,以科学研究为基础,这也是山水的优势所在。在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随着经济发展受到破坏的三江源、西南山地及澜沧江区域,山水在当地与社区、学术机构、政府、企业、媒体等各方合作,积极探索合适、可持续性的保护模式。操作具体项目时,一线员工长期驻守实践地,研究区域工作方法,同时专家团队根据当地居民需求对适应当地社区的保护方法进行指导。

在这种工作模式下,山水开展着雪豹的研究和保护,做着普氏原羚的调查和保护,保护着大熊猫和它们的栖息地;力求与当地的村民达成共识,开展“协议保护”项目,平衡合作互赢;进行三江源青年潜力研修生计划,参与主持LEAD&Beyond培训项目,吸引社会中坚人才加入环保领域;政策倡导,进行三江源生态保护条例立法调研……在美丽的三江源、西南山地及澜沧江区域,山水在行动。

一瓶蜂蜜背后的平衡模式

这里要讲的蜂蜜有一个可爱的名字——熊猫蜂蜜,这时代也太错乱了吧,邻家的熊猫也转行开始酿蜂蜜了?亦或进一步,NGO难道开始进行商业模式了?都不是,蜂蜜故所以叫做熊猫蜂蜜,是因为这款蜂蜜和熊猫是邻居,蜂蜜的产地也是大熊猫的栖息地;而山水作为NGO,也绝不是要走商业路线,熊猫蜂蜜作为山水打造的一款生态公平产品,其销售净利润全部回馈于当地居民的生态保护行动中。

熊猫蜂蜜的产生,缘于山水在保护生态环境中的一种模式的探寻。熊猫蜂蜜的产地有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社区,以及四川王朗保护区周边社区,蜂蜜由中华蜂采集森林野花所酿造,本身市场价值很高,但是当地居民却没有合适的渠道卖出去,为了生计不得不去砍伐森林,不得不去打猎以补贴家用。一方面隐藏着巨大市场价值的香甜蜂蜜搁置,一方面大好自然资源被当地人非正当使用着,而山水则建立了这样一种模式,提供一种可持续管理的项目,满足当地人需求的同时结合环境保护。山水与当地保护部门及社区探讨和实践社区保护地建设,打造“熊猫蜂蜜”,以此来提高当地村民的收入,减少村民对森林资源的依赖,使靠山吃山向靠山护山转变。

山水与当地村民签署协议,要求蜂蜜产地社区开展协议中约定的生态保护行动,同时寻求合作伙伴向外界推出蜂蜜,并将最后蜂蜜净收益全部回馈保护区和社区,来支持他们在生态保护、养蜂技术、社区福利以及社区治理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工作,以此产生长期保护机制和成效。目前,熊猫蜂蜜参与支持了5个项目点保护区及社区的1194个在地守护者,守护了与大熊猫共生的4175种植物,248种鸟类,92种兽类。

除之熊猫蜂蜜,山水的“生态公平”产品还有“茶叶合作社”,“自然学堂”生态旅行等等,建立可持续的生态价值链,产品营销与生态保护共生,这是山水的工作模式,在提高老百姓参与保护的动力持续性方面,保护与发展的双赢局面,其实是可以通过策略来进行的。

酿造熊猫蜂蜜的中华蜜蜂

多样化引领公众参与

在快速有效传播信息方面,纪录片作为直接、生动的传播媒介,一直以来都是一种很好的与公众交流的形式。山水自2009年开始,在青海三江源开展了雪豹生态学的研究以及保护工作,雪豹是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一种神秘而美丽的大型猫科动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由山水纪录片工作室策划的《雪豹》(暂定名)纪录片也即将在2014年初由央视频道播出,片长150分钟,从策划到拍摄完成历时两年多。该纪录片获得了央视和企业的投资。

山水影像记录工作室的耿栋先生介绍到,《雪豹》纪录片讲述的是人与雪豹之间的故事;开始拍摄《雪豹》时,本把主要的拍摄精力都放在了雪豹本身上,但随着拍摄过程的进展,发现如果仅仅跟一般动物纪录片似的,单单拍摄雪豹本身的习性、活动等内容,与想表达的主旨还是相差很大的;所以后来对拍摄路线做了一个大的调整及转变,从开始的动物拍摄,到后来的叙述一群人与雪豹之间的故事;这些人包括科学家,山水工作人员,当地牧民,当地喇嘛,当地青年人,外来志愿者等等。耿栋先生说,发现围绕着雪豹保护,原来与这么多人都有关系;雪豹保护的身后不仅仅是单个的人,而是一群人,并且这些一群人身后还有一群人,包括当地政府,企业家,媒体朋友等等,发现真正在参与雪豹保护的人有很多,不光是我们看到的这些人,还有很多背后的人在支持。其实,笔者看来,《雪豹》似乎又可以看做一部真情故事片,人与人的故事,人与动物的故事,动物与动物的故事,人与自然的故事,动物与自然的故事……

最后,当笔者问到山水的未来发展时,王雁女士毫不迟疑地说,当然是要继续保护下去,扩大区域面积的保护,呼吁更多的人来参与保护,另外国家政策层面的更多支持也是山水作为NGO所期盼的。山水的这种和谐之道,这种平衡模式,也希望能够为国内其他NGO提供一些借鉴,来思考如何更好地找寻保护和发展之间的那个友好的平衡点。(本文图片由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和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提供)

作者单位:环保部宣传教育中心

猜你喜欢

雪豹熊猫蜂蜜
有只雪豹叫迷糊
中国人首次领衔保护雪豹
“雪豹”飞驰撼大地
雪豹这只猫
爱是一捧浓浓的蜂蜜
蜂蜜,你真的了解吗
我爱“熊猫”
“蜂蜜”CP
萌萌哒熊猫
蜂蜜哪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