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韵”

2014-05-04王珊珊

北方文学·下旬 2014年11期
关键词:文论范畴

摘 要:中国古代文论是由多个文论范畴组成的,“韵”范畴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修饰范畴,本文首先对“韵”范畴的语义进行简单的阐释,在此基础上对修辞范畴“韵”和其他范畴相组合的复合范畴进行简单的梳理和阐释。

关键词:“韵”范畴 ;文论 ;复合范畴

“韵”是我国古代一个重要的修辞范畴,在音乐、哲学、书画、文章、人物品评等方方面面都有发展和延伸,并且与其他修辞范畴组合在一起成为复合范畴,并且具有不同的含义和表现,有许多学者已经对其进行了研究。

一、“韵”范畴的语义

从现存的文献记载上来看,“韵”在先秦就已经存在了,见于战国尹文的《尹文子》,有目的的解释“韵”字含义的是南朝梁的《玉篇》:声音和曰韵,后来出现的《广韵》也这样认为,韵,和也,和,和顺也,谐也。

《虞书·舜典》中提到“声依永,率和声”,《申鉴·杂言》中说:“夫酸咸甘苦不同,佳味以济,为之和羹,宫商角徵不同,佳音以章,谓之和声”,由于这里的“和”对音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古代的大家们纷纷认为“和”是音乐的本质。

魏晋南北朝时期,“韵”成为一个通用词汇,在音乐、语言、艺术等等方面都有频繁的应用,音乐方面泛指“各种声音的和谐”,在品评人物的时多与“清”、“雅”、“淡”、“远”等形容词相联,多指人物的内在风神意蕴。在书画方面,“气韵生动”列为画论六法之第一位。“韵”范畴在文学作品中指声音之美和意蕴之美两个方面,此外还需要和谐的节奏美。

唐代修辞范畴“韵”仍继承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高度涵括能力,不论在乐论、人物品鉴、书画评论、诗文品评等领域有自己独特的内涵,但是在这个时期“韵”范畴语义重心开始移置到表示自然语象的内在审美意蕴,语义指向寄寓于自然语象而又超越于其表层意义之外的内在情志的和谐,发生这样的变化多与唐代文人喜好游山玩水有关,自然而然的思考着人生和宇宙的问题。

宋代是一个特殊的时期,中华民族的渊源文化在赵宋之际,“韵”范畴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也经历了不断深化的过程,用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意义的阐释,苏轼所提到的“韵”更多的是继承魏晉人士所追求的阴柔之美,他从魏晋时期的书法家王羲之的“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到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集中外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来阐述在简单古雅之中抒发细微浓郁的感情,在平淡无华的风格中寄托深远的韵味。

明代处在一个“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思潮的倡导、质疑、革新和驳斥之中。胡应麟所论的“韵”更注重的不是阳刚之美,而是阴柔之美,主要是轻柔婉丽的阴柔美。陆时雍从各个方面来说明“韵”的美是属于隐约流动的状态。明代文人将“韵”的内涵作为形式主义的对立面,拓展为文学的轻柔婉丽的阴柔之美和流动隐约的和谐节奏之美。

清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大总结大汇合的时期,“韵”范畴在此时也总结了前代的诸多想法,但是对修辞范畴“韵”并没有实质上的突破和发展。

“韵”范畴在前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代、宋代、明代和清代这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发展了不同的语义特征,呈现出了修辞范畴“韵”的语义流变,“韵”字可以代表外界声响以及由其所带来的耐人寻味的官能感受,这种声响有的大自然发出的,如:清风韵响;有的是人的声音,语言、交谈、辩论、歌唱;有的是乐器发出的声音。“韵”范畴也可以来形容人的风度举止和内在的精神气象,魏晋时期的人物品鉴已经形成一种风气。同样的在魏晋时期,文人们对于文章的形式特征赋予了极大的关注,如《文心雕龙》中的“凡声有飞沉,响有双迭。双声隔字而每舛,迭韵杂剧而必睽。”“韵”也指文章字数的长短,“必结言余四字句之间,盘庚乎数韵之词。”

二、“韵”范畴和其他范畴组合的复合范畴

1、气韵

“气”范畴本身来源于自然,是指气体的自然物,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云,云气也,象形。”由于气体本身具有难以捕捉、不定形的特征,因此在庄子看来“气”是天地万物的本质。气韵在唐代可谓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初唐的“风格温厚”,晚唐的“体质清弱”、盛唐的“宏远飘逸”,总结说来,气韵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是自然朴实的语言所传达出来的余意飘渺。

2、格韵

“格”的本意是衡量事物的外在尺度,引申义为规格、格式。古常常用“格”来表示人的行为规范,随后又延伸到人的外在行为与内在精神的特征之和,也指人的风度和品格。格韵之意,超群绝世,体现出人的内心与外在相统一的审美观照,在文学作品中常常是指语言的外在格式和形态美,或是语言传达出的人格精神以及因此所包含的意蕴美。

3、韵味

许慎《说文解字》曰:“味,滋味也,从口未声。”“味”最早是指用舌头尝到东西之后得到的味觉,后来“味”范畴从味觉慢慢延伸到哲学、音乐、书画、文学各个方面,我们可以从诗人作者的文字中感受到诗人作者的生活、感情和各不相同的精神品质,这些就是我们透过自然含蓄的语言接收到的语言之外的余味。

参考文献:

[1]王运熙、周峰 文心雕龙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

[2]许慎 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

[3]黄语素 修辞范畴“韵”的语义生成、接收与文化语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秦寰明 略论我国古代诗论中的“韵”[J].南京师大学报

[5]邓牛顿 说“韵”[J].南开学报

作者简介:王珊珊(1990.2—),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研究生院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在读。

猜你喜欢

文论范畴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余模范畴中的余倾斜预包络和余倾斜挠类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从隐匿到重现:中国新时期西方文论知识资源的流变
“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回顾与审视
三角范畴中的(n,m)-强ξ-Gorenstein投射对象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论的现代性转型(专题讨论)
从文论医评《内经》
从现象学看现当代西方文论科学神话的破灭