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琵琶行》注释质疑

2014-05-04于萌

北方文学·下旬 2014年11期
关键词:训诂琵琶行

摘 要:高中语文古诗文的注释存在着各种问题,本文对人教版名篇《琵琶行》的注释进行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可分为三个类型,并对三种类型做出辨别、考证、修订。

关键词:注释;《琵琶行》;训诂;高中古诗文

古诗文一直是教与学的重点和难点,作为古诗文的一个重要部分——注释,在古诗文的教与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选取《琵琶行》一文的注释为例,来分析其注释的妥当与否,并对其进行考,辨,订等。

一、当释未释,增添注释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无论是古诗还是古文,有些词句看似普通,一目了然。然其意义相当特殊,本应加以注释,却偏偏未注。

《琵琶行》中“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一句,意蕴深远,耳熟能详。 “抱”在教材中并没有注释,大多数人都理所当然的理解为现代意义的“抱”,其常用义是怀抱,等于把琵琶抱在怀里,那么如此如何才能“半遮面”呢?

“抱”的本意是用手臂围持,以后长时间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抱”字有没有产生其他的含义。黄灵庚在《训诂学与语文教学》一书中认为:“‘抱是‘把的通假字,唐代二字多通用。”[1]那么,“抱”和“把”在唐时是不是通假字呢,赵振铎先生提出确立通假字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两字同时存在。第二,两字音同音近。第三,要有足够的证据,要有相应的书例来证明。”[2]所谓的相应的书例是指通假字处在同一时间横面上的例证,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唐代的古诗文中有没有这样的例证呢。

“山夫折盈抱,抱来早市鬻。”

——唐·白居易《食笋》

“如今老去愁无限,抱向闲窗却怕明。” ——唐·罗邺《镜》

黄灵庚认为在上面书例中,“抱”字一作“把”,“把”字一作“抱”。这些同时期的书证表明“抱”和“把”在唐代某些义项是相同的,可以替换使用。我们还可以找出其他的诗句来验证一下: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唐·李白《听蜀僧浚弹琴》

“欲起把箜篌,如凝彩弦涩。”

——唐·吴象之《阳春歌》

通过上面例子得知,唐时无论是琵琶,古琴,胡笳等乐器都是用“抱”或“把”字。而我们都知道胡笳是管身木制的,管长58.5厘米,管径1.8厘米。可见胡笳与笛子和箫相似,是拿在手里的,在非乐器类的字词前同样适用,如;

“刘生气不平,抱剑欲专征。”

——唐·卢照邻《刘生》

“负笈尘中游,抱书雪前宿。”

——唐·白居易《短歌行》

“剑”、“书”所用的动词也都是“抱”。这些书证都表明“抱”和“把”两字是通假字是确定无疑的。“把”的本义是握,执。《战国策·燕策三》“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胸。”所以,“抱”在这里是举,拿的意思 “‘抱与‘把在唐代为通假字,拿、执、举的意思。”

二、释而不妥,补充注释

课文的注释中有一些虽无大错,但解释的不详细不确切,仔细推敲起来总有些不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琵琶行》中琵琶女自述“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其中,“去来”注释为“走了以后”,其中并没有具体解释“去”和“来”的关系,“来”的具体意义是什么,给大家的理解带来一丝困扰。

有的人把其解释为“去来,去了以后。来,助词,无义”,这是不正确的,因为“去来”是偏义复词。具体偏向哪个意思,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确定。“去来”中,只有“去”的意思。此句是说琵琶女的丈夫卖茶去后,她在江口独守着空船。可知“去来”的注释没有大错,但解释的含糊不清,应把其注释补充为“去来,偏义复词,取‘去的意义,表示走了以后。”

三、释而有误,修订注释

中学语文古诗文的注释由于其他的原因,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足。对于其中的差错,我们要有一定辨别真伪的能力。

琵琶女在自述其年轻时风光生活时,说道“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课文中“五陵年少”的注释为“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武、景、昭)的陵墓,在长安附近,富贵人家多聚居在这一带。”这一注释并没有解释清楚,反而让人再生疑惑,为什么富贵人家要住在陵墓附近。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记载汉高祖听取刘敬的建议,将关东地区的富人及豪杰兼其家大量迁徙关中,伺奉长陵。汉元帝以前,每立陵墓,都把富家贵族迁至墓陵附近居住,令供奉园陵,称为陵县,最著名的就是五陵。后来“五陵”便代指豪门贵族聚居之地,

在注释中,出现了一个不准确的地方。“高、惠、武、景、昭”五个皇帝应该按照年代依次下来:汉高祖刘邦;汉惠帝刘盈;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汉昭帝刘弗陵。然而汉武帝作为汉景帝的儿子反而排在了前面,不符合时间的先后,也不符合中华传统尊老谦逊的传统,此处应该改为“高、惠、景、武、昭。”

《琵琶行》的注釋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其他古诗文注释中共同存在的问题,其分析解决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古诗文。对注释存在的问题要仔细考查、辨析、改正,力图找到最稳妥的解释。

注释

[1]黄灵庚.训诂学与语文教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赵振铎.训诂学纲要[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参考文献:

[1]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增订版[M].上海:中华书局,2011.

[2]张清常,王延栋.战国策笺注[M].第1版.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

[3](汉)司马迁.史记[M].上海:中华书局,2013.

作者简介:于萌(1989.3.11—),河南汤阴人,扬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猜你喜欢

训诂琵琶行
论字词训诂与文本阐释的互动关系
训诂与阐释——阐释学体系建构讨论
幽音待清景,唯是我心知——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
浅析《琵琶行》的音乐美
《说文》形义匹配思想与训诂价值
琵琶行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比较分析
吴绪经水墨画
训诂思维与编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